分享

从iPhone7到汽车都可以共享,美国这家创业公司在国内能诞生吗?

 新用户3117jgpt 2020-09-26

用顽皮的深度,提供新鲜的视角。

# 文章 #

戏言戏语:

前几天戏哥的文章“关于共享工具,我有个创业思路”发表之后,很多人在后台给我们留言,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充气钻……

更有不少人针对文章所提思路,在我们的大零售群中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攻辩和逻辑推演,场面相当火爆,没想到一篇这样一个创业思路引发那么多人参与讨论。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遂有了这篇续文。

没有读过关于共享工具,我有个创业思路的同学,读了第一篇再看这篇吧。

NeighborGoods

前文中我们提到,思路的启发者是瑞士的公益组织做的Pumpipumpe,后来我发现,美国硅谷的同行们早已对此作了商业化实验,实验结果就是NeighborGoods.这一网站和Pumpipumpe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商业化产品,而后者更多的关注点在社区公益。

NeighborGoods创始人Micki Krimmel从小生活在洛杉矶一个叫Santa Monica的小镇上,那里的房屋普遍偏小,在家里放置衣柜、桌子等家庭物件之后,空间就几乎没有了。或许是受此影响,Micki在2010年上线了NeighborGoods网站,这一网站就是基于社区的免费交换网站,人们可以把不常用的东西借给邻居或朋友,这样人们家里的东西可以不用那么多。

NeighborGoods和笔者在前文中所设想的模式异曲同工,这一模式被BBC、卫报、芝加哥论坛报、NBC、ABC、CBS等众多媒体报道,认为NeighborGoods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增进了邻里关系。这一明星项目在2.0版本准备上线之前还在Kickstart上进行了一次众筹(要知道那时候众筹很流行),并成功融到11000美元。2016年网站的会员分享超过3000万美元的物品,从除草机到修理工具、汽车等等,不一而足。

在NeighborGoods上面的物品,主要是免费交易的模式,即以借代租。其盈利方式则是向那些建立私密分享群组的用户和有认证需求的用户收费。此外,网站还可以通过与厂家的合作,将新产品试用打造成自身的主要收入来源。

盈利模式

文章出来之后,很多朋友给我推荐闲鱼、转转这样的平台,但是我都表示呵呵。因为共享工具的思路跟二手货交易思路有本质上的差别。

再声明一次,免费是平台成功的必要前提!不免费,整个创业计划将失去最大的亮点。你可以设想一下,从对门邻居那借一个螺丝刀,还要押金?这他妈完全不可行,完全破坏了邻里关系好吗?而且二手货买卖市场我从来就不看好,我宁愿去买个打折的iPhone5也不会买个别人用过的iPhone7。更别提别人穿过的衣服,睡过的床铺。

但是不收费又是违背商业本质的,所以我的设计在于二手货买卖抽成、贵重东西出租抽成和广告收入,但是这三个收入模式都有很大弊端,二手货买卖生意做不大,前文已述;贵重东西出租抽成也很难做,因为贵重东西在共享工具的占的比例并不高,文中所列也不多,如摄像机、汽车、房屋等;广告收入在前期也基本无法实现,看看饿了么app在上线将近五年才有了广告(现在打开饿了么app看看)。

盈利问题不解决,好像就没有投资,如果强行盈利,破坏免费的模式的话,也等于是败了。所以盈利模式设计不好,共享工具就是个一碰即倒的沙屋,看起来美而已。

看到NeighborGoods的盈利模式,你是不是明白了什么?我得到的是两点启发:

一、模式的基础是免费;二、与企业合作进行新产品试用等开辟了与第三方合作的思路。而且NeighborGoods采用会员制,认证的会员交9.99美元即可建立私人分享群组,而且还可以有更多的借物选择。

这是两种新的盈利模式,第二种尤其值得一谈,在国内私人分享群组有意义吗?你觉得呢?我没想到什么吸引客户的闪光点,倒是会员制模式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采取会员制,非会员只能看到周围100米家庭可借的东西,而会员可以看到周围500米的距离,更高层级会员可以看到周围1000米,这样就有了区隔,也有了收费条件。

或者非会员只可以看到可借的家庭用具,会员可以看到运动器具、书籍、棋牌类器具等,更高级会员可以看到所有类目可借物,这也是一个收费条件。

还有一个收费机制可以这么安排,比如运动器材、摄影器材、棋牌都是连接爱好者的东西,借物的同时可以知道附近谁是共同的摄影爱好者,羽毛球爱好者,这样用自己的账号建立基于共同爱好的群租,未来就可以在群里交流,约起来了。建立群租,也可以是个收费项目。

商业壁垒与推广方式

商业壁垒问题是上篇文章没有讲到的问题,在我们的群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普遍意见是:如小黄车、摩拜同样是低门槛的玩家,利用资金快速推进,占领市场,在前两名之后就算建立了商业壁垒。

嗯,我点点头。

上文的设计是,比如在北京,200个登记员,一家家敲门,登记可以借给邻居的东西,这一地推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未必快速,而且全国铺开的难度很大。200个登记员还要有至少100个信息输入员,100台电脑,一大间办公室,这还只是一个城市,还只是不重复更新的情况,由此可见,上篇文章的成本估计太过简单了。

这些成本是基于推广方式的,上一篇文章中的登记地推是必须的,但是推广起来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具备爆发式增长的自传播效力。而且上文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线下的交易在线上是没有数据的,这是不是违背大数据的时代调性?哈哈,这个其实无所谓,关键的是,线上对线下的影响太小了,app的作用不能够充分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