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与稷下学宫

 QDLF888 2020-09-26

文/

        公元前374年,田午弑其君田侯剡及孺子喜而自立为齐桓公。这次宫廷政变导致了国内政局混乱和诸侯列国的武装干涉,出现了燕、魏、鲁、卫、赵纷纷伐掠齐地的局面。面对内忧外患,齐桓公田午奋力抗争。田齐政权的建立,也是来之不易,而且害怕落个篡弑的恶名,他们总不忘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在齐国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弱。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与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稷下学宫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荀子。人们总是很迷惑,荀子是大儒,却培养了,李斯、韩非子这2个法家人物。为什么他出现这么多差异?

       我们往往对事情的判读,主观层面多了,就导致系统性不足。我们看到荀子的特殊地位,他是稷下学宫中的学术领袖, 他常年待在稷下,年头比较长,然后他又常年主持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这就迫使他对各家学派,都需要了解。尤其是青年学者,学术为政治服务,没有啥不可说的。 端人家大的饭碗,给人家出力也是天经地义。

         荀子主体思想是儒家,且是大儒,在稷下学宫他熟悉各家各派思想;主持学术,免不了要评价这些人的思想,评价的时候,肯定要指出这些人的思想的闪光点在哪里,也就是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没看到什么,哪些地方是他的优点,哪些地方是他的缺点。

  荀子在评说百家学说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指出别人的缺点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被别人的合理思想所左右,自己的学术思想也慢慢的有了融合。换句话说,荀子在帮助别人找到不足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取长补短,既让别人有所鉴,也让自己有所吸收。

      我们后人看荀子书籍,觉得他了解诸子百家,理解其他学派都在说一些什么,哪些人的优点他吸取了,哪些人的缺点他又回避了,所以他就比其他人的学术水平要高。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成为儒家的大师,才能够超越其他人。也正是因为这个,由于他的特殊的地位,他在稷下学术领袖,他吸取了大量其他学派的思想内容,所以他的思想,就跟孟子、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就很不一样。

   慢慢的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在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他也会把这些思想带到他的教学活动中。而影响一个的成长的,往往不是老师自己的学术体系,常常是自己在某个时间段的形成过程,在与学生的相互探讨与思考中,对学生的启发与自主学习影响更大。比如李斯和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人物,而荀子是儒家。一个大儒家为什么能培养出两个大法家?原来我们光知道有这么个事实,但是没有合理的解释。荀子注重法治,与国家对稷下学宫办学思路也有影响,这个说不定。

   

         我们看到,在一些名人提出一种思想之后,他的传承者们往往对其思想的某个方面有所发挥货传承。例如孔子的思想,到了后来就分了10多个门派,这些都是孔子的嫡系。这种自然发生的这种分化,现实层面看是不能避免的。这跟当下的分科而治的思想有某些契合。可以让这个学派向纵深发展,越来越繁荣。这是好事。

   但是在稷下学宫,不是一个门派,而是成了综合,它除了单一学派内部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发生的那种自我分化不一样,稷下学宫是是各个学派之间不同思想的交锋,通过交流、通过争鸣,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吸取,这样交流,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而这在古代很早就被重视。也是田氏代齐合法性所需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