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悲观也不该悲观却很难不悲观

 新用户1606Lek8 2020-09-26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这话乍一听有些难以理解与不近人情,本已受苦,难道连一点自怜自伤的小情绪都不被允许吗?但细加思索,竟然从中领悟到几层道理。

依我愚见,受苦的人,的确不太有资格悲观,而且更应该主动放弃这种所谓权利。

首先,受苦的人没有什么资格悲观。俗话有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且不论这话是不是过于绝对,但大部分受苦的境遇的确是受苦的人自己一手造成的,所谓种因得果,所谓不作不死。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善恶到头终有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也许也是整个世界,所有文明中都会拥有的朴素的因果观。

我们都已习惯各处的警告标牌上“xxxx,后果自负”的几个大字,都已习惯坏人终将自食恶果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所以没有人会去同情自作孽的人。受苦的人受苦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他们一定该为自己的糟糕处境负上相当大一部分的责任,一味怨天尤人、归咎它物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譬如,一向称得上千古奇冤的司马迁,他的悲惨遭遇固然让我深感同情,但细加分析,我觉得他的惨剧也不是不能避免的。若是他能更准确地了解皇帝的个人性格、对叛变的接受程度,或是能更准确地判断当时朝中的气氛局势,就该明白,触着暴怒天子的逆鳞疾呼赤胆忠心日月可鉴的行为无异于自寻死路。

其次,受苦的人更该主动放弃悲观。积极寻找出路摆脱苦难、乐观处世才应该成为受苦的人生活的重心,哪还有悲观的时间?

提到摆脱悲观总是避不开苏轼。传说苏轼与苏辙在贬谪途中偶然相遇,共食汤饼于路边小店,苏辙觉得难以下咽,不解地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兄长。苏轼一笑:“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见他方知此话真意。

还有些类似的例子,像是文革中笔耕不辍的名家、洗厕所仍保持优雅的闺秀。他们的不悲观并不意味着逆来顺受,而是在窘境中振奋、于阴霾里见阳光,接受无法挽回的、寻求可以改变的,这样方是自救的坦途。

虽说受苦的人不该悲观,但这也真的很难做到。生来受苦的人可能无法跳出自己固有的枷锁、摆脱父辈的麻木浑噩的思想去思考自己的出路,而突然蒙难的人也许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积极面对,但打击过大致使意志消沉,只能哀哀凄凄、怨天尤人。

更何况受苦与悲观究竟孰因孰果也难下定论。曾因好奇翻过畅销书架上久居不下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秘密》等书,吹得玄乎又玄的秘密无非是吸引力法则,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想什么便遇到什么。所以没准是因为先有了悲观的情绪才导致受苦。因悲观而受苦,受苦后更悲观,悲观而更加苦,循环往复,当真是难以辩明,难以跳出啊。

【评论1】条理清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吴楚沁)

【评论2】条理清晰,思想深刻,分析得很到位啊,尤其是一些和传统观点不一样的看法特别棒。——0639黄心雨

【评论3

若是悲观,无论是怨天尤人还是自怨自艾,便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时机。0605颜嘉烨

【评论4】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只有悲观的人才在所谓受苦。文章分析透彻,观点鲜明,说理清晰。0647邱紫珊

【评论5】旧材料能挖掘出新意,素材一如既往的丰富啊,多多学习陈晨同学阅读。0609邓舒文

  【评论6】文题吸引力十足,全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受苦与悲观的关系,且论据充分、观点鲜明,发人深思。——0642 郑南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