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假 ——读《出梁庄记》有感

 新用户1606Lek8 2020-09-26



《出梁庄记》是作者梁鸿继《中国在梁庄》后推出的又一部非虚构类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梁庄50多位打工者走出梁庄,进入城市后的生活状况。这些打工者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饱受当今社会的磨难,他们无社会地位,无钱财权势,他们是在社会底层苟且奋斗的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夹缝中寻找光芒。

这些人和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之中不少人都与“造假”有密切的关系。造假,这个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似乎与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梁正容是位曾经造过假的小老板,他的话让人毛骨悚然:“买死老母猪肉,一煮,一上色就变成上等肉了”、“象肠子一类的,买来时是黑的,用硫酸、双氧水一泡,就变白了”、“藕是用柠檬酸泡的。前几年卖原色的都没人要,只好也泡。黄瓜打哩药之灵,直挺挺的不会弯曲”……

造假让人痛恨,但它披上一层鲜亮的外衣时,人们却趋之若鹜。中国社会造假现象极为普遍,你或许略知一二,但那只是冰山一角。

是什么原因使造假行业如此繁荣地发展?

从某种程序上讲,造假者也是被逼的。供与求是紧密联系的,生产者会因供求关系来调节生产,这是人尽皆知的。所以,很大程序上是“我们”这些买假货的人推动了造假产业的发展。就象书中所说的,你不卖假的没人要,卖假的就大赚,那谁还卖真货呢?我们总是分不清孰真孰假——“他来买肉,先买那着色好的,他认为那好”、“咱在农村,又不是没见过猪肠子,可是人们喜欢那些好看的,你真是一点门儿也没有”。梁正容的话语透露着很多无奈。

从另一方面看,造假行业的兴起也是监管不到位的结果。“管理部门常以罚款为主,你来罚,收钱后就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罚了钱,就增加了成本,不造假,就挣不了钱。”监管者对作造假者,只是罚钱,既不是以造假者停止造假为目标,也不进行更严厉的处罚,不但不能阻止造假,反而进一步刺激了造假的恶性循环。法律对造假者处罚不够严厉,对于监管者是否认真履职又督察不到位,这就给了造假者和监管者一个“双赢”的机会。

如何才能让造假越来越少、消失?

要解决造假越演越烈这一局面,应靠国家职能部门履行好本身的监督管理职责。比如严厉打击造假行为,积极、认真地调查食品、商品的最新造假方法并及时向民众公布,多向消费者宣传识假防假知识,必将会取得成效。对于商家来说,应致力于寻找方法,使自己的真货被大众接受。例如,可以将自己商品的优点、假货的缺点害处以及识别方法告知消费者,有条件的商家,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比较真假货,或开展一些活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品牌信誉,做良心企业。同时,商家也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时间是顾客检验商品质量不可少的因素,一段时间后,自己的产品口碑越来越好时,客源也就滚滚而来。作为消费者,我们想要避免买到假货,就应该在平时多积累辨别真假货的常识,不要只看食品、商品的外表。

对于那些社会底层卖假货维生的人,我更想向他们投去怜悯的眼光,因为他们本身就被生存压力所逼,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摆脱他们自己的困境。

我们国家目前各种造假现象仍然严重,但我相信我们只要多完善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多从根源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借鉴、运用一些国外治理造假行为的成功做法,造假现象总有一天会慢慢减少以至消失。

  点评:作者在阅读后认真分析了“造假”现象的原因和对策,思考者的形象令人佩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