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庄子》学习心得

 新用户1606Lek8 2020-09-26

观老子思想有感

17班 杨邑宁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辩证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比如“曲则全,老则直”、“福祸相依”等。

    他的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在于“自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就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之道”,返璞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人生的理想状态。他的思想固然十分有道理,对后来的“黄老之学”以及魏晋文人的“隐世”思想等诸多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但有一些方面我不赞同。

    首先我认为他过高的评价了“顺其自然”。就拿市场经济来讲,按照老子所说,统治者不该干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自然会向着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统治者只应在云端观望,干预就是打扰了人民。但事实并非如此。曾经的美国总统胡佛对于政府干预经济十分抵触,实施“放任自由”的政策,结果通货膨胀,经济垮台,形成了以美国为原点的大范围经济危机。直至罗斯福上任后,实施了适当的政府干预政策,介入和调整市场经济,才让美国逐渐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

    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至少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社会。

    同时,我认为老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道是向相反的方面转化,道的作用是扶持弱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盛有衰,这就是转化。新生的东西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前途,所以人们要扶持它,但老子并没提到转化的条件,由盛转衰不是必然的,而老子忽略了其条件性。

     但不可否认,老庄的和谐思想对解决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灾祸发生的最大原因,就是嗜欲。的确,现在的贪污腐败,社会上种种悲剧皆因欲起。

     因此,人们更应学道,用道家的“清净”思想修身,以“德”处世,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才能和谐共处,各自获得自身的最大最优发展。

柔弱,以得生

17班 黄舞月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人们为人处世及生活态度有极大的影响。历史书上告诉我们:学派思想是当时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而当对这一“不简单”的思想有了较详细了解后,才知道它并没有这么坏,相反,从此之中还能得到不少启发。

老子不止一次的在《道德经》中提到:人要软弱,不要坚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像大风吹来时树能被连根拔起,而柔软的草只是稍微弯了一下腰。他是学文之人,身材远不如习武之人刚硬,但是恶狠狠的人并不敢对他做出什么事,而他也不畏惧身材高大之人的威胁。就像老师上课说的,当遇到不讲理的人,千万不要去硬碰硬,他可能已经失去了理智,此时若再去刺激他,可能造成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勇于刚强只能送命,勇于柔弱者得以生存”、“不争攘者善于得胜”,将心态放平和,以柔克刚,越是表现不争的人越是让人感到深不可测,不敢侵犯。

为什么看上去弱不禁风的老子能受这么多人的尊重和崇敬呢?道德经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道理,老子在对待任何人的时候不摆架子,实事求是;君王暴戾,百姓便反抗;君王不扰乱人民,百姓才生活和睦。这大概便是“无为”之益处。这一点在我的家里我是感受得到的。越是有控制欲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将所有不满返还给他们。而我在看到老子提倡“不言的教导”时,发现从小父亲就给自己提供了一个“不言”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事情我都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反思经验,而当有别人插手自己的思考时,便会被打乱节奏,造成过不好的影响。在我对周围的人不满的时候,他对我说过:水浒传里林冲对小弟和睦,而所有人都尊敬他,包容得了小弟的人才能当大哥。这些话应该就蕴含着老子的思想吧。

有了自己亲身经历后,比别人只能靠幻想的感受,来得更猛烈些。学习老子的平和心态,对自己有益,对所有人都有益。

庄周

18班 霍思林

    与其说我知道庄周,倒不如说我知道那条北海游来的大鱼,击千里水,乘六月风,扶摇直上九万里。

    世上有两人让我觉得有如谪仙,一是那力士脱靴的李太白,他的仙气来源于他的狂放不羁,凡人怎缚,二是那逍遥的庄周,他的仙气看似更“平易近人”,实则是更高的境界,举世非誉与他无关,千金万钟也与他无关,除了他不是这世间的人,我想不出别的理由。

    庄子是一股清流,一朵奇葩。

    举个例子,我总觉得,只是我觉得,若我和人争执的面红耳赤,其他诸子走来,会对我说“你修为不够”,“你应该宽容一点”。庄子就躺在树荫下摇一摇扇:“吵那么久嗓子干了吧,喝杯茶?”

倒不是说其他先生不好,他们向导航标,庄子像过路的慵人。

    我敬佩从容不迫的人(庄子无疑是当中翘楚)。因为从容不迫不仅仅代表着情绪上的不着急,他还代表了强大,实力的强大或者是心态的强大。声嘶力竭的往往是丧家之犬,无声的是强壮的象与无悲无喜的草木。

    听他所道的“梦中蝶”与“蝶中梦”,真真假假,既虚且实,很容易觉得他是个说胡话的,实际上他逻辑严谨的很。你活得累,是因为你所做的事不是你真正想做的,这是其一。其二,不要想做你做不到的事。综上,你很累,是自作孽的,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总想,一个道德被宣传,一定是他符合了宣扬者的利益。君求权,民求安,故宣扬忠。人出生时都是孩童,终将有天老去,故宣扬敬老爱幼。人人都是天下人之一,所以宣扬圣贤死天下。为天下死,那很伟大,真的很伟大,但是他的代价太高了,高的几乎无人承受的起,至少我绝不那样教我的小孩,我会告诉他,你一定要善良,可前提是不伤害你自己。

    为钱财舍身,为声名舍身,为天下舍身,皆是为外物所累,庄子如是认为。我所理解的他的意思是这样的。

    穷则独善其身,富也有资格独善其身。

    每次天灾之后,总看到有人在网上大呼某某明星未捐钱,但不捐赠本身就无可厚非。我做一个猜想,或许这猜想有些阴暗,有的明星,的确因为这种谩骂不得不捐款,或者捐款数额超出了他的意愿。

    同庄子学,未必会伟大。

    同庄子学,未必会伟大,但是会快乐。

有为而治

 17班  赖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的话,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作为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倡导的是“无为而治”,即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无为而治,看起来是一种美好的政治思想,没有了君主,当权者的野心,没有了制度对人民的束缚,人民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但是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政治思想,我认为无为而治如大同社会一般,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目标,但是很难实现,即时实现了,也不一定能够像老子口中所说的那样和谐自然。

    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但是统治者不有所作为,那么还需要统治者干嘛呢?没有了统治者,便从根源消除了剥削压迫。既然有统治者,那统治者应该就要有所作为。没有政府的调控,管制。社会可能会变得一团遭。1924-1933年,出现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社会陷入混乱。而当时执政的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就是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内涵,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无为而治”,而后果呢?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胡佛猪”、“胡佛毯”等讽刺胡佛政府的词层出不穷。自然的调节,也有它的承受能力,在它的能力范围内,随其自然,是一种可取的方法。一旦超出它的承受范围,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样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使得美国迅速走出大萧条,迎来了经济的增长,他的政策受了其他国家的效仿,也使得美国在经济至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明智的统治者的作为,可以使这个国家蓬勃发展,而昏庸的,有野心的统治者,则会使这个国家衰落,甚至走向灭亡。统治者的“有为而治”应是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现在的国情的。这样的作为,相比无为,是更有利于国家发展的。

    统治者的作为,也涉及到立法。老子认为禁止偷盗而偷盗却常常发生,法律太严格而导致很多违法之人。法律,是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规定。老子所说的现象,因果似乎相反,人们认为偷盗的后果不严重而去偷盗,认为违法的代价并不大而去违法。法律严苛,正是因为它没有强大的威慑力而变得严苛。法律的出台,更改,也是统治者的作为。政府出台法,制定法,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是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法律不可不出台,也不可肆意出台,法律并不是为了惩戒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让人民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

    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法实行的,我觉得这“无为而治”需要分时候,对于一个小组来说,不太应该这样,除非你管理的就是组长之类的,毕竟管理士卒跟管理将帅是不同的。孙子判断战争的胜负的原则是——“将孰有能、兵众孰强、士卒孰练……”,所以无为还是要看你是谁,你治的又是谁,盲目无为只会有“乱套”一个结果。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无为而治,“有为而治”,才是更好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治”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只有在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内心无欲无求时,才可达到,但是人民能够做到这样吗?显然,这很难实现。

你能把独木桥当平路走吗?

           18班  何楠

走在普通的小路上时,我们有谁会很害怕不敢走吗?应该没有。那如果,是走过一条独木桥呢?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独木桥呢?大概大部分人都会吓得有点发软,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掉下了桥。但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一条独木桥,把它当成一条普通的路来走,你并不会害怕,也并不会怕会掉下桥,而是很坦然地走过去,丝毫没有畏惧之感,走得也很顺利。

曾有一个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他带着十几个学生走过一条独木桥,走过去之后,学生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那么顺利地度过了一条独木桥。这时教授把灯打开,学生们看见了独木桥下面,有一群如狼似虎的鳄鱼,顿时吓得腿都软了,教授问有没有人敢再一次跟他走过去,无人应答。最后勉强有两个人,一个爬着,一个趴着,过去了。教授再把灯打亮一点,他们看到了鳄鱼上面有一层防护网,又过去了三个,慢慢地,又过去了三个,最后两个,始终不敢过。

在那个实验里,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有危险,什么都没想,就过去了。而当他们看到了,意识到了危险,就怕了,就连原来能做的事都不敢做了。或者说,是他们心态的改变,导致了整个状态的改变,也就是庄子所认为的心态决定状态,大概就是如此。如果那些学生即使看见了鳄鱼,告诉自己,那并不用害怕,它不会窜上来伤害到自己的,他们整个的行为就会完全不同。

当时在华山的长空栈道上,即使脚下是数千米的深渊,我走在那上面也没有害怕发抖过。我旁边一胖小哥,怕得全程都紧贴着墙边,双腿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来回走完了全程,全身冷汗直飙。我说,你怎么那么怕呢你,就那点路嘛,拉着防护。他说,要是一脚不小心,不就呜呼哀哉了,我媳妇儿之前千叮万嘱不让我玩这个的。我当时想的倒不是这样,首先,这个栈道上没有死过人,证明防护措施是够安全的目前来说,其次,栈道的宽度对于我们平常走路来说,其实是足够的,按平时走路的宽度,我们并不会踏出占道以外那个范围,只是那时脚下万丈深渊,我们不由生起害怕的情绪,毕竟一个错脚,便会让我们的生命错失于瞬间。所以走的时候,更加害怕,脚都抖了,原来走得可顺溜的路,也变得战战兢兢不敢走,腿抖,走得更不利索,更觉得自己会错脚往下掉了。我这样的人,就顺顺溜溜地走过去;来回人太多需要让路时,我还只踩着一只脚,另一只脚悬空,只一只手拉着壁上的铁索,最大限度地让出里面的位置给别人过去;踢着腿拍照,坐在栈道上让旁边的大爷帮我们拍照。可以说我实在是太没心没肺了,但我当时确实那样做,确实没有害怕,旁边的大爷都说:这小姑娘够胆量啊,一点儿都不怕。只是回来之后想想,我要是万一真踏空了呢,那后果实在是恐怖至极,走着的时候如果这么想着,恐怕我就瘫软在栈道上了。

与其说我靠的是胆量,还不如说我靠的是心态。要是没有防护措施让我拉着,即使那栈道足够宽,我也不敢走过去吧,毕竟那是悬崖峭壁,可没这样的胆量。敢那么淡定地来回穿梭,很大原因是因为身上有防护措施,我觉得我不会那样掉下去,掉了还有东西绑着我呢,而且道也够宽的其实,我脚可没那么大。

心态决定状态,拥有怎样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就预示着怎样的结果。心态足够好,独木桥,也能变成宽敞大道。

庄子心得

17班 汪清茹

    以前我不了解诸子百家,也不了解庄子,但听完于丹谈了庄子及其心得之后,才发现原来道家与现代心理学相似,而庄子可谓是一位心理学家了。

    “内不化而外化”这是于丹从庄子的思想中提炼出的一小句话。“内不化”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有所坚持(有自己的个性),这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自己”。“外化”则指人在外界,即人际交往中要通达顺变。于丹举了关于一个人本来想要坚持爬楼梯上班但到最后却也是没有坚持住,也开始坐电梯的故事,我想,这样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是罕有的。讲讲我的亲身体验。之前,刚上高中的时候,我特别怕别人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好努力啊!”或许有人是真心赞美,也有人是在讽刺,但无论是哪种,我都很排斥。不知道我在怕什么,可能这从侧面说明了我并非绝顶聪明的一个人吧。那段时间,我为了防止别人说这句话,就装作一副无所谓,装作自己一点也不努力的样子,想着或许自己也可以玩着玩着就玩逆天了吧。这大概就是一种内化,和庄子所说的内不化所对立的那一面了吧。我做这件事的准则完全不是依照我内心内在的对于一件事物的渴求,而是以别人对我的评价作为我做事的准则。这也体现的是一种不够自信吧。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对待一件事是有所坚持的,那么,不管外人如何评论,他都不会因此而改变他的行路计划,更不会以别人的言辞作为自己的动机。还是聆听你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声音吧!

    对于“外化”这个观点,我也觉得挺在理。我之前一度认为圆滑是个贬义的形容词,认为这代表着对人不够真诚,而真诚才是人际交往的不二法则。但现在我改变我的观点了。假如说今天你的同事上班穿了一条绿色的长裙子,完全不符合你的审美,然后你就跑过去“真诚地”和人家说:“你今天的衣服好丑啊!”这样的真诚已经不叫真诚,而是情商低了。之前对真诚有所误解,同理对圆滑和通达顺变也是如此。但其实并非我所想的那样,通达顺变和圆滑只是换一种更能使人接受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不伤害他人也保全自己的交往方式。人毕竟是一种社会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起联系,而外化就是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实用技巧。

    这儿还提到了一个说话技巧,即“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在古代,两国的来往大多是通过书信或者通过传话人来完成的。那么这个中间的传话人就特别重要了,因为若是不忠之人,或许会篡改统治者的言论以此挑起两国纷争。而对于忠诚的传话人来说,传话仅仅忠诚是不够的,还需客观。有两种消息最难传,一种是喜事,一种是坏事,因为若是传话人不小心在传话的时候加入个人情感,因此引起两国误会可是会招来掉脑袋的大祸。所以孔子就说“传其常情不要传起溢言”。生活中也是如此,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要对别人的话添油加醋,加以自己的情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有一天女A回到宿舍说自己最近一直很累,呕吐不止不知道怎么回事,女B也非有意地说了句这可不会是怀孕的征兆吧?女C无意听到,赶紧告诉女D:“女A怀孕了,连孩子他爸都不知是谁。”传到最后,女A 竟然成为抢了别人丈夫的小三。但女A只是最近一直没有休息好罢了。当然这是个不当的比喻,但我只是想说明不要在传别人所说的话时,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因为这往往会挑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但是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不会轻易地就被这类人挑拨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

    人生的大道理真的是像那一潭的深渊,所以啊,还是需要多点的学习啊!

《庄子心得》随记

   18班 张琰

从前总认为,《庄子》离自己很远,高深而晦涩。可于丹教授简练而通俗的讲解却让我改变了对其的看法:《庄子》其实就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寻求到其间真理……

众所周知,于丹教授的《论语》讲的最为出神入化。可不仅是《论语》,《庄子心得》在刚播出时,也引起了各方争议。不过,于丹教授许多“另类”的解读,也的确不符于世人的所常认同的“真理”。但笔者认为,庄子思想本就与如今世界有着一定的“隔阂”。例如:

韩愈曾在《马说》写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也是世人,惯有的思维。可庄子却不以为然,其以为,伯乐,恰恰是戕害动物天性最大的凶手。而之所以,庄子会有这种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也来源于他超乎常人的淡泊与一颗崇善自然的心。

《论语》中记载着一句:子曰:“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讲的就是孔子对自己的“偶像”——周公的怀念。如今更是一个可谓“偶像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难免都会有几个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而庄子则以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可笔者以为,我们并非要照搬照套。偶像,更像一个目标,是我们去改变自己路上的方向标;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激发我们超越自己,甚至超越偶像的斗志。

儒家的兼济天下固然是伟大的,但相比于儒家,道家的顺其自然笔者更为欣赏。而于丹教授谈及“儒家”与“道家”时曾说道,儒家给我们的是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儒家教我们的是自我超越,道家教我们的是自我超越;儒家教我们的入世,而道家教我们的出世。笔者并非否认儒家思想,只是道家的顺其自然似乎更为难得,特别是如今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心系天下苍生之人,有之;心怀宏图大志之人,有之;被利益驱使之人,更有之;而静心淡泊之人,却少之又少。

而本人,更似子路的志气刚强,性格直爽。故更钦佩庄子的恬淡寡欲。但不得不说,人生若只如庄子这般,少了些豪情壮志,似乎也就少了些人生本该有的跌宕起伏,缺了些应有的人生韵味……

最后,共勉一句于丹教授的心语:真正的聪明是静下来, 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

(苏欢荐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