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638天】北岛《城门开》读后感

 新用户1606Lek8 2020-09-26

         诗人的北京城,诗人的青葱岁月。不仅有热闹甜蜜的童年回忆,更有一个时代的残酷无情。

像序言中所写的那样:“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北岛回到阔别十三年的故乡 ,北京的日新月异让他震惊,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他想用自己的回忆重塑一个北京,一个已经死去的北京。记忆迟早都会湮灭,不如乘着它随人类肉体消亡而灰飞烟灭之前,将它转化为有形的痕迹,证明自己曾存在过。可是我总爱往悲观的面想:时间是不会古老的,当所有人类文明随时间的推移不复存在,又有谁能证明你呢?日月交替,新陈替代,这本是最基本的规律,时间过去即己死亡,多思无益,死去的世界不可能因回忆而复活。于是,北岛专门为死去的世界写下了这本书——《城门开》:“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

谁说他不是四海漂泊的游子,无家可归的孤魂呢?就像他的诗作《波兰来客》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城门开》虽然是在编织一个美好的孩童梦,听到的都是分明是梦破碎的声音。

国家,是古代人类最大的屋顶;京城,是最厚的城墙。北岛的北京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四周厚厚的城墙让战火与它无关。第一章《光与影》中的北京是隐在半昏半明的灯光下的。“灯泡不带灯罩,昏黄柔润,罩有一圈神秘的光晕,突出某个高点。隐隐绰绰,神秘莫测。一缕阳光漏进这个昏暗的城市,缓缓移动,仿佛时间都格外的慢。光与影的另一头,小北岛为“生计”忙碌着。第二章《味儿》描述的是北京城一年到头随着气节变化而变化的经久不散的气味儿。冬储大白菜的霉味,呛人的煤烟味,每一种味后总有一段难忘的回忆。而嗅觉总是与味觉联系在一起。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小北岛被饥肠辘辘的胃驱使着四处奔波,吞下一切可以入口的东西,口袋里的钢蹦儿与饥饿的胃做着激烈的斗争。千辛万苦得来的食物在如今当然不算好吃,但在当时的北岛却是一生也忘不了的美味。

接着听觉逐渐复苏。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小贩的吆喝声,低气足,台词吸引人:“这冰人的西瓜脆沙瓤儿——”;有夏虫不眠不休的鸣叫,蝉蛐蛐蝈蝈都是小北岛等一干男孩子竞相追逐之物。

就在作者对童年时的各种感官作了如此细腻的描写之后,猝不及防的,一阵毛驴凌乱的蹄声将这一切打乱。《北京四中》这个重要的章节,将北岛的童年与青年分开,迫使他匆匆进入成人的世界。“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精神恍惚,脚下软绵绵的,灯光耀眼,声浪忽近忽远。而革命就像狂欢节,让人热血沸腾。”这个热血青年一开始为这场革命而欢欣鼓舞。

巧的是,这几周我读的几本书全都有涉及“文革,不同的主角们所处的位置不同。《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与段小楼是被批斗的“牛鬼蛇神”;张抗抗作为一名出身不好的学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到了北大荒;而北岛却与他们不同。生活在政治权力中心的北京,革命的浪潮也更加剧烈。北岛成了一名红卫兵,革命的推波助澜者。

灾难过去,那些债呢?那些作恶的人呢?那些血泪和生命呢?回忆一次就像脱了一层皮。举国都受到了巨大的欺骗,因而十分疲倦。

太阳不过刚升起几个小时,天就黑了。书的后半部分,色彩突然就变得黑暗了,混乱而压抑,梦破碎的声音正是从这时开始出现。

书的文字很美,美得好像能让人飘起来,随他进入属于他的北京城。

推荐语:整个文章以优美的笔触道出作者内心对于老北京的理解,吸引他人去读《城门开》这本书,也算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读后感了。(张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