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 “忍”是如理作意之后平静地面对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0-09-26


我们介绍了慈、悲、喜、舍这些法以后,再反过来看“恩”和“义”,“义”就是典型的悲心,勇敢承担,努力帮助别人,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你们往后,我来!”。而报恩心,它生起的基础就要复杂一点,慈、悲、喜都有。有的人报恩是看到别人困难以后报恩,主动来帮助别人,这就和“义”有点相似;有的是感受到别人对我的善意以后,我也同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也是一种报恩心,“恩”的基础稍微复杂一点,但是慈、悲、喜都可能有。
恩的基础还有一个,就是智慧的观察,它是“恩”生起的一个重要基础。比如我们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佛门弟子经常说,“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四重恩”是什么呢?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大家想想,我们天天念这个东西,要上报四重恩,也应该有这个报恩行,报恩心态。父母恩,我们好理解;佛恩,好理解;众生恩就不一定那么好理解,众生和我修行有什么关系?国土恩,我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生活在这个时间里,怎么报国土恩?国土对我有什么恩?
你看,大家有时候在做的时候,就不像对佛恩、父母恩那么明确,是吧?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做报恩行的时候,在这些方面,有可能会遇到报恩心不能生起的情况。怎么办呢?这肯定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缺陷。找到这个缺陷,认识这个缺陷,就是我们下一步修行必须要先做的。你先要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下一步你才能逐渐地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个报恩心正常地生起。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别看只是“恩,义”这些报恩行,真正要做起来的时候,是会遇到困难的,没那么简单。如果遇到困难以后做不起来怎么办呢?我们就得总结经验教训,就得观察它的因缘,为什么做不起来?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到,即使你在戒行阶段,要培养这种优良的品质,我们都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己来认识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现在我做不下去了,做不下去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出在哪呢?可能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你做不下去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我做不下去的问题是我的问题,可能每个人最后的思想基础是不一样的。这就特别需要我们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学会独立思考。要学会主动地根据自己问题进行思考。找到自己问题,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等会后面我们来解释这个问题。
什么叫做“忍”和“让”呢?刚才我们解释了“恩”、“义”生起的基础,正确生起基础就是慈、悲、喜、舍这些法,特别是慈、悲、喜这三个法。那“忍”是什么呢?忍的含义是平静地面对。“让”的含义,也是来源于“悲”、“喜”。和别人在一块儿的时候,发生利益冲突了,看到别人也想要这个东西,“干脆满足你,让给你!”这是属于“让”这个品质,来源于悲心。看到众生的痛苦,这个众生的痛苦在哪呢?得不到这个东西他感到痛苦,这时候生起的“忍让”,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础上。当然,这个“让”生起的基础并不止悲心,还有些其它的善法要支持这个“让”,但主要还是靠悲心的成就。
“忍”是什么呢?它的意思是平静地面对。我们前面也说过,在佛教中讲的忍有两种,一种忍就是平静地面对人际关系之间的摩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人和鬼神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种忍辱。第二种忍辱,忍的是什么呢?平静地面对风雨寒暑,这些外在气候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己身体的老病这些现象,平静地面对。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一种忍辱。
第一种忍辱,我们在汉地经常对这个忍辱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你看这“忍”字是什么呢?心字头上一把刀。咱们俩碰到冲突以后,我是学佛的,我要忍住,忍、忍、忍,别人伤害我,忍、忍、忍,很多人“忍”都是这么理解的。你看这个“忍”多难受,如果从佛教角度看,这种是“忍”吗?都生起嗔心了,它不是忍。遇到什么事情,憋着,我想要,但是憋着,忍住、忍住、忍住,这嗔心已经生起来了。这样时间长了以后要出心理问题的,所以这不是佛陀教导的忍。
佛陀教导的“忍”是什么呢?平静地面对。我们发生冲突以后,平静地面对。不管你怎么伤害我,咱们平静地面对,有事情该处理事情,绝不让自己生起这种嗔心。刚才这种忍是什么呢?本来你已经有了嗔心,心里都已经冒火了,但是硬把它压在里头,这多难受啊。反正不管怎么,这火压住算没烧到别人,但你心里都烧光了,且不说你这个难受,你这个恶业造得也不小。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问题,人际关系一碰到摩擦以后,有人就教人忍住、忍住,憋住、憋住、憋住!那憋住很难受的,至少自己的身体很难受,心里也很难受。而且更麻烦的是什么呢?这个可是会造恶业的,以后会造很多恶业的。
那有人说:“你就不要忍了,碰到这些事情把它发泄出来不就完了吗?心里不会好点吗?”大家看看“发泄”这个主意是不是好主意?不是。憋着这个东西你就伤了自己,你把它发泄出来,连人家都伤了,你自己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业障还是一样的。这就好比是一个恐怖分子在家造炸弹,造了炸弹以后,一不小心自己把自己房子炸了算了,他抱着炸弹去炸别人,一炸炸一批,这罪孽就更大了。不只一个人出问题,大家都出问题了。
有人就想了,“干脆你把这个炸弹拆了不就完了,谁叫你抱这个炸弹呢?”这就对了。佛教讲的这个平静地面对,是靠如理作意来平静地面对的。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人际关系之间的摩擦。刚才说了,我们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产生摩擦?因为别人欺负我,别人害我,这是个逆境。逆境的时候,我们之前所说的如理作意是什么?是悲心,悲心是一种如理作意。如果你生起悲心的时候,还会憋气吗?不可能憋气。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不造这个炸弹,造了炸弹以后你就不好办了,自己留着炸了自己,带到人群里还炸了别人。反正不管怎样你自己都没命了,就像那恐怖分子搞人肉炸弹似的。我们遇到这种冲突的时候,特别要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生起悲心就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生起悲心的时候,心里是不会有难受的,而是一种勇敢和平静。
遇到逆境的时候,人际关系产生摩擦是不是只有“悲心”这种思考方式呢?不是,有很多种思考方式。包括自我反省,忏悔,包括因缘观,有很多种思考方式,这些思考方式都是如理作意。不管是哪一种如理作意,最后都能达到平静地面对,这个是重要的。佛教中的这个“忍”,是平静地面对,而且这种平静地面对,它后面的词还带有点轻松的意思。它的巴利语叫做khanti,大家学英语可以知道,糖果的读音就是CANDY,平静地面对。这个“平静地面对”是靠如理作意来获得的,正确的思考方式。
这种平静面对也不是硬憋出来的。有些人说,你看它来了,现在我知道不能生气了,平静,平静......这行不行呢?这一样愚痴,和硬憋是一样的,平静也不是憋出来的,而是靠如理作意带出来的。比如你遇到什么事情以后,按照生起悲心的办法去思维,那就会自自然然地生起悲心,如果你按照因缘观办法去思维,就会自自然然生起因缘观,你按照自己忏悔的办法去思维,也会自自然然生起平静,这时候生起的“忍辱”,这种“忍”就是一种“平静地面对”。它外在的表现是一样的,但内在的思维基础是由如理作意带出来的,这是佛教教导的忍辱。
这种忍,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中是不是个优良的品质?而这种忍能够成就,并不是我硬做出来的,而是后面有智慧支持,这种智慧是什么呢?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正确认识。有了这些正确认识以后,我们心胸就会开阔起来,就不会计较这些小的问题。这些东西在佛教中都属于戒行的修行范围。
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如理作意,那带来烦恼都是很粗重的,成天看人不顺眼。如果我们在戒行方面有一定训练以后,心胸开阔,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对人性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我们的心胸就不会那么狭窄。而心胸开阔这种表现,能够正确地面对由众生带来的伤害,这就是两种忍辱中第一种忍辱的成就。这是佛教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大家守戒,你说你这个人戒守得怎么样?不看你别的东西,这个忍辱功夫好不好,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