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演变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20-09-26

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越精彩,前朝的艺术品、美酒、手中把玩了多年的核桃、普洱茶以及对初恋情人的回忆。云南是令人传说中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本地较原始的品种,充分保留了原始形态的大叶子。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此类粗枝大叶之物,原来入不得文人雅士的眼,只能送往康、藏等地糊弄老、少、边疆穷地区人民,由於饮食中含有大量酸性的动物蛋白,高含硷性物质的云南大叶种茶,可对他们而言确实是须臾难离的。

  相对於云南地区落後的生产技术、物资匮乏的现实情况,用家中仅有的铁器 -炒菜铁锅来杀青,利用阳光晒乾是云南人唯一现实的加工方法。原始的茶叶种群、最简单的加工方法无意中成就了适合食肉族群的特殊茶品,而中原地区白菜、豆腐为主的饮食结构是禁不住金戈铁马大叶茶的刮油功效的。

  根据流传下来的笔记体小说来看,云南当地茶人在早期对茶叶的品评沿用的是中原地区的鲜、爽、嫩、绿,而在边疆地区由於海拔关系细嫩芽头类的绿茶无法经受煮茶的考验,而粗老枝叶必须经紧压後才方便运输,所以早期的普茶是促老叶片杀青晒乾後喷水回软直接压入骒马的驮篓里的,为防止篓中茶叶发霉,压实後再插入几根木棍,风乾後拔出木棍用於运输中通风。

  於茶马古道多是顺着湿热的河谷并行,再加上牲畜的汗水蒸发,经过半年多的旅途後驮箩中的老叶已经轻微发酵了,单宁含量大减,苦涩度降低。游牧民族本就是将茶叶混入奶中煮的,茶中所有的苦涩早被奶水盖住了。这就是普茶最原始的紧压形式,直到今天,下关某厂还在生产此类驮茶。

  在各种普洱茶的运输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往茶叶包装上洒水,既能防止茶叶摩擦乾碎,又使得茶汤红浓好喝,所以洒水增湿的办法开始推广了(但与今天的湿仓不是一个概念),但直到此时,大家对着茶的概念还只停留在普洱茶「耐久存」和「老茶治百病」这种经验认识上,对於如何减少普洱茶中的苦、涩以及「越陈越香」,都还没有直接表述或作出合理解释。到1980年代,生普出口时还是归入「绿茶」类,当时即使是生普,也讲究的是当年产品,只不过大家知道此种茶久存後也不会变质罢了。

  年的巨变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普洱茶。在那个资本集聚的弹丸之地香港,消食解油的普洱茶,渐渐登堂入室。此时,由於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来在马背上山水间经历6 - 12个月的运输,变得只要1个多月就能运到目的地,传统普洱茶运送中的後发酵过程被机械运输的快节奏省却,导致普洱茶零售过程中新茶与战前老茶的品饮口感高低立现,当然香港本地的高温高湿环境也功不可没的,90年代後期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口号,就是那时被茶商叫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