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贾生龙 2020-09-26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它很早就悄然流行于民间,实际上是篆书的一种潦草写法。隶书是对小篆书法的革新,从实用的特点出发,隶书显然优于篆书。它变弧为直,笔增提顿,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隶书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变篆书的精神内含为气象外耀,把横和捺加以强调和装饰,形成波势磔尾,舒展多姿,情趣盎然。隶书字形多取横势扁方,布列均匀,平中寓奇,挪移生动。隶书逐步取代篆书,这是书法史发展的必然,是汉字书法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隶书的产生彻底改变了小篆和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更加点画化、符号化,也为后来楷、行、草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隶书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从秦汉至近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隶书大家,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后世遗留下了美不胜收,无以计数的隶书作品,等待着我们去继承学习、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隶书以其实用和装饰的特点,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当今的书法展览、比赛中,隶书作品明显优于篆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隶书具有其它任何书体不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实用和装饰设计中,被广泛采用。隶书比篆书通俗实用,比楷书生动多变,比草书规范易认,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普遍喜爱。纵观书法史的发展,隶书的产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秦汉时期,即古隶和今隶时期,这一时期的东汉是隶书发展最鼎盛和最辉煌的时期;二是唐代,即隶书发展的守成时期,或称楷书化时期,有人又称之为程式化时期;三是清代,是隶书中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时期,也是隶书发展的集大成和总结期,对我们今天的隶书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分期叙述隶书的发展演变。

(一)秦汉隶书

1、秦汉隶书简说

隶书,又称为“史书”、“佐书”或“八分”。是继篆书而兴起的一种书体。它源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它由篆书省易、简化、演变而成,风格多样,历史悠久,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秦汉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至两汉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的楚帛书和竹简上,就出现有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当时的玺印、货币、陶值、铜器、刻石上也有打破篆书用笔和结构的简约文字,这些可以看作是古隶的先导。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隶的代表,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它介乎于篆隶之间,已经完全冲破了秦篆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其特点是:减少盘屈,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个别字亦有蚕头碟尾的雏形。

秦简隶书: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秦简隶书(局部)

西汉初期继承秦制,其中包括文字制度,所以西汉的隶书与秦隶无太大的区别。其时的隶书犹有篆意,但明显减弱,已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己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磔(zhé)尾和上挑的笔势。笔画的粗细变化十分明显,形体质朴厚重。目前见到西汉最早的摩崖石刻是《群臣上酬刻石》,《五凤刻石》及《莱子侯刻石》为西汉隶书的代表作品。

《群臣上酬刻石》位于河北邯郸市永年区永合会镇吴庄村北的朱山绝顶,《群臣上酬刻石》刻在朱山绝顶最高处突出的一块长条状不规则的与山体相连的天然细红沙岩石面上,刻石高150厘米,宽52厘米,文字字面高120厘米,宽8厘米,依山倾斜,石刻而向西,以竖行、阴刻的形式,镌刻着“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十五字,醻与酬属同义,长时间饮酒的意思,“赵廿二年”为西汉赵王遂之纪年,即汉文帝(刘恒)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

《群臣上酬刻石》作为西汉最早的摩崖石刻而引人注目,因具有经济、文化、艺术、文物等多方面的价值而被学者们所探究。《群臣上酬刻石》字体篆中带隶,浑厚朴拙,上下贯通,挥洒自如,较为典型体现秦汉之际篆隶过渡时期的书法风格,因而显得弥足珍贵,为国之瑰宝。

《群臣上酬刻石》拓本: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于右任、戚叔玉藏《群臣上酬刻石》拓本

《群臣上酬刻石》刻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群臣上酬刻石》

《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伴池刻石》,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此碑年久而剥落,但隶法高古,体势方正,结字茂密,用笔奇放,易圆为方,粗细不拘,章法自然,是篆隶嬗变时的风貌。

《五凤刻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五凤刻石》原碑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五凤刻石》原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于右任、戚叔玉藏《五凤刻石》拓本

《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隶书7行,有界格,现存山东邹县孟府。笔道尖细遒劲,无蚕头磔(zhé)尾,结体宽博,气息朴厚古拙。西汉末年,完成了隶变的任务,隶书完全成熟。

《莱子侯刻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莱子侯刻石》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莱子侯刻石》原石

隶书进入东汉,发展为全盛时期。东汉隶书在秦隶和西汉隶书的基础之上进行改易,开始有意识地追求齐整和美观。点画波磔(zhé)分明,篆意完全脱尽,结体多为扁平、方正,日趋严整精工,波磔(zhé)分明,左右八分,所以又称为“八分书”,被尊为隶书的楷模。关于隶书,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这句话既解释了八分,又概括了汉隶的主要特点,左舒右展,分张外拓。东汉是隶书的大盛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立碑之风极盛,民间书手大量涌现,碑褐纷呈,美不胜收,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书风或平直端稳,应规入矩;或舒展华美,烂漫多姿;或斩截严正,雄厚茂密;或奇险峭拔,雄放态肆。

关于隶书的产生,历来有程邈创隶的说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一种新的字体远非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创造,也决不是一个时期所能完成的。它是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积累、总结和创造完成的。程邈则可以认为是这其中的一员,或看作是代表人物,对隶书作了整理、搜集和总结,对隶书的推广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代善长隶书的书法家有王次仲、蔡邕、师宜官、钟繇、梁鹄、郭香察、仇靖、仇绋、朱登等,而大量精彩的汉碑却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姓名,这大概与书碑者的地位低下有关。在中国书法史上还有金文书法时期和北碑书法时期,许多书艺高超的书法家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他们精湛的书艺和美妙的书法却有赖金石碑刻而得以流传久远。

汉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时代,也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代,其特点在于造成了一种书法文化的氛围,书家辈出,书体皆备。汉承秦制,在严肃郑重的场合仍然沿用篆书,但占统治地位,被广泛使用,能代表汉代整体书法风貌的还是隶书。在隶书定形化的同时,草书、行书、楷书也在隶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及秦篆是汉字书法的古文字阶段,隶书的出现开了今文字的先端。所以,隶书便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彻底改变了小篆以前古文字的面貌,使汉字进一步点画化和符号化。隶书的定型化被称为“隶变 ”, 它是继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之后,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次大变革。把篆书的多圆转变为隶书的多方折,将纵长取势变为宽扁见长,有意识地运用夸张手法,或增或减,或收或放,以增华饰,这是隶书不同于篆书的特点所在。所以,隶书的完全成熟,时期的到来。被认为是书法自觉时期的到来。

2 、秦汉隶书的章法

秦汉隶书是隶书发展的成熟和辉煌阶段,也是隶书这一特殊书体的质朴自然阶段,在笔法、结字,特别是章法布局方面则表现出一种高古自然,朴拙雄健的风格特色,是书法史上隶书的正宗和主要代表。从秦汉的竹简和木犊隶书,到汉代高大雄伟的摩崖及碑刻,隶书在它的发展历史上,走了一条由古朴自然,无拘无束,风格烂漫,到规矩森严,平直端稳的道路。表现在章法上,同样是先自然,后规范,先朴素,后华饰,这和篆书从古朴自然发展到匀称均等,刻板规矩,直到被新的书体――――隶书所取代的情况是一样的。

秦汉隶书作品大多以摩崖、碑石和竹简书迹等为多,其章法亦以质朴自然为主调,大量的石刻皆为一格一字,纵成行,横有列,显示出一种端严规矩,遒劲古拙之美,著名的如《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张景碑》、《张迁碑》、《曹全碑》等。

《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无碑额。前碑全名为·《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后碑全称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史晨碑》碑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史晨碑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史晨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史晨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史晨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史晨碑》(局部四)

《礼器碑》,也称《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明府孔子庙碑》、《韩勑碑》等,无额,全名为《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碑阳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拓片局部放大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礼器碑》(局部四)

《乙瑛碑》,又称《孔和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碑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碑石局部放大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局部四)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乙瑛碑》(局部五)

《张景碑》,亦称《张景造土牛碑》,全称《汉张景造土牛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景碑》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景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景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景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景碑》(局部四)

《张迁碑》,也称《张迁表颂》,全称《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碑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碑阳碑阴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碑额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碑额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碑额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碑额四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局部四)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张迁碑》(局部五)

《石门颂》,全称《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碑额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碑额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碑额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碑额四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石门颂》(局部四)

《西狭颂》,俗称《黄龙碑》,亦称《惠安西表》、《李翕碑》、《李翕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西狭颂》篆额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西狭颂》篆额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西狭颂》(局部)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西狭颂》(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西狭颂》(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西狭颂》(局部三)

这些碑刻大多保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是典型的庙堂石刻,表现得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庙堂气象和风度。这些碑刻虽然皆为一字一格,但却在每个字的结构上求动感,而且行距字距时有变化。

有的极为宽疏朗润,如《曹全碑》等。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曹全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曹全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曹全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曹全碑》(局部四)

有的却极为密集严整,如《郙阁颂》、《衡方碑》等。

《郙阁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局部四)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局部五)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郙阁颂》(局部六)

《衡方碑》,全名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衡方碑》拓片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衡方碑》(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衡方碑》(局部二)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衡方碑》(局部三)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衡方碑》(局部四)

汉代隶书中有一些石刻的章法却别具一格,如早期的隶书精品《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和20 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秦汉时期的竹简和木犊隶书墨迹。这些隶书作品的章法布局完全不同于后来的隶书碑石,打破了隶书所固有的纵横有行,平直端稳的章法规律,展现给后人的是大小不拘,长短自然的奇特布局。

《 莱子侯刻石 》 碑面不大,而且为横宽形,周围有线刻的边栏作为装饰,有竖界格,无横界格,即有行距无字距,结体较严谨,笔画不作过份的夸张,整体协调自然。

《 莱子侯刻石 》: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 莱子侯刻石 》拓片

《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大开通》的章法更奇特,笔画平直,以横竖为主线,但字形却大小由之,自然多变,在一巨形的极不规矩的摩崖上书写刻凿,一丝不苟,笔力遒健,不能不让人叹服。

《开通褒斜道刻石》: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开通褒斜道刻石》(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开通褒斜道刻石》(局部二)

要说在章法上有个性,讲夸饰的,则是后来出土的秦汉隶书简犊帛书,由于是用毛笔直接书写,则多少保留了写的笔力和趣味,中侧兼用,巧拙互生,自然纵放,大小由之,长短不拘,完全是当时的民间无名书手的任情所为,自然古朴,耐人寻味。

秦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秦简(局部一)

汉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汉简(局部二)

马王堆汉墓帛书: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马王堆汉墓帛书(局部一)

隶书章法(一)秦汉隶书的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马王堆汉墓帛书(局部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