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跑吧,皇帝,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有过逃亡生涯?有多少值得同情?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0-09-26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无数,大凡王朝末期,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帝就成为众矢之的,或为挽救王朝危局,或为免遭杀戮,或为最后的尊严,他们有的以身殉国,有的屈膝投降,有的亡于敌手,有的逃亡抵抗。

以身殉国的皇帝值得尊敬,比如后唐末帝李从珂、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屈膝投降的令人鄙视,比如蜀汉后主刘禅、宋徽宗赵佶父子,亡于敌手的让人同情,比如哀叹“愿自今以往,不复生帝王家”的皇泰主杨侗,以及因一首凄美的词被毒死的南唐后主李煜。

至于危难之时逃亡的皇帝,同情和鄙视的兼而有之,这取决于逃亡的目的,单纯的为性命逃亡还是为了收复河山逃亡,哪怕是不自量力的努力,也远比为性命而逃高尚。本文就列举出历史上的部分逃亡皇帝,看看他们是为何而逃?有多少值得同情?以供大家参考(仅列举有皇帝称号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的皇帝)

汉献帝刘协‍

因为《三国演义》的传播,让汉献帝成为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末代皇帝之一,他的皇位来自于董卓,算是赶鸭子上架,实际上,汉灵帝临终前本也有意把皇位传给他,董卓算是秉承先帝心意。

他登基后,董卓先是带他从洛阳跑到长安,等到董卓死后,因除掉董卓的功臣王允处置不当,逼反了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长安陷落,汉献帝成为李傕、郭汜争抢的玩物,堂堂皇帝被西凉军阀视如筹码,可谓是苦不堪言。

借着李傕、郭汜互相之间的大战,他趁机在杨奉(李傕的部下,徐晃的老大)、董承(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之侄,汉献帝的老丈人之一)等的救助和护卫下,逃出长安,东归中原,当时,唯一愿意来接他去享福的是一个小诸侯,未来的魏武帝曹操。

从此,汉献帝的后半生就和曹操离不开了,曹操也掌握住了政治上的最大优势,即“奉天子以讨不臣”。权力自然不会给皇帝的,但对于汉献帝来说,既然身为刘氏子孙,不管皇位是怎么来的,自然要为东汉江山的延续而努力。

汉献帝多番努力倒曹,多番失败,好在,曹操从大局着想,也不能把事情做绝,杀掉了汉献帝的老婆和嫔妃后,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他。虽然后来东汉还是葬送在汉献帝之手,但对于他的评价还是以同情为主,毕竟,他继位时,天下已经救无可救,无非是看落到谁手中而已。

隋炀帝‍‍‍杨广‍

隋大业十二年七月,隋炀帝杨广从洛阳移驾江都(今扬州),名义上是巡幸东南,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的逃亡。继位初期意气风发,大肆变革的隋炀帝在消耗完国力,且得罪了全天下的门阀和士族后,终于扛不住压力,又不愿意妥协,干脆的把大兴(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甩给了孙子,自己带着嫔妃、家眷跑了。

杨广这一逃,已经预示着他放弃了隋朝江山,一年后,曾经在杨广面前唯唯诺诺的唐国公李渊毫无顾忌地举起反隋的大旗,一路杀进关中,隋朝灭亡开始倒计时。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死于兵变,他给后人留下了京杭大运河,但却没有多少人同情他,并成为后世帝王教育继承人的反面教材。

唐朝皇帝逃亡次数冠绝各朝‍

唐朝和汉朝并列,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但唐朝至安史之乱起,失去了唐太宗李世民血气的唐朝皇帝们就开始了习惯性的逃亡,在唐朝的后一百年历史中,唐朝皇帝离开都城逃亡的次数多达七次,成为历史之最,特列举如下:

  1.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后,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长安,奔往四川,半路上被迫逼死了杨贵妃。

  2. 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大军攻陷长安,唐代宗李豫出逃陕州,二个月后,在郭子仪的帮助下,回到长安。

  3. 公元783年,建中四年,因“泾原兵变”爆发,叛军攻陷长安,唐德宗李适逃出长安,先至奉天(陕县),最后落脚于梁州(汉中),次年七月返回叛乱平息的长安。

  4. 公元880年,广明元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攻陷潼关,唐僖宗李儇逃出长安,前往四川避难,这一次唐皇在四川避难的时间长达四年之久,至公元885年,光启元年三月才返回长安。

  5. 公元885年,光启元年十二月,刚回到长安不到一年的唐僖宗再次逃出长安,去往凤翔躲避战火,这次吓得他逃跑的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联军,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当时掌权的宦官田令孜。

  6. 公元895年,乾宁二年,时任陇西郡王李茂贞率部进逼长安,唐昭宗李晔逃出长安,预备逃往河东李克用处,半道被华州刺史韩建劫持到华州,被囚禁二年多,乾宁五年八月才被放回长安。

  7. 公元901年 ,光化四年,唐昭宗再次逃出长安,这次保护他的是李茂贞,进攻长安的是朱温,逃到凤翔后,被朱温包围,随后,唐昭宗落到朱温之手。

这些唐朝的逃亡皇帝中,最不值得同情的,大概就始作俑者唐玄宗李隆基了,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也成为鲜明对比,由于他的纵容,安禄山崛起,大唐王朝走向下坡路,后面逃亡的皇帝们,其实已经无力回天。当然,对于吃瓜群众来说,更在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在史书上的评价是“中兴之君”,在民间是公认的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之一,在网络上,还有一个著名的称呼“赵跑跑”。自靖康之变后,登基称帝的赵构成为金兵的眼中钉,一路追杀,赵构也一路逃亡,从河南逃到江淮,再逃到江东,最后从浙江逃到大海上,无愧于“赵跑跑”的称呼。

不过,赵构当时的逃亡看似狼狈,却无法过于苛责,毕竟,在大乱之后,刚刚登基的他,文武班底全无,也无法有效整合起全部的抗金力量,而且,保住他自己,就是保住了宋朝的元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他这个“中兴之君”显然比后世的南明皇帝们要强得多。

但是,南宋力量整合之前的逃亡虽然值得同情和理解,南宋将金国压制在长江以南后的精神逃亡就不能理解了,或许是担心武将做大?或许是担心宋钦宗回归?或许是担心打不赢金国?宋高宗在岳家军积极进取的大好形势下,放弃北伐并杀掉岳飞,甘心媾和的行为,也让他至少在民间是唾骂声一片。

宋末两‍‍幼帝‍

公元1276年,元朝大军进入临安,5岁的宋恭帝赵㬎随谢太后投降元朝,赵㬎的哥哥益王赵昰,弟弟广王赵昺逃到温州,后逃到福州。在文天祥和陆秀夫等的拥戴下,7岁的益王赵昰登基成为宋瑞宗,并以他的名义号召忠于南宋的军民继续抗元,在元军的追击下,逃亡至碙洲(今湛江硇洲岛),公元1978年,9岁的宋瑞宗病死。

宋瑞宗病死后,7岁的赵昺继任皇帝,是为宋末帝,当时的南宋疆土只存在于数千艘战船上,公元1979年,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大败,数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左丞相陆秀夫也背着8岁的宋末帝跳海殉国,南宋彻底灭亡。南宋灭亡和两位幼帝无关,或许在死前,他们也都还是懵懂的。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七月,挥师北伐的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包围大都(北京),但徐达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等待元顺帝带着家眷逃出去后,才率明军进入无人防守的大都,根据史料的披露,徐达放元顺帝出逃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对于元顺帝来说,无非是先辈从哪来,他就回到哪去,仅此而已。

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98年,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一年后,朱允炆的叔叔,不愿意被削藩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靖难之役”爆发,四年后,朱棣杀进南京,建文帝逃出南京,不知所踪。

建文帝的失败明显是削藩过于操切造成的,手握全国资源,却败给只有一城之地的明成祖朱棣,即使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合法皇帝,也不值得同情,这样的皇帝,要是朱元璋能活过来,估计也要把他活活打死。

建文帝的去向一直是历史上著名的谜题之一,有说他逃到海外南洋地区的,引得朱棣让郑和七下西洋寻找。也有说他在福建某地出家当了和尚的,反正是众说纷纭,建文帝除了给朱棣做垫脚石外,倒是给影视剧提供了不少素材。

明安宗(弘光帝)朱由崧‍

南明的第一任皇帝,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进北京,崇祯帝殉国,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是为弘光帝。一年后的1645年五月上旬,清兵杀到南京城下,弘光帝带着家眷逃出南京,投奔镇守芜湖的靖国公黄得功处。

但弘光帝在黄得功这里也没待上几天,清军紧随其后杀奔而来,黄得功战死,弘光帝被清军俘虏,五月下旬即拘押回南京,随之又被押解到北京,1646年五月,弘光帝和诸多前明藩王一起,被清朝处死。

弘光帝的登基是个闹剧,后来一年多的皇帝生涯也是个闹剧,马士英和东林党的党争,让弘光帝在皇位上毫无作为,他本来就只是一个出逃的藩王,手头上无兵、无权、无臣,也做不了什么,或许,他从南京出逃的方向错了,应该再往南跑,至少能多活二十年。

明昭宗(永历帝‍)朱由榔‍

他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建文帝的去向不好判定,所以,永历帝朱由榔大概是历史上所有的逃亡皇帝中逃得最远的,公元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帝在晋王李定国的护卫下,从昆明一路南逃,最后直接逃出国,跑到了缅甸避难。

1661年,缅甸王莽白把跟随在永历帝身边的,包括沐天波、马吉翔在内的所有大臣和护卫全部杀死,永历帝除部分家眷外,真正成为孤家寡人,1662年,莽白把永历帝交给了清朝平西王吴三桂,随后,永历帝一家25口被吴三桂处死。

从血性上来说,永历帝不如隆武帝,不过,也不能全怪他,孙可望的背叛让永历帝也未必敢百分百信任李定国,当然,永历朝回天无力的最主要原因是,西边的李定国和东边的郑成功无法合流,本来资源就不如清朝,还不能拧成一股绳,哪能不败?

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发,八里桥一战,僧格林沁指挥的骑兵大败于英法联军,咸丰帝为此仓皇出逃至热河行宫(今承德),十月,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抢劫一空后焚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病死于热河。中国近代之耻辱始于二十年前的鸦片战争,但最让人心疼的却是这一次的圆明园被焚毁,咸丰帝作为当时的国家元首,责任是不可避免的,他也彻底的抛弃了他的祖先们的荣耀。

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随着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去西安避难。原因是,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并失败,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来了,而八国联军的敌人主要是慈禧太后,对光绪抱有同情心理,慈禧当然不敢让光绪脱离自己的手掌心。

这个时候的光绪帝,已经连名义上的权力都没有了,“戊戌变法”彻底激怒了慈禧太后,要不是列强的反对,光绪帝在两年前或许就被慈禧废掉了。所以,八国联军进北京也好,为此签订的《辛丑条约》也好,都跟他无关,他一生都只是个傀儡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