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以史为伴 2020-09-27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以最基层的身份当上皇帝、建立王朝的帝王。他的谋虑,他的勇武,他的善于用人,他的善于把握人心,他的政治手段,在历朝皇帝中都名列前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君主。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朱元璋却有些逊色。他一生中虽然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对后代进行教育,但是他的儿子中飞扬跋扈、横行藩国者却居多。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些小挫败。晋王朱㭎便是其中之一。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朱元璋

晋王名朱㭎,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乃是马皇后所亲生。《明史》中称他:“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晋王长有一双非常好看的眼睛,胡须与当年的关公有些相似,特别漂亮。顾盼之间,晋王自有一股威严存在。而且他智谋出众,在朱元璋诸子中较为出色。另外,他曾学文于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学书法于杜环,受到众多文人名士的熏陶。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宋濂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认为,晋王应该是妥妥的众皇子中的模范,但实则不然。晋王之纨绔朝野闻名。朱㭎于洪武三年受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他的封国主要在山西一带。山西是明初所设的九边之一,是防御蒙古势力的前沿和要镇。朱元璋将其封于此处,足以说明对朱㭎的信任和对其能力的肯定。但就在朱元璋满怀希望朱㭎就藩能够有一番作为时,弹劾奏疏却从朱㭎所经历州县传到了南京。朱元璋看到奏疏后勃然大怒。

沿途州县向朱元璋反应道,朱㭎经过州县时,对地方所供应的饭食不满意,对“膳夫”进行了好一顿鞭打,在其他方面也是飞扬跋扈。“膳夫”即现在的厨师,俗称的厨子。朱元璋对此事出奇地恼怒。他立马给晋王去信,以自己的经历对朱㭎进行责备。他说:“我率领文臣武将平定天下,对于他们从不姑息纵容。唯独对于我的厨师徐兴祖非常善待。徐兴祖侍奉朕二十三年,朕未曾对他有过一次折辱。”意思是,我都不敢如此对待自己的厨子,你竟然敢如此,真是胆大包天。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其实朱元璋在对朱㭎的责备并不是出于道德,而是出于安全和把控人心上考虑。厨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岗位。他虽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却是帝王或藩王最亲近的人之一。他们是饮食的直接提供者和把关者。厨子如果存心想要害死帝王或藩王,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朱元璋不管是在征战天下时,还是荣登大宝后,始终其实都会面临很多危险。或者来自于敌对一方,或者来自于自己的属下、大臣。虽然在吃饭之前,皇帝都会有专人试验,但是仍然还是会有风险。能够保证从做饭开始便进行严格把关,这是最为保险的方式。而且除了安全之外,饭菜的味道也要看厨子的心情。朱元璋一直宠任厨子徐兴祖,主要便是从这些方面考虑。保证其内心通顺,保证其不怨恨,不经常更换厨子,这是朱元璋成功经验的一个局部总结。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明孝陵

朱元璋恨就恨在这里。他的经验,他的谨慎,晋王朱㭎都没有学到。只知道任性妄为,做事欠缺思考,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了。如果朱㭎遇到的是个记仇和心思阴狠的厨子,朱㭎面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死亡。朱元璋应该对这些儿子都进行过很多自己成功的细节的教育,但朱㭎却忘记了。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教育儿子非常功利性,这样自然不可能形成好的教育。德性自古以来便是判断一个人性格好坏的主要标准。治国虽然需要儒家的王道与法家的霸道交互使用,但是霸道也往往是掩映于儒道之下。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南京明故宫遗址

《明史》称:朱㭎性格骄躁,在藩国中多行不法之事。这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什么关注。但是后来地方又上报了一件事,说晋王朱㭎预谋谋反。朱元璋此时再次大怒,想要将其治以重罪。多亏太子朱标从中劝阻,为朱㭎说好话,晋王这一关才算过去。

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受命巡抚陕西,朱㭎也跟随回到了南京。朱元璋又一次愤怒,立马将其劈头盖脸地责备了一顿,把他遣送回了山西。此时的朱标因为辛劳,身犯重病,而朱元璋也已经年老。朱㭎这次前来就已经不是思念父皇这种简单的理由了,内中自有其深意。朱元璋作为人中龙凤,自然也明白他窥视太子之位,甚或皇位的意思。

朱㭎在藩国违法乱纪,朱元璋并不是特别在乎,但是这两次都是因为朱㭎有谋反的迹象,朱元璋才大发雷霆。可见他不是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反正更在乎政治态度。

晋王朱㭎鞭笞厨子,朱元璋写信责备道:我都不敢打厨子,你竟然敢

明孝陵

后来朱㭎可能受到朱元璋的某些刺激,回到藩国后,跟换了一个人似的。《明史》称:朱㭎从南京回来后,便折节下交,对待官属皆彬彬有礼,后来更是以恭慎闻名。朱㭎死后的谥号便是“恭”,后世人称晋恭王。估计,他后来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父皇的真面目,担心一个不好,身首异处,自此不敢再做非分之想。这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有点威胁的结果。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由@以史为伴原创,欢迎关注、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