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最难得的是以平常心对待。
什么是平常心?
做入世之事,保持平和的心态,凡事不苛求,结果不强求。
只有拥有了平常心的人,才能在生活之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1
凡事不苛求,多些宽容
人生不够完美是常态,就像月圆时少,月缺时多,但并不会影响它发光发亮。
凡事过于的苛求,是一件痛苦的事,让人无法释怀,陷入无尽的纠结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很幸运,在沙滩上捡到了一颗又大又漂亮的珍珠,但珍珠上有一个小小的瑕疵。
他想,如果能将珍珠上的小瑕疵去除,这个珍珠就会变得更加完美、珍贵。
于是,他狠下心削掉了珍珠的表皮,可瑕疵还在。
他很不甘心继续削掉第二层,瑕疵依然在。
他不断地将珍珠上的瑕疵一层层的削去,直到最后瑕疵彻底没有了。

可珍珠因此也变得很小,失去了原来的光泽。
那个人看到珍珠没了价值很心痛。要是没有去苛求珍珠的完美,不计较那个斑点,也许在自己手上还会有一个漂亮的珍珠!
有时候过于的追求完美,会让人在原地徘徊纠结,阻挡了前进的路,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歌德曾说:“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人做不到完美,只能将完美作为愿望和标准,去实现和追求。
人生在世,不用苛求完美,这样的人生才能更轻松。
为人处世,懂得适可而止,是一种宽容,也是给自己留的余地。
让生命留有缺口,光才能照射进自己的人生中。

2
遇事不要皱眉,多一些豁达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合心意的事,会下意识的紧皱眉头。而面对这些事,害怕、紧张、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亦舒曾说:“做人,再幸运,也还是辛苦的,幸亏懂得苦中作乐。”
遇事多一些豁达,人才能活得更开心、自在。
苏轼就很会诠释他“豁达”。
苏轼的仕途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放”中渡过。
在他42岁的螩,他又因受小人谗言“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但他并未因此意志消沉,反而事必躬亲,为百姓谋福。
他保持盎然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努力寻找着人生的快乐。

在后来这种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后人也发现,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皆是他在困境中的创作。
陆九渊曾说:“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
一个人如果遭遇穷困,不仅德、行得到进益,在逆境中的韧性也会得到增进。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你皱眉视之,它也会皱眉看你;笑着面对它,它也会笑着看你。
笑对人生,才能更好的去化解危机;笑对人生,才能更好的照亮黑暗。
遇事需要豁达点,将烦恼和忧愁统统抛诸脑后,这样,你的日子才会更加灿烂。

3
结果不强求,少些烦恼
在很多时候,我们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时,可能会顾虑重重,怕困难、挫折和失败,到最后还没做就停下了脚步。
曾经有一个实验,让每一个实验者写下自己最担心的事,过段时间再看纸上会有多少事真正的发生了。
结果出乎意料,实际所虑的90%以上的事都没有发生过,所以大部分的担忧其实都是庸人自扰。
喜欢胜利女神的一句格言:“只管去做。”
只有做了,才能离目标更近一些。
塞万提斯在他五十三岁前生活十分困难,到处欠债,债主经常上门索要债务,他只能离家出走去避债。可他还是期待着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忽然有天他说他要去写书,说所有的梦想都已破灭,只有这个自己还没尝试。朋友和家人都纷纷劝他,安安稳稳度的过下半生就好了,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他其实也想过结果,也怕自己再次失败,但为了不让此事成为生命中的缺憾,还是选择去做。
做了才会有结果,不做就永远没有结果。
于是他潜心于自己的创作,创新写法,修改稿件。最终写出了第1部现代小说《唐·吉诃德》,并在出版后一年内连续再版了六次。
赞同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里的一句话:“可以后悔,但不留遗憾,有很多事情做了以后发现自己傻了或者失败了,但还是要去做。”
很多时候,事情的结果我们强求不来,只能顺其自然,但我们去做了就无愧于心。
人生就像一场考试,你考试的过程之中,如果太在意结果很可能就会因为紧张而出错,那不如认真去写好自己的答案,让结果都顺其自然吧。
让每一件想做的事,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就够了。

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过于去执着、害怕。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常怀着一颗平常的心,轻松去面对生活、面对挫折,面对灾难。
把心里更多的位置留给自己,才能去体会生活的美好。
就像林清玄说的:“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