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孩画说明书教外婆用微信:尽孝最好的方式,不是金钱或物质,而是......

 富书 2020-09-27


文|旋转的阳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有尽孝的机会,一定要记得陪陪父母,了解父母的需求,用细心和耐心,为父母的晚年存储一份幸福的回忆。

近日,浙江杭州一位姑娘,制作微信使用说明书教外婆使用微信的新闻,感动了我们很多人。

她的外婆想学用微信,姑娘教了几次,外婆却没学会。于是,她把操作步骤都画了出来,这样家里没人的时候,外婆也能自己操作。

我们在为女孩的聪明点赞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下女孩表达孝心的方式。

父母长辈花费了难以数计的心血抚养我们长大,当他们变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时,我们也要多一些耐心,等等他们,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作为晚辈,我们对长辈尽孝的最好方式,不是一味给予金钱和物质的施舍,而是应该多花些时间,关注一下长辈的内心需求,并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满足他们。

细心观察,洞悉长辈的内心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古人黄香侍父的故事就是子女洞悉长辈需求的一个很好体现:九岁的黄香夏天用扇子为父亲扇凉凉席,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暖热被子。

时代发展到今天,让父母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作为子女,我们对父母的关注点也要从衣食住行过渡到内心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新闻中教外婆使用微信的杭州姑娘,就是一个很细心的孩子。她敏锐得捕捉到外婆想用微信的“社交需求”,从而满足了外婆的愿望。

一些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来说,却是奢侈的。

子女和父母见面,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对于军人来说,和父母见面,却是一件难事。

所以,如果子女的职业是军人等特殊职业,父母最大的愿望(需求)就是和子女见面团聚。

湖南汨罗市的一位退伍军人就是洞察了母亲想见儿子的需求,给母亲制造了一份小惊喜。

儿子退伍回家前,和父亲商量好,给母亲一份惊喜。

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准备饭菜,突然听到敲门声。父亲按照之前跟孩子的约定,故意让母亲去开门。

母亲开门后看到久别的孩子,惊喜不已,又笑又跳,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许不会积累太多财富,也不会有显赫的地位。

做一个普通人是我们大多数的生活常态。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沟通,洞悉父母长辈的需求,让我们父母的晚年生活多一些乐趣。

用心思考,满足长辈的内心需求

“每个人都不缺少智慧,缺少的是善于思考的头脑。”面对长辈的需求,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定会想出好的创意,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新闻中女孩画说明书教外婆使用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一部贴满照片的电话让网友直呼暖心 。

为了让80多岁的奶奶打电话方便,孙子给奶奶的固定电话设置好了快捷键,而且上贴上了照片 。

四个儿子和一个妹妹的照片分别代表他们的电话号码,点一下照片,电话就拨出去了 。

我们在为男孩的暖心点赞的同时,不得不为男孩的创意和孝心鼓掌。

孟子说过:“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子女,我们要顺着父母的心意,这才是真正的孝。

前几年,有这样一个新闻:

王先生的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永远停留在了他的高中时期,为了让妈妈开心,从28岁到31岁,王先生每天在微信里给妈妈汇报自己的高中生活:

早晨6点半起床去“上学”,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10点半熄灯睡觉。

每天晚上穿着高中校服和妈妈视频。

王先生说:“一开始我纠正过她,后来次数多了,觉得没有必要了,将错就错,就让她觉得我还在读高中吧,这样感觉她也会比较开心。”

王先生是一个有智慧有孝心的儿子。面对母亲记忆错乱的情况,他没有选择去纠正她,而是想出了“时空穿越”的方法,迎合了母亲的心意,满足了母亲的需求。

王先生的操作,为我们尽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父母教我们时,我们是一张白纸;我们纠正父母时,父母已经成了画,”面对父母的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与其费尽力气去纠正,不如顺着父母的心意,去迎合,这是我们每个子女都要努力去做的功课。

父母陪伴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难以数计的时间,心血和金钱,爱是无法衡量的;

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只需要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满足父母的一点需求,父母就会开心得像个孩子,爱是可以传递的。

当我们在为我们的孩子毫无保留得付出时,想一想我们年迈的父母,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关注。

稍微匀出一点精力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吧,因为生命的两头,需要同等的爱。

耐心鼓励,让长辈从容面对时代的进步

巴里·施瓦茨在著作叫《选择的悖论》中,提到了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生活不如意的状态,在生活和工作中缺乏选择,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形成一种防御机制,认为不管做什么,都绝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习得性无助”理论不谋而合。

当人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在生活中变得无比谨慎,认为什么也学不会,做什么都没用,陷入“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耐心鼓励我们的父母、长辈,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会新事物,可以掌握新技能,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前段时间,男子陪82岁母亲花样练球的新闻让我们很受感动:一位82岁的母亲在儿子的带动下坚持打了20年的网球。

虽然手脚不是很灵活,但和平球可以打上百个。


更难能可贵的是,母亲能用乒乓球的手柄端,和儿子互相顶球100多个,还能在打球时对答200多个国家首都。

因为儿子的鼓励,82岁的母亲没有封闭自己的心态,依然坚持打球锻炼。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提高了晚年的生活质量,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日本老太太若宫雅子,也是在82岁高龄自学编程做游戏,成苹果最高龄App开发员。

2017年,宁波大学52岁的宿管大爷自学编程开发了一套宿舍管理系统,并设置了双重密码防止信息泄露;

成都82岁的老人俞性佑搭建族谱录入平台,让分散全国各地的亲友可以在线写族谱;

郑州的冯怀云老人退休后自学编程,并尝试自己编写小程序,用短短三天时间就开发出了一款“地铁问路”应用......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年龄不是阻碍学习新事物的限制。

所以,作为子女,我们一定要耐心鼓励我们的父母,让他们去学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

无论是学习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还是学习使用一项家用电器,学做一个新菜,学一项新运动.....点滴的进步足以让父母身心愉悦。

小的时候,父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吃饭穿衣,教我们说话走路。

父母老了,正是我们反哺报恩的时候,用我们的耐心教父母学会他们喜欢的新事物,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这是我们为人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若宫雅子说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失去很多东西,你的丈夫,你的工作,你的头发,你的视力。但当你开始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管是编程还是弹钢琴,这些都是一种加分,是一种激励。”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真心希望我们的父母都能在晚年拥有一项自己的爱好,成为他们生命黄昏的美好回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还有尽孝的机会,一定要记得陪陪父母,了解父母的需求,用细心和耐心,为父母的晚年存储一份幸福的回忆。

为人子女,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

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我们早日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子女,希望我们成长的速度,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作者简介:旋转的阳光,富书专栏作者,富书写作营学员,富小书的人,喜欢文字,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