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爸爸不缺席

 wsgmail 2020-09-27

关于作者

罗伯特·哈姆林(Robert Hamrin)历任美国加州前首席经济学家、美国环保署前高级政策经济学家、美国参议院前经济顾问。他在帮助参议员筹备总统竞选的事业高峰期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庭,教养三名子女。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创办了一个名为“好爸爸”的培训机构,成功呼唤54000多名浪子父亲回归家庭,改变了132500多个孩子的生活。

关于本书

本书结合了作者近三十年的培训经验和实践观察,深入剖析了父爱缺席给孩子和社会造成的种种后果,并给出了实用的育儿指南,教你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好父亲,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并充分享受做父亲的快乐。

核心内容

父爱缺席的现象在全世界泛滥,它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家庭和社会后果。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离婚率上升、未婚生子增加、家庭和难以平衡等原因加剧了父爱缺席。我们将为你分析,父爱的缺席,为什么被长期忽视?孩子每天接收到的表扬与批评,大概是什么比例?应该怎样表扬你的孩子?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创造亲密的亲子关系?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徐学勤,本期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好爸爸不缺席》。

从这个书名,你大概就已经猜出这本书的主题了,它讲的是父爱缺席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此普遍,却又被我们严重忽视。造成父爱缺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它导致的后果却趋于一致,那就是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格和心理障碍,继而引发各种情感冲突、家庭矛盾,乃至社会犯罪。

其实,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这种对父亲教育责任的格外强调,恰恰说明父亲缺席的普遍性。父亲的角色如此重要,以至于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必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父爱缺席的现象作出新的思考和回应。而我之所以选择这本《好爸爸不缺席》来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身份的特殊性。用美国著名牧师葛培理的话说,“可能当今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适合来写这样一部书了。”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哈姆林(Robert Hamrin),曾担任美国加州首席经济学家、美国环保署高级政策经济学家和参议院经济顾问,他还曾经是总统竞选委员会成员。然而,就在他的事业达到高峰时,他突然选择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庭,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和陪伴他的三个子女,其中两个是一对刚满15个月的双胞胎。

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不仅全身心地将孩子抚养长大,还创办了一个名为“好爸爸”的培训机构,目的在于呼唤全世界更多的父亲把心转向儿女,享受当父亲的乐趣,成为儿女和时代都需要的“好爸爸”。到今天,这个机构已经成功呼唤54000多名浪子父亲回归家庭,改变了132500多个孩子的生活,其中就有很多是中国父亲。

可以说,在养育孩子和培训父亲这件事情上,哈姆林是世界最权威人士之一。这本书结合了作者的培训观察和几百个家庭的实践经验,以及多份由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家做的调查报告,是讲述父爱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

那么,在这期音频中,我就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述父爱缺失究竟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社会和家庭后果,以及造成父爱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部分,讲述父爱对孩子的成长为何如此重要,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第三部分,落实到具体的方法,讲述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好父亲,并充分享受做父亲的快乐。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就来谈谈父爱缺失的现象,在全世界到底有多严重,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国司法部1988年发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有63%的自杀者,来自缺失父亲的家庭;80%的报复性强奸犯和70%的州教管所中的青少年,来自没有父亲的家庭;有32%的孩子,长年没有跟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

一位常去监狱服务的人说,在监狱里,他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犯人在谈到自己的父亲时会流露出尊敬之情,或者对父亲表现出好感。相反,犯人们对父亲的态度,基本上逃不出憎恨、厌恶和无所谓这几样。

父亲缺席的社会后果如此严重,那么,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爸爸们,都去哪儿了?

首先,父亲的缺席与未婚生子和离婚率上升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世界级现象。在战争和艾滋病肆虐的非洲,未成年少女早孕非常普遍,比如在塞舍尔共和国,大约有79%的孩子为非婚生;在拉丁美洲的格林纳达,约51%的家庭是女性当家;在欧洲的比利时和葡萄牙,离婚率达到惊人的70%;在美国,每年有近百万对夫妇离婚。从2003年至今,中国的离婚率也连续增长了16年,到2019年,中国的离婚率高达43%。

婚姻破裂,造成大面积的父爱缺席。那么,在那些没有离婚的家庭中,是不是就不存在父爱缺席的现象呢?当然不是。

这就涉及父爱缺席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由传统观念和习惯所导致的。近两年,你可能听到过一个颇为流行的词——“丧偶式育儿”,就是一些宝妈们吐槽丈夫在育儿中的缺席,很多男人觉得自己赚钱养家,就已尽到了家庭责任,带孩子、做家务天经地义是女人或者老人的事。男人是家里的“甩手掌柜”,下班回到家就是打游戏、刷手机,很少愿意在孩子身上花心思。

这种“丧偶式育儿”,其实有一个被忽略的原因,那就是这些父亲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普遍遭遇过父爱缺席,他们的父亲也从来都没有或者很少陪伴过他们,他们没有遇到过一个很好的榜样,因此,这种缺席也就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最后一个原因,是工作和社交占据了现代人过多的时间,以至于父亲们难以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得平衡。这些父亲有教育和陪伴子女的强烈意愿,但就是无法从工作中抽出身来。

我们必须注意一个现实,那就是现代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长,反而让工作无孔不入地入侵到家庭生活之中,工作和生活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移动互联网和各种办公软件的发明,让原来的定时定点打卡上下班,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待命,为工作加班熬夜成为常态。加上出差和各种社交应酬,能留给孩子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

因而,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抽出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是每个当代父亲必须面对的一道棘手难题。

第二部分

好,分析完父爱缺席的几大原因,我们再来看看,父爱缺席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成长的,或者说,这种人格和心理障碍是如何产生的。

加拿大的一个组织“父亲参与研究联盟”(FIRA),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父亲陪伴长大的孩子,比父爱缺位的孩子,在情感、认知、社交和身体健康上都更胜一筹。

在情感和认知方面,有父亲陪伴成长的孩子,应对突发状况、压力和沮丧的能力更强,他们能更好地管理情绪和控制冲动,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更强。

在社交方面,有父亲陪伴成长的孩子,和同伴的关系更健康,消极思想更少,攻击性更弱,更容易拥有亲密关系,婚姻也会更稳固。

在身体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忽视和虐待,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内疚和羞耻的情绪。对孩子而言,父亲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压力会造成免疫力减退,导致身体抵抗炎症的能力下降。

另一本以父爱为主题的书《做个真父亲》谈道,“每一位父亲都拥有一种巨大的,可以说是可怕的影响力,他们可以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职场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在妻子身上也没有,在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身上,我们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唯独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有。”

作者说,“我见过很多人,一方面他们坦然承认曾经恨过父亲,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得到父爱,父亲给孩子留下伤口,可孩子却依然渴望父亲来医治它们。”他们对父亲的“恨”,其实是源自痛苦和失落,以及期待无法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肯定,会使孩子悲伤、愤怒、自卑、焦虑、多疑,这些负面情绪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显现出来。

说到这,就很有必要对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父亲观”进行重新审视,我们都爱说“父爱如山”,但仔细想想,像山一样的爱,真的好吗?山是高大的,会给人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山是遥远的,会给人以一种难以靠近的距离感;山又是沉默的,你很难与它展开对话。

儒家传统强调“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和孝道文化,让父亲被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父子之间存在着一种森严的等级,这种等级如同在两代人之间划开一道沟壑,彼此都很难完全走进对方心里。所以,只有当父亲真正放下身段,蹲下来跟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陪伴孩子成长,才有可能创造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

在这本《好爸爸不缺席》里,作者引用了正反两面很多真实的案例,来说明父亲陪伴的重要性。虽然都是国外的案例,但情理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反面案例,这是一位长期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的自白,他说,“我一辈子都在努力,想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点点肯定和祝福,但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慢慢地我也懒得尝试了。在我心里永远都会有一块填补不了的空虚,那就是缺失的父爱和被接纳。爸爸很害怕失去一些东西,他害怕与人分享交流,害怕承认别人做得好,也从来不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只要我们有一点自己的生活见解,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他不能允许它们存在。他爱我吗?是的,只不过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爱罢了。”

这样沉默、执拗、自闭、威严的父亲形象,与我们中国人讲的“父爱如山”何其相似,这样的父亲,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灵扭曲和人格障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正面案例,这是一位对美国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父亲,他叫做乔纳森·爱德华兹。

爱德华兹生于1703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但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大财富,是他树立了教育子女的典范。他有8个女儿、3个儿子,他在子女们的生命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一个孩子单独出城散步,他是一位出色的布道者,最后把这些孩子都培养成才。不只如此,在他的后代中,有案可查的就有120位大学教授、110位律师、60位著名作家、30位法官、3位美国国会议员和1位美国副总统。

爱德华兹不仅帮助了子女,更积极地影响了数百名子孙后代,甚至通过他们,影响了整个美国社会。一个庞大的精英家族,通常都由一位了不起的注重家庭教育的父亲着手创建,这种案例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

第三部分

好了,刚才铺垫了这么多,分析了父爱缺席的种种原因和危害,我相信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父爱不可以缺席。下面我们就进入本期音频最重头的部分,也就是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好父亲,作者用十个章节抽丝剥茧地来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这里挑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来谈。

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提高陪伴质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精彩瞬间。但在作者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愿望,“因为没有人能凭空制造‘优质时间’,你需要先花许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然后才可能获得一段‘优质时间’。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就是父母大量的陪伴。”可以说,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时间、时间和时间。

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先决条件。对今天忙于工作的父母亲来说,最大的一种牺牲,或许就是牺牲时间。但是,对孩子来说,爱就等于时间,就像那首儿歌里唱的,“爱我你就陪陪我”,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深刻。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作者在事业的顶峰,舍弃了名利双收的工作,放弃了进入白宫的夙愿,就是害怕听到孩子说,“爸爸,你为什么总是没有时间在家陪我们?”他希望通过最大的努力,让他的孩子不要说出这样的话,他也不想错过孩子生命中那些最宝贵的瞬间。

那么,对于忙于工作的父亲们,要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呢?或许你不能像作者一样辞掉工作,选择自己单干,但你还是可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比如,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应酬;给自己制定严格的时间表,划清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在下班后和周末不再工作,全心陪伴孩子;或者搬到离公司更近的地方,减少通勤时间,从而拥有更多的居家时间;如果你经常要出差,你还可以尝试带着孩子一起。

有了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要点,那就是学会编织美好记忆,提高陪伴质量。那么,对于父亲来说,最特别的陪伴方式是什么呢?可能是游戏。别误会,这里不是说你自己刷手机玩游戏,而是说陪孩子做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功课”。

有研究发现,在玩游戏的时候,宝宝们更喜欢爸爸,而不是妈妈。在和爸爸玩的时候,男宝宝和女宝宝都比和妈妈玩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投入、合作和兴奋。孩子们希望爸爸能更多地参与他们的生活,不管是在16个月的时候,还是16岁的时候。

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陪伴方式,比如,无论什么时候,假如孩子骄傲地向你展示他所做的东西——拼图、图画、积木房子,那么问问他,能不能再做一次,因为你很想看着他做;如果你有某种爱好,比如,园艺、木工、雕塑、绘画,那么,可以邀请孩子在边上看你做,并且向他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另外,你还可以带孩子去看看你的公司,事实上,在孩子们“最喜欢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清单中,“看看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是排名第一或者接近第一的。

除了这些,作者还提出,可以跟孩子一起干一些“疯狂而古怪”的事情。比如,在卧室里吃正餐,要铺上桌布、很正式的那种;又比如,某顿饭规定,人人都必须用左手吃饭;或者,在客厅地板上和孩子们摔跤,直到大家都精疲力尽为止;或者,开一场特别的“庆祝星期一”派对,准备大家最喜爱的食物和点心,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为了向孩子表示你多么在乎他们。

当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干一些比较严肃而有意义的事情。比如,邀请孩子帮忙,给妈妈准备一顿特别的晚餐;给每个孩子写一封正式的信,表达对他们的爱意和期盼,然后念给他们听;拿出家庭相册,一起回忆你或者你的孩子刚出生时的样子;让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家——就像第一次向新朋友介绍自己家一样;又或者,在晚餐时,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分享一件今天发生的好事。

此外,作者还特别强调,要有父亲跟每一个孩子独处的时间,不要有其他人在场,这一点你可能觉得很新奇,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说,你跟孩子单独相处,无论做什么,都会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我觉得你很特别,我想要和你在一起”。一般来说,独处时间是一个特别宝贵的机会,孩子会更愿意和你说心里话,这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绝妙时机。

第三个要点,是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乍听到这个说法,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空洞,我举个数据,你就明白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实在的问题。

当孩子们刚进入一年级的时候,80%的孩子都自我感觉良好,但到六年级时,只有10%的人有比较健康的自尊心。那么,造成自尊心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负面评价。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正面评论,多半会伴有10句负面评论。另一项调查则要求父母记录下自己批评孩子的次数,发现平均每天有大约20到100次批评。心理学家说,孩子们平均最少需要4个正面评价,才能抵消1个负面评价在自尊心上造成的伤害。

根据美国一个权威机构的调查,在学校里,孩子接收到的负面评价更多,每一个正面的评价,会伴随着80个负面评价,学生们每年平均会受到总时长约60天的训斥、唠叨和惩罚,而这仅仅是从学校老师那里获得的,还没有算上那些无法统计的、来自同学的言语打击。

作者谈到,在12到18岁间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一种“流行的自卑感”,这个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极度的失望。他们在物质上可能拥有很多,却无法拥有那种被自己最看重的人接纳的感觉。他们可能知道父母爱他们,却很难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欣赏、尊重和完全接纳。孩子们可能会想,“毕竟他们是我的父母,不得不爱我,但其实他们对我很不满意,并不以我为荣。”这种感受很普遍。

我们知道,孩子成长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变得独立,他必须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生命中的一些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应该如何生活?我需要选择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需要遵守哪些规则?他们必须从生活中,慢慢找到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并最终发展出自己的身份感、责任感和意义感。

那么,面对有着成长焦虑的青春期孩子,当父亲的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要承认并欣赏孩子变得更加独立,我们所看到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寻求独立的表现。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个人信念的追求,充分理解和信任他们,并且,言行一致地向他们表达爱和关注,为他们的情感油箱加满油。

其次,必须竭尽所能,鼓励并积极支持他们去寻找那些人生难题的答案。他们会在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上看到各种对立的价值观,他们会感到迷茫,他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认同的价值观。这时候,切忌说教或者威胁,那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和叛逆。也不要轻易论断他们,那会让他们产生罪恶感,可以多花时间陪陪他们。

最后,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多表示鼓励和赞许,没有什么比经常赞美更能提高孩子的自尊感了。那么,要怎么赞美,才会让孩子觉得是真心实意,而非敷衍呢?

作者列举了几个方法:要赞美他们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赞美他们做的小事,赞美具体的行动,赞美他们在最弱的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赞美他们的进步,以及,在他们没有想到的方面赞美他。比如,如果只说“你真棒”,这是软弱无力的,你需要告诉他,他具体哪里做得好,为何能够做好,这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

我们要知道,教育和培养孩子,不仅需要父亲投入时间,更需要投入智慧和精力。父亲要学会创造性地沟通和建设性地管教,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价值观,传递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具备了这些要素,孩子的成长就已经走在了正轨上。

结语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没时间陪他们;那么等他们长大了,即使我们有时间,也没用了。作者指出,无论父母想和孩子建立怎样的亲密关系,几乎都必须在12岁之前,12岁以后就很难再建立了。因为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就不会再尊重父母的看法。因而,你对孩子施加重要影响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世界上的各种事情都等得起,唯独孩子的成长却不会等你。

好了,说到这儿,本期音频的内容就差不多讲完了。我们刚刚从现实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从中国到外国,讲述了父爱缺席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父亲。这些都是理性层面的探讨,最后,我想用书中一封让我极为感动的书信来收尾。

这封信是一个26岁的儿子写给他的父亲的,写得温暖而真挚,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爱。我想,这也是天下所有父母都想听到的来自儿女的心声,我在这里把它分享给你。

“爸爸,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和你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是我最宝贵的回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再也不能像小孩一样和你待在一起了,我再也不会像那时那样小,你再也不会像那时显得那么高大了。但是,我还拥有这些记忆,当我觉得在世上不堪重负的时候,当我觉得自己太老了的时候,当我对世界失去了新鲜感和好奇心的时候,这些回忆就是我的安慰。它们是我所拥有的有关童年的一切,我真希望那时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这样我现在就能拥有更多的回忆了。这不是说你做得不够好,而是说和你在一起,无论多久,我永远都会觉得还不够久,还想要更久。那时,你是我世界中的大王,是最奇妙的魔术师,是那个无所不知的人,是无论什么坏了都能修好的人。你让我觉得生活充满神奇。

撰稿、讲述:徐学勤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这些父亲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普遍遭遇过父爱缺席,他们的父亲也从来都没有或者很少陪伴过他们,他们没有遇到过一个很好的榜样,因此,这种缺席也就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世界上的各种事情都等得起,唯独孩子的成长却不会等你。 要赞美他们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赞美他们做的小事,赞美具体的行动,赞美他们在最弱的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赞美他们的进步,以及,在他们没有想到的方面赞美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