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广州玉 2020-09-27

大明“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嫡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15岁登基,在位时间16年。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 像

很多人读朱厚照,一面本着猎奇的心态深挖他荒诞不经的各种行径,一面又时常感叹他偶然间迸发出来的英主光芒。用黄仁宇先生的话描述,朱厚照拥有着胆魄,体格,精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开拓君主的特质,却被要求成为一个儒家导向下的守成之君,本身就是命运的错误安排。

在我的眼里,朱厚照就是一个类似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在扮演自己与扮演君主之间,来回切换。正是这种人设的转变,才有了他的痛苦与后世的不解。

我的童年,很幸福

从洪武立国,到正德改年,大明已历惠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诸帝,你要问这些皇帝中谁是大明最大的“纨绔子弟”?那么正德皇帝朱厚照绝对当仁不让。

做纨绔子弟,特别是皇室继承人式纨绔子弟,其实是有两个必要条件的:成长于治世享受过父母宠爱

成长于治世,说明从小到大有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没有经历过大的苦难与挫折;而充分享受过父辈的宠溺,则代表了健康的心理与独立的人格。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故宫角楼

朱厚照出生于弘治四年,当时其父孝宗已经把大明带入了所谓“弘治中兴”的时期。弘治十八年,孝宗与皇后张氏一同陪伴朱厚照成长到15岁。与很多人认为的不一样,虽然朱厚照自小玩心就重,但他是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的。

明代皇子一般出阁读书的年纪在七、八岁左右,孝宗自己是在6岁,朱厚照稍晚,8岁出阁。也就是说,从8岁到15岁,朱厚照最少也接受了7年的严格教育。为什么要加上严格二字?你就看孝宗自己的执政风格与满朝的“儒式名臣”,朱厚照上学的那几年,应该没少挨训。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官员

但好在父亲与母亲对他是极为疼爱的。

按照史书的说法,孝宗的童年非常悲苦,出生后在宫里东躲西藏,吃着百家饭,在6岁的时候才和生父宪宗相认。而也就在那一年,母亲忽然暴毙。接下去的日子里,又要时刻防备万贵妃的明枪暗箭。所以自小缺失了父爱与经历过丧母之痛的孝宗,对于朱厚照这个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是非常宝贝的,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

而张皇后呢?明代除了开国初期那段时间,其后皇室子弟婚配,大多选择民间小吏家庭。好处是这些后妃们没有强势的娘家,规避了外戚干政的风险。但弊端也很明显,小民小户出来的女孩,往往并没有接受过优质的教育,文化素养普遍不高。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朱佑樘 像

张皇后和孝宗又是一夫一妻制,张氏生性又有些“作”,生活的重心基本都放在“管束”孝宗身上了。再加上张氏又是典型的“帮亲不帮理”,比如在对待娘家兄弟被弹劾这件事上,永远都是帮家里人说话的。所以张氏对于朱厚照的管教,应该处在一种放任的状态。

父亲的溺爱,母亲的放任,逐渐养出了朱厚照“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而看其童年,唯一能让他感受到约束的,也只有那群天天捧着书,开口闭口仁义礼智信的先生们了,这也是日后朱厚照不愿意与朝臣们走得太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孝康敬皇后 张氏

相反,朱厚照身边从小围着的宦官们,不仅一直照顾着他的衣食起居,还变着花样地逗他开心,带他见识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法,自然使得他对这些“奴才”们有先天的亲近感。正德初年权阉当政的伏笔,也就在此埋下了。

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个受过严格教育的皇子,一个天性自由的帝国继承人。

我的权力,很稳固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驾崩,年仅15岁的朱厚照继位登基。父皇临终前那句“任用贤臣”的遗言,朱厚照不知道自己到底明不明白。谁是贤臣?何为贤臣?又如何用贤臣?

15岁的确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一方面朱厚照已经意识到自己成为一国之君后将要承担的责任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足够的认知和心理建设来迎接这种改变。同时常年无忧无虑,肆意妄为的生活惯性,也在强化他的不适感。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 剧照

登基仅仅四个月,朱厚照又开始带着一群太监们大晚上跑出宫厮混了。朝臣们一下子炸开了锅。孝宗近二十年的临朝,言路的环境已非常宽松,朝臣们早已习惯一天到晚对着皇帝“吆五喝六”,早已习惯皇帝的“从谏如流”,现在新君继位伊始,便做出如此荒诞无礼之行径,必须马上制止。

勋贵,内阁,科道言官,各种劝谏的上疏如雪花般飘向朱厚照的案头,反反复复就一个字:你现在做皇帝了,行事要检点,收回做太子时的那一套,要听我们这些老臣的话

朱厚照赶紧表态,你们说的对,我听你们的。然后安稳几天,继续如故。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官员

愤怒的情绪在朝堂上慢慢地积蓄。在这些士大夫的眼中,皇帝是不能骂的,因为这有违他们从小接受的忠君爱君思想。那么皇帝犯错就只有一种可能性,皇帝被他身边的奸佞之徒带坏了!对,一定是这样的,皇帝才十几岁。

随着朱厚照的登基,原先东宫的那些老哥们也水涨船高地进入一些要害部门。朱厚照身边著名的“八虎”,就分别在司礼监,东厂,西厂,京军,及宫中各主要部门担任要职。

朝臣们看出来了,朱厚照又要学正统年的王振,成华年的汪直,要用宦官系统来夺权,来压制文官集团。而且这次还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宦官,是八个。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宦官 剧照

于是在正德初年,特别是正德五年刘瑾倒台之前,朝里的大致情况是,群臣先把根基不稳的宦官集团打得哭爹喊娘,然后是以刘瑾为首的阉党把群臣按在地上“摩擦”。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弘治年间的重臣相继致仕,也让朝臣们开始明白他们必须丢掉把控皇帝的幻想,去逐渐迎合朱厚照的处事风格。

刘瑾以及“八虎”的事情以前写过,在此不再赘述。只是需要明确一点,正德五年刘瑾的倒台,并不是简单的一次宦官集团的内讧,而是在朱厚照安排下进行的一次权力再分配,或者说重新的洗牌。意在剔除一些横生的枝节,做人员的精简化,并顺势缓和朝臣与皇权的尖锐矛盾。刘瑾只是朱厚照掌权后的“烹狗和藏弓”。而后来钱宁,江彬之流,不过是宦官集团的另一种演变方式罢了。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故宫 一景

从15岁登基到正德五年稳固地掌控局面(说办刘瑾就办他),二十岁的朱厚照已经度过了继位之初的迷茫与不适,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执政风格。也就是这三五年的时间,群臣对于皇帝的诸多行事虽仍有劝谏,但只有不闹出什么大事情,一般也就停留在口头和奏疏上的抱怨,很少再大范围抱团去“倒逼”皇帝了。仅此一点,便不得不让人佩服朱厚照的政治手腕。

其实你翻开整部明史会发现,老朱的子孙对于修理大臣这件事,一个比一个有天赋,一个比一个富有创造性。

我的追求,你不懂

讲朱厚照,躲不开他的一系列荒诞的行径。也正因为很多朋友对他这些事迹的猎奇心理,才让他的知名度在明朝历史上一直都居高不下。

朱厚照在做自己这件事情上,真的做到了“不要名,不要脸”,管你们怎么看我,老子先把自己这辈子的人生体验过足瘾了再说。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 剧照

他风流成性,后妃,宫女这都是常规操作,乐女,民妇也表示理解,但他还喜欢孕妇,人妻和盗匪的“女大王”。微服出巡逛妓院也只能算小儿科了,夸张的时候光明正大地去,让窑姐们站成一排如同兵士一般接受检阅。他在扬州就这么干过,直接导致这些窑姐们身价暴涨,也算间接推动地区消费了。反正皇帝的名号,总是能让他在这方面得尝所愿。

他爱到处游玩,皇宫容不下他了,他就造一个豹房;豹房容不下他了,他就在京畿到处转悠;京畿容不下他了,他就去大同,去宣府,去广阔的关外,去大明对蒙作战的第一线;等这些地方都玩腻了,他就借着“平叛”的名义下江南,一路走走停停,游山玩水。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仕女图

他喜欢玩军仗,豹房里就有很大的一块校场,京军,锦衣卫,太监军,边军轮番在校场里演练,让他排兵布阵自娱自乐。

他兴致来的时候,从来都是不管不顾,说走就走招呼都不打一声,短则数日,长则月余,朝臣们是一点他的消息都没有急得团团转,他则每次带着意犹未尽的笑容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还笑话这些人瞎着急。

他玩得大,也玩得刺激。畜养各种猛兽,还时不时地撩拨它们。有一次就差点被老虎咬死,幸得江彬救驾;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大将军的头衔,自己给自己规定俸禄级别,还真的用这个头衔在北部边境调兵遣将,与蒙古人打了一仗。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军图卷

他嗜酒如命,常常通宵达旦地饮酒。身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往往就趁他酒醉时请示工作,所请无不获批。他身边长期围着穆斯林,喇嘛,僧侣,道士,而朝臣们想见他一面却难于登天。

下江南的时候,刚动身没几天,传来王阳明已经平叛的消息,硬是把捷报藏了起来,继续南行;后来觉得仅仅受俘还不过瘾,要把宁王放回去让他再和自己打一场,要不是王阳明急忙写了一封上疏,把所有的功劳都推给皇帝,估计这哥们还真做的出这种事情。

从我们的传统认知来看,朱厚照根本就是典型的亡国之君啊!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王阳明 像

但我又想请问诸位,正德年大明亡了吗?你从专业的史学家那有明确听到过给朱厚照下“昏君”的定义吗?

朱厚照坚持了弘治朝的备荒政策,国内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危机,正德年的朝廷应对得都非常及时得体。史书里常用正德年救灾与万历年时期的救灾做对比,很显然正德年朝廷的救灾举措堪称典范。

朱厚照受父亲的影响,在减免地方赋税,减轻民众负担上做的也不差。这是一组数据: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市井图

正德元年,减苏杭织造岁币,免陕西灾区税粮;正德三年,赈南京,凤阳饥荒;正德六年,免南方数省“流民暴动”区域一年税粮;......正德十四年,免南直隶税粮,为山东,山西,河南,湖广数省流民提供房舍,粮食,种子,耕牛,并免税五年......

虽然从减免的数额上看并不能与弘治年相提并论,但正德年的减税范围依然很广,持续时间也很长,在明代亦屈指可数。

正德年开始,朱厚照通过广收“义子”,京军与边军轮调等方式,逐步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并完善了军队的指挥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军军阵

他跑到明蒙边境打了一仗,虽然朝臣都指责他任性自大,不管不顾,虽然后世对于这场“应州大捷”抱很多怀疑态度,但蒙古小王子部在此战之后数年内,再无大举南下,确是事实。而纵观明代帝王中,能够率军冲锋陷阵在一线的,除了朱棣,也唯有朱厚照一人耳。

他贪玩任性不代表毫不讲理,崇兵尚武也不代表嗜杀残忍。

一开始想从居庸关跑出去玩,被值守御史阻拦。对方义正言辞,不论朱厚照如何威逼利诱他都不放皇帝出行。最后朱厚照是找了个空档偷偷溜出去的,并在事后从未对此官员有过微言。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官员

他经常收到朝臣的劝谏,有些奏疏中言辞激烈,甚至可以算是无礼冲撞了。朱厚照一般都一笑置之,虽然不改正吧,但也从不冲这些朝臣发火。

到了要南下那次,实在受不了群臣抱团闹事,他动用了“廷杖”,但也很快回过味来安抚了群臣,并表示取消南下之行。要不是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台阶,朱厚照到底会不会南下其实都是两说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设。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故宫一景

他整日嬉戏,无心过问政务,可当他在宣府的时候仍然要求京城把所有奏报送达宣府由他本人批阅。

近侍们可以在他酒醉的时候假借皇命,为所欲为,可他在清醒的时候又能敏锐地抓住刑部一桩命案的纰漏,发还重审,还原真相。

他喜好谈论哲学,宗教,精通道家,穆斯林,藏传佛教等诸多宗教精义,能熟练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却从不沉迷任何一个宗教,反而以一种超脱的眼光来宏观对比点评。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明代皇家寺院

朱厚照太想拥有自由了,这份对自由的追求,已经超越简单的物质与生理满足,开始慢慢步入精神层面。所以他可以玩得很开,玩得很过,玩得肆无忌惮,根本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怎么想他。他需要各种各样的体验,各种各样的新鲜,来不断刺激强化他的感官,以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平和。这是大自由,也是他的自我。

同时朱厚照又是一位帝国的君主。这个看似至高无上的尊贵身份,却束缚了他的天性。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稳固皇权,安抚朝臣,发展经济,安定边境,赈灾救民,剿匪平乱,联络友邦,等等等等,这些又需要把他框在儒家式的理性之中,因为这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条件。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 像

朱厚照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寻一条共存的道路,但显然没有成功。于是他只能不停地切换自己的身份,转换自己的人设,最后的结果就是他玩得越来越疯,可在朝廷大局上的把控,却越来越老道,在两个极端上越走越远。

反复频繁的这种转变,于朱厚照而言,到底是快乐多一些,还是痛苦多一些?

结言

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写朱厚照了,但每一次总有些新的感悟。我很喜欢朱厚照,这是一位典型玩得开,成绩又好的聪明孩子。虽然提到了正德年间的诸多积极政绩,却也同样要正视正德年的农民运动,藩王作乱和逐渐恶化的财政状况。

闲话明武宗——朱厚照

故宫一景

明代中期的问题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朱厚照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于社稷百姓来说,朱厚照做的也没有父亲孝宗来得实惠。朱厚照算不上是一位优秀的君主,但同样也不是很多人口中的亡国之君。毕竟因为没儿子,死后也没人愿意给他说好话。

对于朱厚照,他的人格和性情,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