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难教育与激励教育不可缺少

 木香草堂 2020-09-27

当今,激励教育已经成了一种最普通、最流行的教育模式,大家都懂我不多说。我想说的是在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时莫忘了苦难教育这一内容。

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个个从蜜罐中长大,他们所感受的除了赞美就是激励,对于什么是苦,根本一无所知(因为现在连药品都是包着糖衣的)更别说苦难了。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苦难教育与激励教育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说要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受苦受罪,也不是要你把孩子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设身处地的感受苦难(当然,只要你恨得下心来,这个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是通过图片、影相、文字等方式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苦难,让孩子明白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水喝、没有房子住是苦难;让孩子知道孩子失去父母是苦难、父母失去孩子是苦难;让孩子知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学可上是苦难;甚至让孩子知道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诉、有爱无处表达也是一种苦难;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处于贫困状态,还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钱看病、没有钱上学正处于苦难之中;也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们处于战火之中朝不保夕……

我们让孩子了解苦难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正视这个世界,要珍惜幸福,让所有的人远离苦难。如果谁真的不幸遭遇了苦难,也要知道怎么和苦难作战,去争取幸福。

桑兰、张海迪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桑兰在参加一次国际比赛中不幸受伤而瘫痪,但她却在逆境中绽开灿烂笑容,向我们展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自强、坚韧的品格!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聊城农村,给当地孩子当起了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在轮椅上写出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糖中却不知道甜、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感恩,整天抱怨这不合理、那不公平;这也不开心、那也不高兴。但如果时常进行一些苦难教育的话,结果可能就不同了。中国有句俗话:只有吃过黄连的人,才知道蜜糖的甘甜。是啊,别说是孩子,就连我们大人也是一样。

记得十年前,我们学校组织教师到西安旅游,沿途经过吴起、志丹等革命老区。当我们看到那里的教室还是破旧的窑洞,窗户上蒙的是破旧的塑料纸,孩子们坐的是泥凳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时常以为自己待遇太低心理不平衡,但和这里的人们相比我们简直就生活在天堂里!抱怨没有了、不平没有了,心里反到多了一份感慨、多了一些同情、多了一些挂念……

那次旅游大家一致认为最有收获的不是看了西安的文物古迹,而是在吴起、志丹路过时对心灵的震撼和洗涤。

前些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深圳一富家子弟不求上进、游手好闲,父母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改变他,万般无奈之下让他参加“一对一”的和山区孩子“互换家庭”活动,结果只有两个月,回来之后孩子完全变了。因为在经历了山区艰苦的生活后,他真正懂得了珍惜幸福。

所以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千万不要落了苦难教育这一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