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三句金言,道破人间至理,成就大道之源

 淋浴阳光书屋ch 2020-09-27

三十年前,国学大师冯友兰老先生临终时,曾对他的学生说下了最后一句遗言:“中国在将来大放光彩,一定要注意《易经》”

《易经》者,百经之首也。

古人云:“《易经》之重,源于包罗万象,点透世人。”

据《论语》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是到五十余岁才读《易经》么?

我觉得不然,在于《易经》包涵天地真理,孔子觉得年轻时阅历太浅,难以从中获得收获,故此在“知天命”年纪開始专心钻研。

从先秦以来,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易经》始终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而《易经》也早就成為中华民族的瑰宝,今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易经》中的三句金言,让我们用心去学习其中的智慧。

1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易经》云:“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意思是说,自己要是遭到他人的侮辱,非但不能发火动怒,反而还要面不改色,以平淡的心看待。

也许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指出这是怯懦的表现,可是殊不知这些嘲笑他人怯懦的人,只需稍微被他人一激,便心态失衡,非常容易酿成祸端。

多年前一则新闻:

一对情侣去吃饭,邻桌的小混混冲女孩吹口哨,男孩不想招惹是非,就想带著女孩走,但女孩指出男孩懦弱,骂了他一顿,逼他去跟混混打,最后男孩身中数刀送进医院,不治身亡。

佛家有句话叫作:“一念嗔火起,火烧功德林。”

《呻吟语》中也曾说:“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厚德载物,一个连言语都承载不了的人,怎么能成就大事?

大部分情况下,你感受到的侮辱,我觉得没必要计较。

平淡应对,才是最好的“报复”。

2

恩之重,施恩须忘记,受恩当谨记

《易经》云:“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韩信年轻时家贫苦寒,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在韩信离开了家乡打算闯荡时,曾对漂母说过日后会回报她这类的话,漂母则大怒:“你作为大丈夫尚且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几顿饭,难不成是图你的回报么?”

后来韩信灭项羽,被改封楚王,第一件事也是回到家乡,拿出一千金回报漂母,他的学生称之为“一饭千金。”

只是漂母并没有收下,在于平淡的回应:“我施舍的人太多了,韩信的名字我早就不记得了,你们還是离开了吧,我要去河边漂洗丝絮。”

《三字经》第一句话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善体现在哪儿?

知恩不能忘恩,施恩当随风飘过。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真正的善良是由骨子里呈现出来的,不张扬,不作秀。

3

容人之量,宽以待人

《易经》云:“察人之过,不扬于他。”

李斯曾在《谏逐客书》讲到到:“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作:“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可否能有一番作为,就要看他是否有一颗宽容之心。

清末,左宗棠虽然在曾国藩的提携下,节节高升,但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恶劣,乃至数次煽动朝臣弹劾曾国藩,但是当左宗棠在西北征战时,曾国藩不计前嫌,竭尽所能支持。

《易经》上还记载:宽以居之。

察人有过于己,恕而容人,是为能容,必多福安。

一个有本事的人,肯定会有一颗宽大的心,君子凭什么立于天地之间,充满浩然正气?无非就是讲究宽罢了。

宽恕别人的过错就等于善待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