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少将六个大佐,李云龙为何不俘虏他们?原著和史料中给过提示

 谈古论今史有道 2020-09-27

《亮剑》的原著作者是都梁,原型是以王近山将军为主,此战役在原著中为野狼峪伏击战,真实历史事件乃是王将军在韩略村战斗,伏击战地观摩团,但是影视剧和小说以及真实历史事件都有些出入。

在影视剧中借楚云飞之口说出了一个少将,六个大佐,还有一些尉级的军官,属实是一网大鱼。李云龙率领着独立团一营伏击这个观摩团,一番轰炸之后,对方损失惨重,只剩下上述这一窝大鱼,李云龙拿起武器喊道活捉那个日本少将,而敌方的翻译官喊停,决议进行一对一决战,直至战死为止,来体现贵部的勇气,李云龙说道自己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要让人笑话自己不敢拼刺刀。于是开始决战,最终这窝大鱼都被斩杀。

而小说中却描述在这场伏击战中,我军阵亡358人,而敌方阵亡371人,最高军衔是上尉,没有所谓的少将,甚至连大佐都没有。而真实事件中,由于史料记载相对模糊,没有准确的数字,大约是100多人,只是表示冈村宁次确实组织一次观摩团,也确实有一些军官在内,大部分认为最高军衔是少将服部直臣,但是此人最终缴械投降,1947年才去世,所以这个推论就不攻自破。咱就以电视剧中的为例,为何李云龙不俘虏他们?这确实堪称一件大功劳。

首先便是日本的《战阵训》,这本书对于日本军队的影响很大,而当时的东条英机也是极力鼓吹这种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战场上确实很少有人投降,战败后大多是切腹自尽,以谢天皇。以至于日本投降后,日本国民也曾对东条英机发出警告,为何你自己不切腹自尽,而让我们的亲人们自尽。这原因自然是东条英机惧怕死亡,最终于1948年远东军事法庭被处以绞刑。

在《亮剑》中也曾经借山本之口说出这个意思,当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时,用秀琴威胁李云龙,而李云龙让他缴械投降,自己绝对优待俘虏,一个不杀,但是很明显山本不领情,表示你见过几个投降的日本人。所以在观摩团的这场战斗中,对方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所以才提议与之一对一决战。李云龙即便想要俘虏他们,对方恐怕也不会让其得逞。

再者就是李云龙的个人原因。无论是原型王将军还是李云龙,都是一位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之人,是坚定不移的革命者。从红军开始便参加了,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百余场,而日军曾经也伤害自己的手足兄弟,这份仇恨不会因优待俘虏这一规定而有所削弱。李云龙也表示过,虽然有这一规定,但是自己宁可违反规定,也绝不对日军手软。

所以李云龙,并未想要活捉对方,而确实想要以过招的方式将对方击败,让对方心服口服,同时也不违反规定。当他拿起刀,准备对战日本少将时,魏和尚挡在他身前,替他这一战,说实话这位少将的剑术属实厉害,魏和尚也是与其过上好几招,最终赢在枪长上面。

最后就是剧情上面,敌方有人想要拉手榴弹,显然这已经违反公平对决,于是都就地诛杀了。同时他这场战斗是在战场抗命下完成的,你公然带着几个俘虏,这不是让领导难堪吗?难道要认可你命,给你嘉奖,因为你俘虏了好几条“大鱼”。显然是不可能的,李云龙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总结

《亮剑》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十分不错,确实广受好评,也难怪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云龙这个英雄的形象,其实不光融汇了王将军,作者都梁曾经研究过中国近现代的军事文学,加上自身本就是军人出身,将很多人物的闪光点都附加在李云龙身上。所以李云龙在外人看来如此真实,因为他就是英雄的结合体,而《亮剑》一出来感觉如此的精彩,如此的热血沸腾,展现亮剑精神,展现大国军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