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镌刻在岁月斑驳中不曾脱落的记忆 ——思念与亲情的相伴

 简心素文 2020-09-27

   编者按:

   编辑这篇文章,应作者的要求,不再分辑发表,因为作者说亲朋好友们想一口气读完。7000多字,我一口气编完,读到好多地方,想落泪,但只是想,真的流不出泪来,因为那种感情,太珍贵了,只想慢慢回味。天下有多少这样普通但不平凡的家庭,一代一代演绎着寻常但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如歌如诉,荡气回肠。

镌刻在岁月斑驳中不曾脱落的记忆

——思念与亲情的相伴

这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是1995年的春节,正月初一这天,母亲带着我们这一大家子——八个儿女家庭的32名成员,在石家庄中山路上的旭光照像馆照的,也是母亲留给我们兄妹八个最后的一张合影。照片里,慈祥博爱的母亲,欣慰可喜的笑容,让我读懂了母亲的心思,看懂了母亲的眼界,这是母亲发自内心的呼唤,是留给儿女们血脉亲情的嘱托!

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庭,爸爸妈妈和叔叔,还有我们八个兄弟姐妹 ,我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很不富裕,母亲为照顾我们和这个家,没有出去工作,靠父亲和我的三叔两人的工资支撑维持着家里的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贫艰难,但家的氛围很温馨,有爸爸妈妈的关爱,有哥哥姐姐的呵护谦让,让儿时的欢乐毫无逊色地环绕伴随着我和弟弟们走过了快乐的童年。

那时,我们家住在石家庄最老的清真寺街附近。走到清真寺街的中部,路东紧挨着清真寺的北边,向里望去有一条长百米左右的胡同——隆盛胡同36号院,就是我们兄妹八个从小生活过的地方。从1954年搬到这个院,到1997年的拆迁,这个院子也伴随着母亲生活了43年。院里住着我家和三家邻居,院子不大,院中间有棵老槐树,根深叶茂的枝叶,覆盖着整个院落,像把乘凉的大伞遮挡着年年夏日的炎热,当微风轻轻飘过时,满院儿都能闻到槐树枝头上开满槐花的芳香,每当雨落时,到处可看到槐花跌落的碎片。院中的那棵老槐树,见证了我们儿时生活成长的经历,有泪水有欢笑,有艰难也有荣耀……任时光的笔尖轻然划过,走过了绚烂的春,炽热的夏,多彩的秋,还有银装素裹的冬季……走过的每一个季节都深深地印满了记忆,定格在随波逐流的光阴里。

亲亲热热的隆盛胡同,忙忙碌碌的主任母亲

家里一直在母亲的操持下,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很不容易。上个世纪60~70年代,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粮油凭购粮本按每个人年龄不同的定量供给。每到月初时,妈妈就要计划着把这一个月家里所有成员当月供应的粮食种类及各种副食票的收入支出合理的分配。就这样,因家里的男孩子多粮食还是吃不到接下月的供应,几乎每个月都得借邻居家的粮本补充些,月初再把粮食还给邻居。我记得,每到月初该买粮食了,我们都盼着妈妈从粮店买回五六斤面条,炸一盆肉酱,饱饱地吃上一顿,因为吃这顿炸酱面每个月也仅一次而已。

父亲是1973年病逝的,我们八个兄妹中除大哥是在父亲健在时成的家,其余的七个兄妹都是母亲一手为我们操办的婚事。为了我们兄妹八个,母亲辛苦操劳了一生,所以母亲在我们心里位置的份量是很重很重的。母亲生病住院时,我们八个兄妹天天轮流陪伴在母亲身边,医院的医生护士及病人家属都很羡慕母亲:“有这么多孝顺的儿女,你好福气呀!”母亲这时会乐得都合不上嘴。

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后,记得,每到周末时,母亲一大早就推着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坐过的竹板童车到铁路俱乐部附近的菜市场采购一番,有各种青菜、鱼呀、肉呀、排骨等。胡同里的邻居们看见了,就问:“高婶啊,又去采购给孩子们准备过周末的菜呀!”母亲就是这样,总是提前都准备好,有的时候是包饺子,有的时候是准备一大桌子的饭菜,盼着我们周日回家热热闹闹地吃顿饭,而后,儿子女婿再陪着母亲玩玩麻将,嘿!这是母亲最开心的事了。母亲喜欢热闹,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这个家不分初一初二几乎儿子女儿天天都长在母亲那儿,一大家子人陪着母亲,妈妈开心的笑容就像花儿一样的美!

回忆在岁月里婉转,往事在时光里回味!母亲是在1998年去世的,从1954年~1994年母亲一直担任隆盛胡同不拿分文工资的居委会主任。隆盛胡同居委会是由几条胡同组合在一起的总称,那时居委会连个办公室也没有,我们的家就是母亲她们的办公室,居委会的人员经常在我家开会。我记得,也经常有外调人员拿着介绍信到我家找母亲了解居住在这里本单位某某人关于入党啊提干啊等需调查核实的社会关系及一些其他的情况。

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日常所需的物品及过春节特供的年货都是凭票供应,嘿!这时我家就热闹了。今天是副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我家放副食票,种类包括:豆腐,猪肉,鸡蛋,还有专供回民的牛羊肉等副食票;过几天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来我家发放食品票,里面又包括:每人供应的白糖、红糖几斤几两;快过春节了,粮店的工作人员也来了,发放春节供应的花生、瓜子、香油等特供票。这一年半载中,我们的家就像走马灯似的,安静不了,几乎天天都有人登门拜访,母亲不厌其烦地挨个帮人解释发放。居委会主任是个婆婆妈妈繁琐的工作,可母亲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40年,用现在的话来说,母亲真是个很务实的主任。

早在上个世纪的1963年,那年夏天的暑期石家庄连着下了几天几夜的雨,引发了几十年罕见的洪水,我们家和好多的家庭都暂住到了回民小学的教室里。哥哥姐姐也还都清晰地记得,那年母亲作为居委会主任,不顾自己的身孕危险,指挥并帮助邻家从进水的危房里抢搬东西,刚抢搬完屋里的东西,房子就坍塌了,母亲险些被压在里面。

母亲担任居委会主任期间,七八十年代前的隆盛胡同没有地下排水管道,街道上的污水泼得到处都是,每逢雨水大了道路泥泞十分难走,而且家家户户吃水都要过清真寺街到胡同的西口去挑水,那时家家都得备一个大水缸储水,生活十分不便。母亲主动找上一级领导,跑材料,联系施工人员,挖排水沟安装排水管道,同时也找自来水公司的有关人员共同协商帮助解决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在上一级领导的支持下,在母亲和其他居委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修路的同时,把隆盛胡同离清真寺街口有100多米距离的自来水管道接到了胡同里的每个院落。施工人员用搅拌好的水泥沙子把路铺成了水泥地面,使多年泥泞积水的胡同,地面变得平坦洁净卫生,也帮居民们解决了几十年来长期吃水靠挑水的大难题,结束了院里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母亲所做的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夸母亲是干实事的好主任。

文革中,身为居委会主任的母亲,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先后将二姐、我和弟弟三个子女送到农村,并代表全省知青家长到知青插队的乡下做巡回演讲报告。几十年居委会的工作,对母亲来说,辖区里居民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家喻户晓,没有不认识母亲的。隆盛胡同居住的回族居民很多,每年回族居民在过自己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时,家家都会给母亲送些自己炸好的油香。哈哈哈!这时我们也可跟着沾沾光了,品尝一下回民炸油香的味道。

母亲为人热心诚恳,在住户们的心里有威望,口碑好,一直很受人尊敬,他们热情地称母亲为高姐、高婶、高奶奶,不管谁的家庭遇到急事难事,都爱找母亲帮忙解决。在隆盛胡同,留下了母亲40年“职业生涯”走过的足迹。

子成龙,女成凤,养育之恩山高水深

轻轻掀开流年往事的书简,记忆的缩影用经历写满了纸笺,一缕思念,柔柔的挂牵,流淌的岁月印记依然清晰可见……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在这20年里,我们八个兄妹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生前的嘱托,信守着自己的承诺,珍惜着父母留给我们的这“特殊的遗产”,我们一直在用心经营着这份血缘之情,因为这是刻在心里的爱!

几十年来,八个兄妹中无论有谁生病住院,陪伴在身边的总能看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身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八个兄妹中,谁的家庭遇到困难挫折时,总能听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鼓励和共渡难关的相助。这份亲情,是生命温暖的自然释放;这份亲情,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缘分。

在母亲去世20多年的日子里,大哥大嫂的家也早已成为我们兄妹遮风避雨的港湾。我们兄妹把这温馨的港湾视为自己的娘家,每年大家在大哥家相聚欢度新春佳节时,满满的一大桌子新春家宴,让我们兄妹的心里都很感动!此刻,看着挂在墙壁上的这张全家福,思念母亲的情感油然而起,眼前总浮现出母亲慈详的笑容,我们小的时候悬挂在童年记忆里那一串串清脆悦耳的风铃时时地在耳边回荡……每一串的风铃都留有一段我们难忘的故事,童年时的纯真,少年时的清澈,兄妹一起长大浓浓的亲情,还有那一曲曲快乐熟悉的童谣……牵动着心中深深的怀念!

严厉的父亲,无声的爱,这是我们对父亲的评价。从小爸爸对我们兄妹八个家教很严,经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才是你们人生的转折,也是你们新生活的开始。在我们的眼里,爸爸是严父,妈妈是慈母。在对待我们的学习上,爸爸无声的语言似有声,脸上威严的表情或遐思的微笑,就是对我们每个孩子的评判。当然,爸爸最想看到的,还是贴满墙壁的那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在不断地刷新,这也是我们得到爸爸认可和炫耀的资本。而母亲则是在生活上关心照顾着我们,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经常熬夜给我们做的。即便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境面临最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的脸上从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惆怅,依然含辛茹苦地供哥哥姐姐们上学,也从没有产生让孩子们放弃学业的念想,而且爸爸把我们的三叔从老家接来,帮衬着爸爸妈妈分担着家里的困难。

三叔是在1957年我出生那年,从老家安国县农村来到石家庄我们家的。三叔在老家时,一直是单身,我听爸爸讲过一段三叔年轻时的故事。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老家安国县在保定地区是敌战区,当年,三叔一米八的个头,年轻英俊,是村武委会主任。在一次鬼子大扫荡中,带领村里的民兵参加反扫荡时,不幸被捕,被鬼子抓到了日本宪兵队,在那里受尽了严刑拷打酷刑的折磨,经多方的营救才捡回了一条命,但落下了终身疾病,终身未娶。三叔在我们家生活了20多年,彼此间我们和叔叔的感情很深。

听大姐讲,大概在1958年,三叔在工厂工作时被烧伤,住进了烧伤医院。医院离我们家很远,三个哥哥步行了两个多小时,去医院看望三叔,在路上捡到了一个苹果,三个哥哥谁都舍不得吃,决定把这个苹果送给住院的三叔吃。三叔看到三个侄子这么懂事,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很是心疼,让三个侄子把这一个苹果分着吃了。三叔把苹果给了大哥,大哥又把苹果给了三哥,三哥又把苹果给了二哥,谁也舍不得吃。就这一个苹果啊!你让我,我让你,三个哥哥的举动感动了病房所有的人。每当我回忆起三叔和三个哥哥这段往事,心酸的泪水总忍不住地夺眶而出!那个年代,哥哥的童年,哪怕是能吃上一个苹果,一粒糖果,都是那么的艰难啊!可哥哥们都非常懂事,并没有觉得生活在这样清贫的家庭里不快乐,虽然没有得到过父母在物质上任何奢侈的奖励,是文化知识的渴望给了哥哥们学习的动力,我从小被哥哥们的那份真情和勤奋努力学习的意志深深地感动着。三叔为我们这个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在父亲去世五年后的1978年,也因病去逝了,我们兄妹八个为他老人家送终,和爸爸安葬在一起。

就是在这样贫寒的家境中,哥哥姐姐时刻牢记着父亲曾说过的话,学习很努力都非常棒,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石家庄第二中学。从小学读到中学,都是班里的前三名,免交学费的优等生。

大哥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承担起大哥的责任,从二中初中毕业后,主动放弃了上高中读大学的机会。1958年直接考入石家庄技工学校,所学专业是电工,后来成为工作单位的一名高级技师。1965年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去了大西北的宁夏工作,1978年才调回石家庄,2004年退休。

我听妈妈讲过,1964年是我们家走过的最艰难的一段路程。那年二哥高中毕业,正赶上全国空军飞行员招飞在石家庄二中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二哥很荣幸地被选上,便提前报考了空军招飞。所有的考试全部通过,但空军招飞政审非常严格,二哥在最后的政审中,因家庭社会关系中我的三舅当时戴着右派的帽子,所以在政审中没有通过,空军招飞与二哥擦肩而过。但我的二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是抓紧时间备战两个月后的全国高考,二哥是二中的高材生,学习成绩非常棒,在那年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钢铁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二哥从某钢铁集团副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

三哥在二中的学习也是很棒的,头脑灵活聪明,从小就有经济头脑,把爸妈给他在炎热的夏天买根冰棍吃的零钱省下来,又把几年中偷偷摆小人书摊赚的零钱,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买了好多好多成套的连环画的小人书。三哥很细心,把这些书籍分类编码。如,古典的书籍,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岳飞传》《水浒传》等;抗战时期的书籍,有《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平原枪声》等;儿童们喜欢看的书籍,有《小无知历险记》《鸡毛信》等;还有国外的连环画小人书,有《吝啬鬼》《小人国》等。利用寒暑假,在石家庄铁路俱乐部门口,偷偷地摆小人书摊,二分钱看一本,把赚的零用钱买些学习上用的文具,减少了家里许多费用的支出。那时,二姐、我和弟弟都是三哥忠实的跟班,顺便也看遍了三哥买的所有的小人书,还兼顾着替三哥放哨,怕爸爸找到这里给翻摊。这年,三哥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河北机电学校。中专毕业后,一直在邯郸工作,2008年从工程师技术岗位上退休。

大姐也是在那年顺利地考入了石家庄二中,大姐在我们家是公认的才女。大姐的文笔很棒,无论是在回民小学,还是在二中,大姐写的作文都作为范文在学校得以保存。我上小学时,老师还拿大姐的范文为我们解析。参加工作后,在上世纪80~90年代,大姐写的散文、诗歌等分别在河北好多刊物发表过。可是,文革时期让大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我一直很为大姐的文笔惋惜啊!

就这样,在1964年,二哥考上了大学,三哥考上了中专,大姐考上了二中,我家是三喜临门呀!爸妈感到很骄傲,也很自豪,脸上很光彩。那个年代,寒门出学子,我们家在隆盛胡同是很出名的。亲朋好友都纷纷为我们家祝贺,邻居们对我们家也投来羡慕的目光!可在爸妈高兴的之余,实际的困难摆在面前,家里当时的经济状况十分艰难,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专,这么大的一笔开销,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真是雪上加霜!面对家里的现状,爸妈非但没有泄气,更没有让儿子们失望,而是积极努力的筹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二哥走进了大学,三哥也如愿以偿地上了中专。

在哥哥们上大学的第二年,1965年,二姐就读的回民小学在毕业前夕,进行作文模拟考试,二姐写的作文得了满分,老师把二姐的作文示为范文印成小册子在毕业班中传阅。因此,在那年报考二中的同学中,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恰好二中出的作文题目与回民小学毕业模拟考试时的作文题目大同小异,基本类似,所以那年回民小学报考二中的同学,大多数同学把这篇范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完整地复制在自己的考卷上,负责二中招生的老师经调查核实此事后,最后在回民小学报考二中的50名同学中只录取了包括二姐在内的五名同学。1966年,刚读完初一的二姐,赶上文革开始了,学校都基本上停课了,二中也不例外。1968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了。那年,还不满16岁的二姐,在母亲的支持下,作为文革中老三届的同学,插队到束鹿县一个偏远的村子。大姐送二姐到插队的地方是哭着回来的,知青们插队的地方太艰苦了,三个女知青住在一个四外透风连院墙都没有的破土坯房子里,没有安全感,让送行的家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的凄凉。二姐就是在这样条件下的农村艰难地生活劳动了三年,终于盼到了贫下中农推荐招工回城的机会,1971年二姐被招进河北电建公司,成为一名水暖工。在几年的工作中,二姐积极肯干,勇于吃苦,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被破格提拔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做会计工作,数年后作为中层领导负责公司的会计审计工作至退休。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我和弟弟们上了小学中学。也随着哥哥姐姐陆续地参加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偶尔也可从商场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和鞋子了。在我上高一那年,三哥在天津进修学习时,花了12元钱给我买了一双当时最时髦的翻毛皮鞋,穿在脚上,那叫个美呀,这可是那个年代的高奢侈品呀,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有个好哥哥。1975年,我高中毕业,知青插队来到了石家庄滹沱河北岸的正定县,为期三年多的知青生活,那是刻在我心底的记忆,不曾忘记!1979年在原直属铁道部石家庄车辆工厂——现在的中国中车集团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工作,从事车辆配件成本预算的管理工作,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我已把上千种车辆配件的名称、代码、规格、型号、单价都存在脑子里,被同事们称之为流动的电脑移动硬盘。

我的大弟弟小我两岁,小弟弟小我六岁。大弟弟高中毕业后,也作为知青在栾城县插队两年,回城参加工作后,参加自学考试获得河北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书,停薪留职经营管理着自己的公司。大弟弟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一个很执著讲信用的人,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大弟弟的生活经历,犹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上山下乡,志在四方;回城待业,怀揣梦想;参加工作,脚踏实地;下海经商,白手起家。无论艰难曲折,都能积极面对;无论走到哪里,一路欢歌笑语!”

小弟弟高中毕业后,参军到部队锻炼了两年,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从90年代初开始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在所经历过的日子里,吃过很多的苦,受过很多的累,但汗水远比泪水流得多。酷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在新华集贸市场里卖过服装,起早贪黑不惧艰辛经营过自己的饭店。记得,在1996年的夏天,弟弟从山西太谷进了一整车的西瓜,在17中附近的人防工程旁支起个西瓜摊,赶巧那年夏天的雨水很大,连着下了几天的雨,小弟弟吃住都在瓜摊,又潮湿又闷热。就是凭着能吃苦的耐力,小弟弟坚强自信,为生活打拼,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生活的快乐,如今也即将步入花甲之年。

日子,是光阴叠加的片段;生活,是平淡积累的点滴。生活中所经历的苦辣酸甜,点缀了人生的韵味,留下一道道难忘于心的剪影,回味醇香悠然!兄妹中的我们虽然没有一鸣惊人的辉煌,也没有出类拔萃的精英,但是我们收获的最大财富是父母为我们留下的这份亲情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健康平静的生活。不求荣华富贵,守一份平淡,与时光相依相伴!这就是我们八个兄妹生活经历的故事,也是留在心里昨天的记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的儿女如今也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如歌的岁月,如花的芳龄。但与我们年轻时所不同的,她们青春年华的岁月赶上了飞速发展的年代,拥有了在大学深造学习的机会,有了研究生、本科生毕业的高等学历,用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和聪明的才智,发挥各自的特长,成就着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一代孩子中:有工作在国家重点核电建设中的高级工程师,有在国企工作的高管,有在外企工作的白领,有工作在大专院校的教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有工作在国家政府机关的公务员,分别生活在北京、上海、邯郸、石家庄及国外。儿女们出色的表现,取得了拼搏的辉煌,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值得炫耀的资本,让身为父母的我们为有精彩出色的儿女们感到了骄傲和自豪!

几十年途经的岁月,辗转的风景,仿佛瞬间让我们的记忆成为了永恒,也让我们的身影仿若昨日一抹的嫣然!昔日懵懂青春的我们,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轻轻浅浅的往事静默成一篇篇模糊的久远。那满园春色、鲜花盛开的年龄,已不再属于我们,流逝的年轮浅笑嫣然,静静地带我们步入了暮年,在晚霞的余晖下涂抹夕阳!几度岁月的更迭,几许光阴的沉浮,让我们更读懂了珍惜,那就将我们曾经的芬芳留存在心里,用记忆来还原年轻时的模样吧……

写于2018年7月。

作者:宋继华

蹉跎岁月那片小小的花絮——1968~2018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