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灯节追思

 简心素文 2020-09-27

灯节追思

儿童时代,最高兴的当然要属过年了。因为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裳,吃上白面馍,享受到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大肉粉条菜,所以那时孩子们是扳着指头盼过年。一到过年,那心情,那滋味,啧啧!更甭说放鞭炮、聚众玩耍之类的了。但一过破五,孩子们心里总是余兴未尽,就会有一种留恋感,有一种失落感。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点燃孩子们新的希望的当灯节莫属了。灯节距春节半月之久,大部家里的蒸馍都己用完,大人们这时就会变着戏法蒸出一些不同花样的新馍。有把发面搓成条状,盘成花瓣形,再在中间安放上大红枣的枣花馍;有揉成团状,用剪子在面团上剪出浑身尖尖状,用黑豆按在捏扁的头部两侧当眼睛的刺猬馍;更有那海螺馍、金猪馍,等等。形态各异,无不维妙维肖。这些不仅寄托着大人们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希望,而且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孩子们的食欲。记得那时望着那可爱的“小动物“们,怎么都舍不得吃。

至于灯节看花灯,大都是一些传统工艺,这只有城里的孩子才能跟着大人们去享受,乡村是没有能力举办这种活动的。什么“花子炮”,如,天女散花呀;什么“扭子炮”,专往人群里钻呀。诸如此类的灯节的热闹景场,乡下孩子只是听说而己。

但扶秋、荡秋千这些传统活动,倒是各村都会有的。

那时,每每度过正月初十,生产队里的“好事者”就开始扶秋了。大致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荡秋千”,即用四根废弃的屋梁扎成马架,用一根长檩条横担其上,再砍两根发青的柳条,烧烤后握成环状,绑上鸡蛋粗的长刹绳,下面挽块小木板,秋千就算制好了。秋千周围常是人头攒动,上百双眼晴随着荡秋千人的身影一齐转动,不时发出喝彩声。荡秋千的人有青壮年劳力,也有妇女、儿童等。一个回合下来,大家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特别是那些被称做“缠秋妮”的小姑娘们,抓住揽绳死不丢,别人是又气又急又没办法。荡秋千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尤以青壮年劳力最为看好:他们双手有节奏的分合绳索,双腿有屈有伸,嘴里不停发出“嗤”“嗤”的口哨声,有时若白鹤晾翅,有时若雄鹰俯冲,最高可荡过平梁,惊险而壮观。而妇女们有双人对蹬,也有带一小孩的,她们时常双目紧闭,面颊憋得通红,实在累了,就两臂夹住揽绳,让其自由荡游,口中念念有词:“游游秋,不瞌睡,正月十六赶大会。”那惬意的心情,只有她们自己才能体会吧。

另一种是“转转秋”,就是将老式铁轮牛车的底盘竖起来,一个轮子埋在地下,上边车轮上固定一根长棍,两头各拴一只牛套。活动时,每只牛套上坐一人,由几个壮劳力轮换用力推,坐秋的人就旋转起来了。推扛的人常常使“坏”逗趣,他们正推推,倒推推,上抬抬,下压压,直推得坐秋的人双目紧闭,脸色煞白,甚至倒出胃中的“扁食馅”。看到坐秋人的“狼狈”相,人们会哄堂大笑,这时连“苦不堪言”的坐秋人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让孩子们更感兴趣的当然就是“抢灯盏”了,那时谁家娶了新媳妇,正月十五娘家是要给婆家“添仓”的。就是按一定数量,一般是成对,将面块捏成长虫、蛤蟆等不同动物形状,背上驮一盏食油灯蒸熟,以示来年家境兴旺,五谷丰登。每到正月十六晚上,孩子们都会拥到这样的人家抢灯盏,主人是绝对高兴的。那时沒有电灯,只见在黑暗的大街小巷里,红红的灯光映着一张张满脸笑容的“童子面”游来游去,那常常是乡村灯节夜晚最销魂的风景线。

作者:菊花红

◆菊花红:春节爬山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