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话素本】最是青葱年少时(三)——回忆我的高中岁月

 简心素文 2020-09-27

是青葱年少时(三)

——回忆我的高中岁月

那时候经常兜里没有半毛钱,那时候一年也吃不到几顿好饭,那时候经常透着一双烂桃似的眼……。然而,那时候的日子最美好,那时的自己最富有、也最美丽。——题记

到达县城高中,我被安插在高一(55)班,此前这个班的教学定位是“医疗卫生”,其他班级定位有“园林” “文艺”等,当然还有大部分班级没定义其特色,被称为“普通文化班”,这个特点符合那一时期“开门办学”的教育方针。印象中村上大我三岁的表姐,就是我上一届的“园林”班,她曾根据在校学到的园艺知识,回家后拿着一把树木剪对家中的苹果树修修剪剪,看得我很是羡慕。我进班时有关班级标签特色已经不浓,都回归到学文化备战高考的“普通文化班”了。

我是一个午后走进高一(55)班教室的,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个角落里。第一节下课,我没动;第二节下课,我仍旧没动地方;等着上第三节课。这时,坐在边上的同桌(至今我想不起她的名字)女生告诉我:“这就下课了,可以回家或回宿舍。”哦?!我真不知道这个作息时间。要是在村子里,基本是下午3点开始,直到天黑才回家吃晚饭,然后返校上晚自习。而这里却是早6点早饭,12点午饭,下午4点半放学,晚7点自习。这个节奏给我的印象就是到底是城里,和村里完全不一样,从现在我要开始与城里的作息时间共进退了。

起初,我天天放学后回到大哥在县银行的单身宿舍里,和大哥同吃同住。每天早上从银行去学校,沿途看东方初升的红日映照在静寂的柳树枝杈上,树枝上绽出一小片一小片的柳芽,空气中浸润着一股清新又略带潮湿的味道。街道宽宽的,一色的柏油马路,两边有一些零散的政府办公院落,院门口一侧竖着白底黑字写有不同机构的木牌,也会有不多的几家商店。此刻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商店,都还不到上班(营业)时间,商店的大门上了锁,橱窗外面用一排排厚厚的木板挡着,一切的景象似乎都在告诉我:这个县城——我心中的“大”城市还没有醒来,而我则脚踏实地走在这个城市的中心街道上。对于从来没见过外面世界的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欣喜和好奇,走在柏油路上的脚步一改乡间土路上的拖沓,都在有意无意间轻盈着。

然而,在我还没看透县城诱人的街景之时,即我入学一周之后,大哥便要离开县银行去山西财经学院任教。这大概是之前大哥急着要给我办理转学的原因,他知道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如果不帮我转学,也可能我就再没有机会就读县高中了。走前,大哥把我的行李送到班级女生宿舍,随手给了我一张大约可用个把月的学校食堂饭票,然后交待我在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大哥的离开,让我第一次感到在这个“大”城市里“举目无亲”,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想着从今以后生活上的一切都要靠我自己来料理,我真正的“独立生活”就此到来了。

“独立生活”我倒不害怕,因为我在村子里曾有过将近三年的晚间住校经历,那时候一直渴望独立。记得有一次和母亲置气,任性的我在学校住了一个星期,而不回两里之外的家,吃的是由我的表姐每天帮我带到学校来。现在真是忘了我和母亲因为什么生气,只记得生完气后回家母亲给我梳头,头发已经绣成一堆,怎么也梳不开。我在前面默默地流泪,希望得到母亲的安抚和承认她的错怪,而母亲到最后也没说一句是她不对的话,这让当时的我非常失望。

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不是生活方面,而是经济方面,大哥在我就感觉有经济基础在,大哥走我将失去赖以依靠的基础。说穿了,大哥在就有“零钱”在,多少且不论,至少到燃眉之急时大哥可以帮我解决,大哥走了我的“应急”钱就没了。因为我知道,父母的衣兜总会比脸还干净,除了向邻居们借钱,一般情况下家里是拿不出一分钱的,而我在这里读书,即便我再节省,总不可能一分钱不花。

我的隐忧很快就显现出来,一个月后,大哥留给我的饭票用完了。当时学校食堂的饭票分两种:一种叫“菜”灶,一种叫“水”灶,菜灶是可以到食堂买菜吃,从家里拿来的馒头可以放在食堂笼屉里蒸一下,水灶则是只可以在食堂打开水。大哥给我买的饭票可用来打菜,吃完后就再没菜可吃了,只能吃自家带来的馒头,但开水必须有啊,也就是说“水”灶的饭票我也得买。记得当时我兜里有5角钱,而水灶每月是1元5角钱,我思忖着要不先拿这5角钱买上十天的“水”灶,十天之后再回家拿钱来买整月的。于是去食堂敲开卖饭票的小窗,递进5角钱,还没等我做任何解释,里面的人就把我的5角钱扔了出来,随即一句“买不了”就啪地一声关上了小窗。他这一关,也关掉了我那点近乎卑微的期望,我赶忙把5角钱揣回兜里,低头啜泣着走开了。

不知道那时候怎么那么多的委屈,总觉得自己不被家人理解,或者是对我如此明白的心思都看不穿,非要让我说出来。而伸手要钱的事,让我怎么说得出口?以至于到后来,咧嘴哭就成了“我需要钱”的代表情绪,只要一咧嘴,母亲就说:“是又需要钱了吧?等一会儿,我出去借借看。”有时马上借不到,就先打发我回学校,等她借到钱后,会托来县城办事的乡亲给我捎过来。

因为母亲经常为我上学向左邻右舍借钱,我的舅舅即母亲的娘家哥哥不乐意了,和母亲说:“一个女孩子让她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到头来还不是得嫁出去变成别人家的人。倒不如不要念书,找个人家订婚索要些‘彩礼’,也好替她哥哥订一门亲事(当时我的三哥还没有结婚)。”我坚决相信,舅舅的话在当时农村,依我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再正确不过的。可是我的父亲母亲坚决不这么想,母亲回怼舅舅的话是:“只要女子能学进去,她上到哪里我就供她到哪里。”也不知母亲从哪儿来的这么大底气和口气,所知道的是若干年后,每当我大包小包往家里拿东西或者给母亲手里塞钱的时候,母亲都无不自豪地提起往事,说:“当年要不让女子上学,我现在哪会有这些个福气啊!”(待续)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简话素本】最是青葱年少时(二)——回忆我的高中岁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