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毅峰做客“师情画意”栏目:由心入笔绘山水 师者风范励传承

 艺趣看点 2020-09-27


今晚文化“师情画意”栏目聚焦津城著名山水画家李毅峰。


今晚文化“师情画意”栏目聚焦津城著名山水画家李毅峰。左起:杨利民、刘忠荣、周明、李毅峰、卞昭宏、张耀、王昕、宋雁南。

    开栏语:师情是中华文化之传统,画意是中华文化之神思,师情画意,融铸道德与性灵之美——王书平

    编者语:为营造浓厚天津文化氛围,打造本市文化产业新亮点,《今晚报文化产业版》特别推出《师情画意》专题栏目。该栏目由天津北方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天津市今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特别支持。该栏目将邀请本市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书画艺术家及其学生,将多年来培养传承艺术的经历以及师徒携手推动书画事业发展创新的事迹与成果进行展示,以推动书画艺术界的“传帮带”和津派书画的传承发扬。

  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天津美术网特别支持。
  特别提示:《师情画意》栏目将于每月在今晚报《文化产业》版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栏目运营总监: 杨利民 13820725788

    文/宋雁南 摄影/包仲川


李毅峰。

    人物简介

    李毅峰,字一峰。1964年生于天津,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毅峰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山水画的创作。他从黄宾虹入手,上及石涛、渐江、龚贤诸家,后复从宋元山水中去势和逸,用现代的山水语言诠释传统山水精神和人文意蕴,将传统文人的笔情墨趣和审美体验与东方文化的哲学精神、民族美学融合在一起,将文人水墨的诗情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成一格,形成了清逸自然、浑厚隽永的绘画风格。作品被收入:《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国当代花鸟画》、《最具学术价值与升值潜力当代100位中国画家投资价值评析》、《中青年国画家百人作品集》等。


李毅峰与《师情画意》记者对话。

    李毅峰:由心入笔绘山水,师者风范励传承

    山水之象 由心而出

    一个画家选什么题材,不仅和他的眼睛有关还和他的心也有关。山水画是用眼睛发现世界的美,然后用心去感悟美。一幅山水画的形成是通过感悟而表现,通过表现而体现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山各有质、灵各有异。山川之体式,横岭侧锋都是心悟不同。李毅峰先生说:“刘海粟十上黄山,次次心悟不同,创作的作品也相去很大。我多次深入太行山,也是每次感受都不一样。作为一名山水画家,他始终注重训练自己的心,因为只有心无所蔽,才能直接接受自然的信息。 
   李毅峰先生运用独到思维来激发胸中丘壑,使之由无到有,生生不息。他强调画山水一定要观察实山真水,然后画写自我心象。同时他也强调,要把创作的过程变为品味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身心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妙意境。

    道技合一 品味大千

    “非身包藏大千界”,李毅峰先生的国学修养塑造了学生们兼并包容的性格。李毅峰先生带学生的重要方法,就是发掘并激发每个学生的不同天性。李毅峰先生认为要用“道”来提升“技”,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看每个学生更适合什么,发掘他们的自身认知、悟性和天分。

    中国笔墨最本源的还是文化,而且中国画的审美讲究“味道”,通过味道体现出精神、气味、滋味、韵味、品味等等。李毅峰先生认为,人不但要提升心里维度,更要突破生理维度。因此对学生在生理维度上的训练也是及其必要的。比如他带学生写生,不是进山就画,而是带着大家用眼睛如何去观察山,教学生如何现辨明山势,看不同时间和气象环境下的山势、颜色如何变化等等。


李毅峰。

    【毅峰说】

   师承非血缘关系的伦常,延续了中国文脉

    李毅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的伦常,那就是师傅带徒弟。尤其是书画艺术界,无论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还是名师出高徒的艺术大师,都有着或嫡传、或同门、或攀枝等基本形式的传承关系。

    清代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成了师徒关系中的规矩。特别是注重家族观念的中国人,他们把家族伦理直接套用到师徒关系中,师傅就意味着像父亲一样权威。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化人圈子里,师承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史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他号称弟子三千。后如孟子师承子思、宋玉师承屈原、李斯师承荀子、司马迁师承董仲舒、梁启超师承康有为、吴昌硕师承任伯年、李可染师承齐白石等等,都通过师承而延续了中国文脉。


李毅峰携弟子周明、张耀做客《师情画意》。

    【毅峰说】

    师承是活性的继承,是承载着的活的传统

    师承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不论是历史上的私塾,还是我们今天的学院式教育,都难以代替师傅带徒弟的这种传承方式。为什么呢?

    明代首席大学士解缙谈书法师承时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这“口传心授”中说明师徒之间的心领神会是非常重要的,是用心去传达在精神上的感悟和技艺中的微妙之法。当年任渭长收任伯年为弟子,就是他看到了任伯年仿学他的作品,在微妙的笔墨变化中,任渭长发现了任伯年与自己要承绪和传递的心法。王个簃是吴昌硕十三个大弟子中最后收的一位得意之徒。他边与老师学习诗词书画,同时又担任了家庭教师,为吴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则喜欢在夜籁人静时与王个簃聊天,谈古论今画事,评析所画作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会友釆风,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吴师言传身教遂多,息息相通。我们在王个簃的作品中也能深深体会到吴昌硕骨子里的文化对王的影响,这就是通过非血缘关系的“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所达到血缘关系或胜于血缘关系的从思想精神到心理认知,再到技艺层面的一个全方位的继承,就是解缙讲的难得的师承之“精”。   

    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以认知为求通天地之变的途径,以体悟为发见万物之理的方式,中国传统中有传承的一切技艺都是与其东方的哲学意蕴相统一,道和器是相表里的。很多的技艺是通过“道”的层面的引领才能达到,师傅必须在验证了徒弟精神的净胜之后,才可以发掘其禀赋,进行“口传心授”。这就必然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这种传承方式,千百年来,它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独特的教学方式。

    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而言,师承关系即是拜师学艺的过程,更是进德修业、淬炼人性的历程。一部中国书画师承史,就是一部大师林立的艺术史。没有一位大师是没有师承的。如果没有了这种师承传承,便难以想象没有大师的文化史会是怎样的一片无垠荒漠。


李毅峰先生弟子周明。

    对话恩师:激发胸中丘壑 由无到有生生不息

    周明(李毅峰先生弟子):我追随先生学习绘画有十多年了,无论是画山水还是刻钦州坭兴陶作品,在对绘画和艺术学习的认知上,先生用他的特有理论高度给我进行言传心授。先生强调多从古贤经典中吸取营养,中国画不必刻意创新,通过临摹也是创新的一个途径,因为所谓的新和旧是相对旧而言的。在反复临摹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平时写生积累的对大自然的感悟融汇进来,作品自然会有新意。同时要经常写生,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不可不读!先生自身即是个学者,通晓古今画论、画理,而且在书法、篆刻、诗文方面的功力也是常人难有所及。他的山水、花鸟画作品均呈现着典型的文人绘画风格,具有一定的认知高度和哲学境界,我还要继续和先生好好学习,把中国画的文人精神发扬光大。


李毅峰先生弟子张耀。

    张耀(李毅峰先生弟子):先生是典型的学者型画家。在他看来,中国画不完全是画,更是人的气质的体现,是一场心灵的修炼,是对审美和人生的提升,是一种生命力的传承。他的画将黄宾虹的功力、“四王”的严谨和“八大”恣纵融汇在一起。先生是南大历史系出身,具有极强的辩证唯物史观,这使得先生的画恣意豪飒又暗合规律。先生为人谦和、内敛,但骨子里是倔强的,对事物的本真有着强烈的坚守。先生是画家,更是一位文人。他具备中国传统文人的四个特征,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先生常说:“核心之道不在显学”。这是一种极高的哲学观。和《易经》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异曲同工。如果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是相熟技法,应用自如。那么我们这一生就是在求艺之路上苦苦挣扎,难免磕磕绊绊、步履蹒跚。但是如果我们从道的层面去思考,技术只是路上的一个驿站,到达后就看到了诗和远方。先生的教导对我来说是对思维天花板的重新塑造。  

    【山水之象,由心而出】一个画家选什么题材,不仅和他的眼睛有关还和他的心也有关。山水画是用眼睛发现世界的美,然后用心去感悟美。一幅山水画的形成是通过感悟而表现,通过表现而体现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山各有质、灵各有异。山川之体式,横岭侧锋都是心悟不同。李毅峰先生说:“刘海粟十上黄山,次次心悟不同,创作的作品也相去很大。我多次深入太行山,也是每次感受都不一样。有一次在大峡谷,一早进山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写生稿都是突出了山体的结构关系,明暗面明确。画着画着开始阴云密布,大小云团聚集,眼前的山立刻变为中间调子,于是这幅画出来后便有了更多的意象性。而又一次进山,虽然也是大晴天,但因心情境况的关系,画面仍然显出了阴郁的调子,似乎连画面结构都不同往常。”李毅峰先生作为一名山水画家,始终注重训练自己的心,因为只有心无所蔽,才能直接接受自然的信息。 


李毅峰与弟子周明、张耀在制作现场。


    【道技合一,品味大千】“非身包藏大千界”,李毅峰先生的国学修养塑造了学生们兼并包容的性格。李毅峰先生带学生的重要方法,就是发掘并激发每个学生的不同天性。李毅峰先生认为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升思维的认识维度,要靠文化来提升。要用“道”来提升“技”,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看每个学生更适合什么,发掘他们的自身认知、悟性和天分。在张耀看来,师兄弟们就像天龙八部里面一灯大师“渔樵耕读”地四弟子,师兄弟们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载体,只是做到内心欢喜。

    中国笔墨最本源的还是文化,而且中国画的审美讲究“味道”,通过味道体现出精神、气味、滋味、韵味、品味等等。李毅峰先生认为,人不但要提升心里维度,更要突破生理维度。因此对学生在生理维度上的训练也是及其必要的。比如他带学生写生,不是进山就画,而是带着大家用眼睛如何去看山,教学生如何现辨明山势,看不同时间和气象环境下的山势如何变化,颜色的色度如何变化等等。

    李毅峰先生运用独到思维来激发胸中丘壑,使之由无到有,生生不息。他强调画山水一定要观察实山真水,然后画写自我心象。同时他也强调,要把创作的过程变为品味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身心合一、物我合一、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妙意境。


李毅峰做客《师情画意》。


李毅峰与刘忠荣、卞昭宏、杨利民、王昕在制作现场。


李毅峰与刘忠荣、卞昭宏、杨利民在制作现场。


李毅峰与弟子周明。


李毅峰与弟子张耀。


李毅峰在制作现场创作。


李毅峰在制作现场创作。


周明、张耀在制作现场创作。


李毅峰为弟子周明、张耀解读画作。

李毅峰作品欣赏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李毅峰作品

周明作品欣赏


周明作品


周明作品


周明作品

张耀作品欣赏


张耀作品


张耀作品


张耀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