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岸工程

 zqbxi 2020-09-27

护岸工程是为防止河流侧向侵蚀及因河道局部冲刷而造成的坍岸等灾害,使主流线偏离被冲刷地段的保护工程设施。防护措施通常有直接加固岸坡,在岸坡植树、种草;抛石或砌石护岸。

护岸类型按材料分为以下三类:

(1)天然材料护岸,包括草和草皮、合成材料加固的草、芦苇、柳树和其他的树、木结构、灌木、临时保护。

(2)垂直护岸,有钢板桩、钢和石棉水泥沟槽板、石笼结构、混凝土和砖以及圬工重力挡土墙、预浇混凝土块、加筋土结构、其他低造价结构。

(3)铺砌护岸,包括石头中的抛石、砌石、圬工、石笼沉排、灌浆结构;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块、现浇混凝土板、土木织物沉排;土工织物和土工膜的有草复合结构、面层和栅格、二维结构(织物)。

埽sào工护岸

各类护岸埽工图

用埽工构筑最迟始于战国,其名称历代有所不同。战国有称为"据者"。《管子·度地》记载:"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终岁以毋败为固"。其中"衣",可能是在堤上种树植草,防止雨刷风蚀。而"据"是用以对付冲水的,应该是护岸险工。古代的护岸工多为埽工,依形状有马头、锯牙等名称。明代又称顺水坝。潘季驯解释顺水坝的作用说:"专为吃紧迎溜处所。如本堤水刷汹涌,虽有边埽,难以持久。必须将本堤首筑顺水坝一道,长十数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坝可逼水远去数丈。


堵口埽占图

堤根自成淤滩,而下首之堤俱固矣。安埽之法,上水厢边埽宜出,将里头埽藏入在内。下水埽宜退,藏入里头埽内,庶水不得揭动埽也"清代中叶,黄河在铜瓦厢以下两岸"堤身坐湾迎溜之险工约计不下百余处,鳞次栉比,全赖埽工御水"。

石工护岸

石质护岸有砌石、竹笼工和险工段抛石护岸等。

西汉末年黄河上已有石堤,大约是石砌护岸的堤防。《汉书·沟洫志》贾让中策明载:"河从河内(治今河南武陟西南),北至黎阳(今浚县东北)为石堤"可见石堤已有相当规模。当年石工护岸有砌石和竹笼工两种。安帝永初七年(113)在汴水通黄河的口门处,为保护汴河口的稳定,曾在黄河南岸汴口石门之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积石八所很可能是竹笼装块石构件堆积而成。但竹笼易朽,维修费用自然较高。阳嘉三年(134)就曾因此将荥口石门的竹笼工改作砌石工。

石砌护岸在北宋仁宗朝曾有修建。当年黄河主溜顶冲滑州(治在今滑县东南)城,知州李若谷率兵连夜修筑大埽加固。事后又"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应该是在桩基上修筑砌石护岸。

砌石护岸的做法,北宋年间已有规范。大约是先挖地基,再打地钉桩,其上再修砌石堤。不过古代黄河上的石砌护岸较少,而在长江、珠江等南方江河上较多。

宋代都江堰主要输水干渠上共建有"指水一十二座,大小钓鱼护岸一百八十余丈"。这些护岸大多是竹笼块石构筑,"盖笼石附岸,水不蠹土,而渠可坚久"。其中位于成都西北的縻枣堰形制较大。该堰始建于唐代淳熙三年(1176)范成大都蜀时重建,用以"堙洪源,折逆流"。明清间,长江干流险工段多用砌石构筑挑水石矶护岸。

抛石护岸则主要用于配合埽工或石工的护岸工,用以保护堤脚避免顶溜淘刷。抛石并形成斜坡,也有消浪作用。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各种污染严重,大气雾霾,生态退化,水土污染等等,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几年,由于没有注重生态环保,大大破坏了之前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深远的影响,所以近几年,国家水利建设中,生态环保是首选考虑的问题。本文介绍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一、河道传统护岸存在的问题

要解决生态环保问题,更有效的达到护岸的效果,必须反省传统护岸有哪些问题

1、隔断了土体和水体的交互——河岸衬砌硬化,面目全非,土体与水体关系相割裂,隔断了水中的生物、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自然生存环境恶化。

2、破坏了原有植被,不能形成新的生态环境——河岸衬砌硬化,无孔隙,不具备形成新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

3、抗应变能力差——河岸变形,地基的不规则沉降,使传统换岸结构起不到护岸的作用,维护成本高昂。

二、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1、固土植物护岸

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固土护坡,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还可以人造景观。缺点是只能应用在无时间要求的工程,水流较快,冲刷力较强的流域无法使用;另外不能应对防汛,防洪等紧急情况。

2、土工复合材料护岸

采用土工格栅,无纺布等复合材料,铺设固定,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并能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适应性强,各种地形均可使用。缺点是:抗冲刷能力差,寿命短。

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

这是一种传统护岸的改进方式,满足了生态环保的要求,但其他问题依旧存在,不推荐这种方式。缺点:造价高,抗应变能力差,适应性差等。

4、多孔质结构护岸

考察发现,自然界几乎所有的高级生物都是依赖于孔隙、洞穴、屏蔽或空间隔离区域而生息的。多孔质形式的护岸和自然的河底,能很好的保护和促进生态系统发展。

用自然石、混凝土预制件等材料,构成的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形式。这种护岸,同时兼顾生态型护岸和景观型护岸的要求。干砌石护岸就是多孔质结构护岸的一种特例,造价非常低,施工简单,生态环保,优点还是比较多的。缺点:稳定性差,抗应变能力差,整体性易遭到破坏。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5、扦插——抛石联合技术护岸

扦插——抛石联合措施就是在抛石施工的基础上,截取植物的枝条随即扦插人抛石空隙之中的一种土壤生物工程方法。扦插一抛石联合措施是由扦插和抛石两部分构成的,在抛石护岸中铺放交错的平砌石块可以对下层土质、沙质等易侵蚀河岸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土堤自身要满足稳定的要求,岸坡就不宜过陡,坡 度也应在1.5:1以下。

缺点是:稳定性差!只能应用在坡度比较小,地基稳定无变形沉降问题的护岸。

三、石笼网生态护岸-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生态护岸方式。

1、石笼网箱

石笼网箱是由采用优质防腐性钢丝编织而成的石笼网面构成的长方体箱形构件,由隔板分割成多个单元格来增强网箱的稳定性,同时用钢丝对每个隔板的周边和面板的边端都进行加固。施工时内部填充石料,是一种蜂窝状多孔隙新型结构材料。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2、特性

(1)良好的生态功能。在格宾网的制作和填充过程中,总会留有很多空隙,用土壤将空隙填满后便可以种植植被。再加上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长和鱼虾的繁衍,形成简单的生态网,实现水体的净化,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2)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和抵御风浪袭击能力。格宾网本身就是用特制金属制成,填充的石块可以移动,因此可以缓冲较大的冲击力。另外格宾网具有柔韧性,整体安装连接好后,即可局部破坏,也不影响整体安全。

(3)低廉的成本投入。格宾网主要有钢丝和石料组成,而石料可以就地取材,降低了石料的运输成本。格宾网则可以压缩打包,减少占用空间,增加整车运载量,减少格宾网的运输成本  

(4)渗透性好、施工简单易学、适应不同地基条件

3、对比传统护岸

项目

浆砌石护岸

干砌石护岸

石笼网生态护岸

整体性

块石间利用砂浆黏结,沿长度方向一般10~15m设置沉降缝,不完整,整体性差。

块石间仅靠相互咬合力维持,完整性很差。

利用格宾网制作成长方形箱体内填装石料,分层堆砌,各箱体用扎丝连接,整体性好。

刚性

抗压强度高,但受地基条件限制,易产生移位。

抗压强度差,受压后容易垮塌。

抗压强度高,箱体内填石在外力作用下,受箱体的限制,填石间越加密实。

柔性

当地基变形和受到超设计侧向外力时,极易产生垮塌等破坏,无柔性

当地基变形和受到超设计侧向外力时,极易

产生垮塌等破坏,无柔性

当地基变形和受到超设计侧向外力时,能够很好的适应地基的变形,不会削弱整个结构,不易产生垮塌、断裂等破坏,柔性很好。

透水性

墙体需要设计排水孔,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很大,容易产生破坏,透水性差。

墙体不需要设计排水孔,但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大,容易产生破坏,透水性好。

墙体不需要设计排水孔,受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小,不容易产生破坏,透水性好。

耐久性

受施工质量和地基条件限制,耐久性较好。

受施工质量和地基条件限制,耐久性好。

受施工质量和地基条件限制小,耐久性好。

生态效应

墙体表面无法生长植被,对生态环境不利。

墙体表面不易生长植被,对生态环境不利。

墙体内可以由里而外的产生植被生长层,也可以在墙体内利用植生袋加快墙体绿化,对生态环境有利。

施工技术

要求有一定的施工技术水平。

要求有一定的施工技术水平。

经现场指导,即可投入工作,对施工人员要求不高。

质量控制

不易控制

不易控制

易控制

材料要求

对块石强度、形状、大

小要求高。

对块石强度、形状、大

小要求高。

对块石强度、形状、大

小要求一般。

后期管理

破坏后维修难

破坏后维修难

破坏后易维修

工程造价

较高

适中

总结:石笼网生态护岸作为一种护岸的新型结构材料,具备非常多的优良特性,是传统护岸结构所不具备的,也弥补了其他生态护岸方式的缺点,是生态护岸结构的不二选择。以上即石笼网厂细说几种生态护岸的新方式。



木龙和种树护岸

清代木龙形制图

木龙护岸工首创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当年陈尧佐知滑州,黄河水涨,城"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当时赖焉"。元代贾鲁堵白茆决口时,也曾"以龙尾大埽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势"。

"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以为堨,坏溃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石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垒石当是砌石。汉水上当年也有类似的砌石险工。例如,固城县有五女子,为保全其父位于汉水河边的坟墓,修建五女激,"元康中(前65~前61)始为水所坏。今石皆如半榻许,数百枚聚在水中",事见郦道元《水经·沔水注》。

清代木龙用得比较多。康熙四十年(1701)河道总督张鹏翮的属下武进贤从自己对河势的观察和民间传说,建议"聚木为大筏,联以竹缆,直接南北之坝……以铁锚沉水钩定……入水约可丈许,将黄河大溜永如圣算北流"。同样是桩木结构,沉入水中挑溜护岸。只是不叫木龙,而称之为木筏,构造与北宋稍异。

乾隆初年泰州(治今泰州市)判官李晒读宋史有所发现,向当时的河督高斌建议兴建木龙,在清口试用确有保护险工的作用。人称"盖木龙能挑水,护此岸之堤,而水挑即可刷彼岸之沙,较之下埽开河,事半功倍",赞誉有加。乾隆十一年(1746)顾琮也用此法防护安东县(今江苏涟水县)西门,大约10天以后,不仅该处泥沙停淤,溜势外趋,而且埽工不再蛰陷。

清代木龙形制和构造在道光年间成书的《河工器具图说》中有详细说明。木龙用原木扎排,上下共九层,高约一丈八尺。平面长十丈,宽一丈,用竹绳捆扎成立体构架。另有地成障或水闸,长一丈八尺,宽一丈,也用原木捆扎成排,中间用交叉小木和竹片编织。将地成障向下插入木龙构架的空档,则可以起到"截河底之溜,所以溜缓沙淤,化险为平"的作用。

古人对于植树种草保护堤防早有认识。战国年间对堤防维护就有"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的规定。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十月的诏书中,要求"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开宝五年(972)又下令沿黄河、汴河、清河和御河(今南运河)州县种树。景德三年(1006)仅首都开封一地就"植树数十万以固堤岸"。

嘉靖年间总河刘天和对堤防种柳经验有系统总结。他看到黄河江苏段树草丰茂,而河南段少有,于是提出"植柳六法"并推广应用。植柳六法有卧柳、低柳、编柳、深柳、漫柳、高柳之分。其中卧柳和低柳在堤内外坡自堤根至堤顶普遍栽种,编柳则主要栽于堤防迎水面的堤根。三种种法插柳的直径和柳干出露高度有所不同,但主要都用在堤防不迎溜处以护堤。而在水溜顶冲堤段,为起到消浪防冲作用,则需种植深柳。深柳可连栽10多层,"下则根株固结,入土愈深;上则枝梢长茂,将来河水冲啮亦可障御"。漫柳主要栽种在滩地上。高柳必须用长柳桩种植。有遮阴作用,尤其在运河两岸堤面上应用最广。

对于堤防种柳,潘季驯的认识与刘天和有所不同。潘季驯强调应用卧柳和长柳两种。但只宜栽种在"去堤址约二三尺(或五六尺)"的滩面上。认为有消浪和提供埽工用料的作用,同时潘季驯还主张在堤根处栽种芦苇,芦苇繁茂后,"有风不能鼓浪";而在堤坡上,潘季驯不主张种柳,而只赞成种草,其作用是"虽雨淋不能刷土矣"。认识比较切合实际。后代还有人认为,堤身种柳将"攻松土脉",树根腐烂后形成空洞,而且不利于埽工施工作业。

堵塞滩地串沟

清代对堵截滩地串沟尤为重视。盖洪水上滩和回落时,滩地临近主槽的位置落淤最多,形成滩唇高于堤根的横比降。黄河滩地横比降尤其明显,"凡近堤之处必低于临河三四尺不等"。由于滩地宽阔,滩面上往往形成串沟,洪水上滩时沿串沟运动,横比降又可能将串沟引向大堤,亟易出险。因此,堵截串沟成为护岸的重要工程内容。康熙年间已对堵塞串沟技术有成熟的总结。陈璜认为,串沟有两种类型,堵截的方法也有不同。如果串沟与主槽通连(俗称有河头),经过数里或数十里再回归主槽(俗称河尾)者,需要在河头距主槽100丈左右的地点修筑具有平缓堤坡的大坝,横断串沟。在串沟上每隔一二里间断再筑束水小坝若干,束水小坝像闸门一样,中间留有数尺至一丈的口门。之所以临河头筑坝,是因为那里地势较高。如若将坝修于串沟中段,洪水顺横比降直冲,对坝的安全威胁更大。之所以束水小坝留有中间缺口,为得使漫水不致翻过坝面,对下游加重冲击。而如果串沟只有河尾而无河头,则堵截串沟的大坝应该放在河尾一端,中间的束水小坝做法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