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9-27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乡愁美文:家乡的河,心中的河

“到河里担水去!”

“到河里洗衣衫去!”

“到河里洗红薯去!”

小时候,早晨或傍晚,院子里的阿婶、阿嫂们,总是大呼小叫地,吆喝着一起去院子前面的小河里,或担水,或洗衣服被子,或洗蔬菜。于是,或担着高高的木水桶,或用篮子提着衣服、蔬菜,或用箩筐、箢箕装着红薯、洋芋之类,沿着一条规整的石板路,向“河里”奔去!

院子里的房子,就建在河边的山坡上。山坡上有五六个台阶。每个台阶上建有一栋或几栋房子。一条石板路,把各个台阶及房子连接起来,直通河里和山里。

石板路的尽头,就是一个人工筑砌的小码头。所谓小码头,其实就是在河里就地取材,找的几个表面平坦且个头较大的石头,根部深深地扎进河底,表面光滑而规整的石头台子。

小码头靠近河的西岸,长约两丈,宽约一丈。在小码头中间的部位,紧挨着码头,摆了一线石头,石头一个挨着一个,向河道中间延伸,从远处看,好像是一个小小的拦河坝。从近处看,实际上就是松散地码放着一些石头,组成一个小围堰。围堰拦不住河水,清澈的河水,照样从石头间穿过,激起白色的浪花。只是,河水被石头一挡,好像变得更有活力,让人能感觉到,这河里的水,是活着的,欢欢喜喜的,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可爱。

虽然,家乡的这条河,从源头到我的家乡不足十里,积雨面积也不足二十平方千米。但整个河道,至少有五六丈宽,丈来深,显得大气而空阔。河道的两边,几乎都是用石头垒起的高坎,或天然的石壁;河底,全部是整块的石板,石板有时候凸出河底几尺,形成一个个天然的“拦河坝”。“拦河坝”的上游会形成一个个的小水潭;河水从“拦河坝”上翻过,会跌宕成一个一个的小瀑布。“小瀑布”的下面,往往也是一个一个的小水潭。

在较为平缓的河道上,会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鹅卵石。清澈的河水从五彩六色的鹅卵石上流过,好像不是水在流,而是鹅卵石在动。

在水潭里,有金黄色的河鱼在游动,黑色的螃蟹在爬行,透明的小虾在跳跃。

河岸,没有垂柳依依,有的就是由一些權木、棕树或小竹子组成的两道绿色的屏嶂。靠近岸边,长着一些大的岩石,岩石的缝隙里,长着开黄色花的萱草,开蓝色花的鸢尾花,开红色花的彼岸花。

河岸的小树和山花,倒映在清澈的的水潭里,让河流变成了彩色的世界。小鱼在水潭里悠然地游动,就像是行走在花丛里,噏着的嘴,似乎在和花蕊亲吻。

岸的两边,没有吊脚楼,也没有临河的房子,有的是一坵连着一坵的水田。春天,波光潋滟;夏天,郁郁葱葱;秋天,一地金黄。

家乡人没有把房子建在河边,缘由大概有二。一是家乡人认为,在农村,水田是最宝贵的,能产粮食,且河边的田,不怕天旱,也不怕水涝,即使涨洪水,雨停水就退了,不会淹着庄稼;二是家乡的河,在晴朗的日子,河水潺潺,像一个温婉的女子,但一到下暴雨的日子,河水会急骤上涨,滚滚河水,波涛汹涌,像一群群奔跑的马群,奔腾而下。这湍急的河水,令人恐怖,也叫人惧怕。所以,为安全起见,院子里距河岸最近的房子,也隔了一坵田,并且房屋基础也要比田高出半丈。两岸的粮田曾被淹过,但院子里位置最低的房子,也不曾浸过水。

我们一直就把家乡的这条河,简称为:河。或者,好像这河,短得不配有名字,也小得不配有字号。或者,家乡就仅有一条河,没有第二条河,用不着有名字。这就像一个家庭里如果只生了一个儿子或女儿,就只要叫崽或妹几就行,用不着把名字喊出来,把名字喊出来,感觉是画蛇添足似的显得多余。

我一直以为,家乡的这条河,就是没有名字的。直到有一天,我为查一个资料,借了一套邓显鹤先生编撰的道光.《宝庆府志》来阅读,这才知道,家乡的这条河,在两百多年前,就有了名字的,叫:马颈水。取名的缘由,就是这条河的源头,系锡矿山办事处的马颈坳。只是,我始终没有弄清楚,既然这条河名字叫“马颈水”,为什么竟不见一个人这么叫?唯一能让人理解的是,这名字不是民间约定俗成形成的名字,而是编撰府志的人,根据河的源头自做主张给取的名字。而我的家乡又非常偏僻,少有人知道邓显鹤,更少有人知道《宝庆府志》里记载了这条总长不足20千米的河流。

河的东岸,是田,河的西岸也是田。但挨着东岸水田的,是高耸入云的峭壁。东岸的田,如果不从西岸引水,或从河里“车水”,就只能靠天吃饭,是所谓的“天水田”。河的西岸,是一个大大的田凼。挨着田凼,是两条冲,两条冲之间,是一座像马鞍子的山。这座山,很像一匹奋蹄奔驰的马,所以叫做越马山。两条冲的位置都要高于河道,并且,每条冲都有一条清亮的山涧,山涧的水,来自两股经年不断的山泉。因为西岸缺水,人们就在冲里的山涧里,垒起了拦水坝,并且就沿着田塍边,修建了一条条窄窄的水沟,把冲里的水,引到西岸边。然后,用树木在河的中间,搭起一个人字架,再在人字架上,架起一条条方形或倒三角形的木枧,让水沿着木枧流向东岸的水田里。

一般情况下,有了这木枧,就能解决东岸水田的缺水难题。但如遇上天旱的年份,因为冲里的水要保西岸的农田,就必须采取人工方法,从小河里提水。

我见过的提水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种就是本地常用的脚踏水车。脚踏水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长方形的水槽;方形的水车叶子和扣子组成的水车链子;带动链子循环滚动的滚轮;以及支撑起滚轮的架子。人们操作水车时,两个人双手紧扣架子,同时双脚站在滚轮上的踏板上,快速地交替踩踏踏板,让滚轮带子水车叶子匀速转动,源源不断地把水引进田里。人工车水时,为了提高效率,一般安排两组人员轮流作业,每组两人。操作脚踏水车是体力活,一般由身强体壮的人去操作。但十来岁的小孩也可以操作,只因耐力不足,不可坚持多久。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踩踏过水车,看到河里的水,通过水车的水槽,哗哗地流进田里,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

用水车车水,是比较省力的方法,但制造水车,一般的木匠做不出来,要技术好的木匠师傅才能做出水车来;同时,制造水车的木料材质要求很高,就是材质不能变形,又要求不容易腐烂。所以,一个生产队一般都只有一架或两架水车。

因为水车不足,人们更多的是采用吊桶吊水抗旱。吊桶吊水的优点是简单方便,缺点是提水的高度只有一两米。所谓吊桶吊水,要先准备一根又粗又长的竹子,把竹子深深地埋到地下。然后,用一个长长的带钩的竹尾巴与竹子的顶端连接。竹尾巴的末端挂着一个木桶。操作吊桶时,操作的人紧握竹尾巴,使劲往下压,让埋着的竹子弯下身来,当水桶靠近水面时,使劲一“弯”,把水桶装满水,然后手握竹尾巴,让竹杆自然抬起头来,水桶随着竹杆挺直而不断向上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快够着引水渠或田塍了,操作的人员用力将水桶按在水渠边或田塍边,让水桶倾斜,把水倒进引水渠或直接倒进水田里。如此循环往复,让水断断续续地流进水田里。操作吊桶吊水,一般是两个人轮流作业。用吊桶提水的效率,没有用水车提水的效率高,但制作吊桶简单方便,在大旱的年份,人们常常采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抗旱。那弯着的身子和弯着的竹杆,虽然是倒映在河的波涛里,但却已经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里。

第三种方法,就是直接用肩膀担粪桶担水抗旱。担水抗旱,是最原始、最辛苦、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抗旱方式。采用担水方式抗旱的,一般是在不能用水车车水,也不能用吊桶提水的情况下,又不愿意看到禾苗被干死,才不得不采用的抗旱方式。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为了保一分四厘田的禾苗不被干死,曾带着我们几兄弟姐妹,连续几天,到距离小田一里开外的地方担水救苗,就为了那一百来斤稻谷,硬是耗去了十几个劳动日。在那个时候,只要能找到水源,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抗旱保苗,让禾苗结出稻子来。

家乡的河,是家乡人的生命源泉。河里的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家乡的一代又一代人。

家乡的河,在晴朗的日子里,永远像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简单而干净,清澈而纯粹,柔和而温润。这时的河里,只见清澈的河水,只见光洁的石头,只见游动的小鱼、小虾,只见爬行的螃蟹,只见长在岩石上的小树和山花,看不到一砣泥土,看不到一片花布条。

儿时的我,暑假里,除了早晨和下午要上山放牛,晌午一般就泡在河水里,在河里捉螃蟹,用“扒杠”(竹编鱼笼)捕虾米,或用鱼钩钓河花鱼。那时候的河水,清澈、干净,浅黄色的河鱼,成群结队地慢慢地在河里游着,无忧无虑的样子。河里的每个石头下面,几乎都藏着几只黑色或黄色的螃蟹,当把石头移开,螃蟹就会快速地爬走,又钻进另一个石头底下。河水在流动,鱼儿在游动,鲜花在河影里颤动。我感觉鱼儿是活的,花儿是活的,河水也是活着的,整个河流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每当下暴雨的日子,我们在经过那座古桥时,看到河里波涛汹涌,伙伴们就会站在桥面上,用写过字的纸,折几只纸船,从石拱桥上放下去,纸船缓缓地飘下,又徐徐地地落在波涛上,随着波涛远去!大家在波浪里紧盯着自己的小船,希望自己折的纸船能随波逐浪,不要被卷进漩涡里!希望自己的小船,要比别人的,走得更远一些。

家乡的河,就这样伴随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十六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到邻近的一所中学读高中;再以后,当兵服役、参加工作。四十余年一晃而过,家乡的河,也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虽然,那码头还在,那河里的石头还在。但河里少了游动的鱼,少了偏着身子爬行的螃蟹,也小了活蹦乱跳的虾米。小河的码头上,也没有了槌衣服的声音和女人们谈笑的声音。

我在想,小河的水,总有一天会变成以前那么清澈;小河里的河鱼、螃蟹和虾米这些鲜活的生命,也会重回清澈干净的河流;两岸的山花,也会开得比以前更绚烂更鲜艳!

只是那远去的槌衣声,女人们爽朗的笑声,以及孩童们的欢呼声,可能永远也回不来了!这就像这小河里的水,流到了大海,就永远也不能再流回这小河里了。

物还是,人已非。

2019.6.23,梅山红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