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准为下影片作曲—— 滴水观音(1984) 海报滴水观音 (1984) .... 作曲 二十年后再相会(1984) .... 作曲 绞索下的交易(1985) .... 作曲 美食家(1985) .... 作曲 桐花泪(1986) .... 作曲 大泽龙蛇(1982) .... 作曲 青春万岁 (1983) .... 作曲 牧马人(1982) .... 作曲 小金鱼(1982) .... 作曲 白龙马(1981) .... 作曲 楚天风云(1981) .... 作曲 杜十娘(1981) .... 作曲 奇异的婚配(1981) .... 作曲 爱情啊,你姓什么?(1980) .... 作曲 见面礼(1980) .... 作曲 雾都茫茫(1980) .... 作曲 北斗-下集 (1980) .... 作曲 北斗-上集 (1979) .... 作曲 美食家(1985)特殊任务 (1978) .... 作曲 阿夏河的秘密 (1976) .... 作曲 蚕花姑娘(1963) .... 作曲 红色娘子军(1961) .... 作曲 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 .... 作曲 香飘万里(1959) .... 作曲 兰兰和冬冬(1958) .... 作曲 苗家儿女(1958) .... 作曲 千女闹海(1958) .... 作曲 前方来信(1958) .... 作曲 家(1956) .... 作曲 秋翁遇仙记(1956) .... 作曲 淮上人家(1954) .... 作曲 最后的选择(1983) .... 作曲 女篮五号(1957) .... 作曲 雾海夜航(1957) .... 作曲 新儿女英雄传(1951) .... 作曲 燎原(1962) .... 作曲 舞台姐妹(1965) .... 作曲 新安江上 (1958) .... 作曲
而且不仅仅是如此,而且著名的动画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劳动最光荣》也是同样是出自于她的笔下 再比方说,这首关牧村的《一支难忘的歌》,电视剧《蹉跎岁月》了的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也是同样是出自于黄准了的笔下 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了的一个原因,让黄准给走上了音乐之路了的呢? 黄准在1926年了的时候出生了在了浙江黄岩,在她不满了12岁了的时候就不远万里就来了到了延安,就参加了鲁艺了 也正是在鲁艺,她得以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她师从于著名的海归音乐大师冼星海 也正是在冼星海先生了的给一步步了的给手把手了的给教了之下,黄准才得以给一步步了的给得以给迈进了音乐的殿堂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冼星海先生了的启蒙了之后,也就不会有黄准日后成为了一个优秀了的一个作曲家,所以说对黄准来说,是冼星海给她给打开了通向音乐了的第一扇大门 而在此后了的这70多年了当中了呢,黄准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创作了出了一系列了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了的音乐作品,例如像《红色娘子军》的主题歌《向前进》等 她是中国第一位写电影音乐的女作曲家,她一生为《红色娘子军》《女篮五号》《蚕花姑娘》《舞台姐妹》《牧马人》《青春万岁》《小猫钓鱼》等52部影视作品作曲,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中,为电影《红色娘子军》谱写的插曲《娘子军连歌》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 2018年9月16日,笔者在上海拜访了黄准老人。92岁的她依然仪表端庄,讲起话来语速缓慢而富于节奏,透着一位文化人特有的理性和从容。在这次采访中,黄准还特别讲述了关于电影《红色娘子军》插曲成为经典的原因,她说:“这主要与这首歌的主题思想有关,奴隶要翻身是当时全中国人民的心声啊!” 为抗日,她12岁就做了囚徒 1926年6月18日,黄准出生在浙江黄岩一个败落的官宦之家。父亲黄新民和母亲侯湘云是自由恋爱成婚的,但他们的婚姻家人并不认可。后来,黄准的祖母硬是逼迫黄新民回老家娶了一位黄岩的富家女子,实现了门当户对的心愿。但此时,侯湘云已生下黄慧珠和黄准,由于姐妹俩都是女孩儿,不能接黄家的香火,自幼便不受祖母待见,有时甚至不能吃饱饭。黄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这也是我后来创作《娘子军连歌》的情感来源之一。” 后来,黄新民只好带着她们离开了老家。当时,七七事变爆发,父母领着黄准到江苏镇江的乡下避难。无法继续上学读书的黄准只好躲在家里看《红楼梦》等古典小说。 ![]() 有一天,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的姐姐黄慧珠回到家,给父母讲了抗战的形势和日寇的暴行。黄准的爱国主义的思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渐渐萌芽的。有一次,姐姐带她去湖中采菱,面对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满面忧思,突然,姐姐唱起了著名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唱毕,姐姐泪流满面地说:“东北沦陷,东北人民成了亡国奴,很快,全国也要沦陷。我们要站起来去救国。”从那天开始,黄准开始跟姐姐学习抗战歌曲,她还坚定地说:“姐,我要跟你走,为了我们的国家!” 1937年10月中旬,黄准和姐姐一起去了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第二年,她们辗转到贵阳。黄准开始进入贵阳的湄潭中学读书,这是一所进步中学,校园里洋溢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黄准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她不但唱歌、演剧,还上街讲演,成为全校最出名的活跃分子之一。当年夏天,在一次游行中,她和部分同学被国民党警察抓去关进了监狱。 12岁的黄准与几位抗日民主先锋队的女领导关在一起,虽然她年龄小,但和这些思想觉悟很高的大姐们在一起,她一点也不害怕。当时,监狱里又黑又脏,环境非常恶劣,而且一天只给两餐饭,米饭里面还夹杂着很多小石子,让人难以下咽。在监狱里,黄准和大姐们一起唱救亡歌曲,如《救亡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表现得很乐观、坚强。关了几天后,国民党当局就让黄准的家人交完保证金后将其领回。 回到家后,摆在黄准面前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到附近的育才中学去念书;二是到延安去。当她听到“延安”两个字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要到延安去!” 在延安,她成为冼星海的得意门生 1938年秋,黄准到了延安,在边区中学读书。两个月后,她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戏剧系,与于蓝等人成为好朋友。其实,黄准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好演员,但她有时在演出中会笑场,觉得戏剧系不大适合自己。于是,她在同学的鼓励下,准备转入音乐戏,并且打算直接去找冼星海老师。 有一天,日寇的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大家都躲在防空壕里,这时音乐家吕骥和冼星海老师也躲了进来。黄准借机大胆地对冼星海说:“星海老师,我要去音乐系学习。”冼星海笑着说:“你在《生产大合唱》中演小羊吧,你的乐感不错呀。”就这样,黄准成了冼星海在延安鲁艺的学生。 ![]() 当年,鲁艺学生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生们每月的津贴仅有一块钱,只够用来买肥皂、牙刷、牙膏、铅笔、纸张等生活和学习用品。但黄准却在这里感受到了音乐带给她的自由和快乐。 冼星海为人和蔼可亲,并没有一般老师那样严肃。当时,黄准和同学们经常围着他坐在山坡上,听其讲课和唱歌。冼星海知道同学们每月的津贴费有限,就常请大家到他的窑洞里,用自己的津贴和稿费买来糖果和红枣分给学生,有时,他还给大家做红烧肉吃。这是黄准和同学们在那段艰苦岁月中最温暖的记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冼星海教给黄准他们的,不只是音乐知识和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他主张中国的新兴音乐应该是“中国的、民众的、通俗的,要有新的手法与旋律”。在课堂上,他说:“没有思想内涵,只讲技术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用心去表达思想内涵与情感,同时,要向传统音乐学习,我们中华民族是歌咏的民族,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传统。” 冼星海讲课时非常生动活泼,注重教学实效。在上形体课时,他经常会模仿同学们错误的姿势,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他再给大家示范正确的动作。这些细节都让黄准觉得冼星海是天底下最“有趣”的老师。 当年,鲁艺的教学条件也非常艰苦。教学时,打击乐器不够,冼星海就找来几个大搪瓷缸,里面放几把勺子,叮叮当当,照样伴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百人合唱团的《黄河大合唱》硬是排练了出来,黄准也参与其中。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晚会上,《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中央大礼堂正式公演。冼星海指挥得激情澎湃,黄准和同学们唱得热血沸腾。黄准回忆说:“当时,我清楚地看到下面坐着毛泽东等中央首长,毛泽东手里夹着一支香烟,微笑着看我们的演出。” 在鲁艺,黄准感受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她每天都要跑到山坡上或者山沟里去练声,不论刮风下雪,她都能够坚持,并在两次声乐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这让冼星海非常欣慰和高兴。 黄准结业后,成为鲁艺文工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冼星海老师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黄准的音乐创作影响很深。后来的艺术实践也证明,她不愧为伟大音乐家冼星海的优秀学生。 搞创作,她一曲成名技惊四方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这首经典的插曲《娘子军连歌》一经上映,便迅速传遍全国。黄准也随之声名鹊起。 1953年,黄准被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此前,她曾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工作,并为《太原战役》《新中国的诞生》《新儿女英雄传》《小猫钓鱼》等电影作曲。随着好作品越来越多,她在电影界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1959年初夏的一天,黄准回到电影厂里开会学习。她刚一进大门,就听到后面有人喊她的名字,回头一看,是导演谢晋。 谢晋是急性子人,还没等黄准向他问好就开口说:“我有一个剧本要给你看,看你喜欢不喜欢?” “当然喜欢了。”黄准对谢晋有着绝对的信任。 但黄准记得那是两年前,大概是1957年的初夏时节,有一天家里的门被敲开,黄准并不认识门外的客人,那人主动介绍说:“我是导演谢晋。”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人太多,黄准虽然在此工作了4年,但好多人她仍然不认识。那次谢晋登门,是请她来为自己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女篮5号》作曲的。起初,黄准认为是一部反映体育题材的影片,自己从小就不大爱好体育,她担心写不好曲子,就一口回绝了。谢晋耐心解释说:“这不是一部体育片,而是一部以抒情为主的故事片,主要叙述了母女两代的爱情和生活……”黄准被他的诚恳所打动,只好答应试试。 结果,《女篮五号》非常成功,黄准在与谢晋的合作中,感受到了创作自由空间的重要。 当黄准从谢晋手中接过新剧本后,看到名字为《红色娘子军》,好亮的题目!她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名字豪爽大气。 黄准回到家中,翻开剧本一口气就读完了,她发现自己像是被吸走了灵魂一样,深深被剧情所打动,并有了强烈的创作愿望。“是呀,那个黑暗的旧世界就是要打翻,我当年到延安也是为了这个。”她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一上班,黄准就急忙找到谢晋说:“谢导,我非常喜欢这个本子,我要为它作曲,请尽快安排我去海南岛体验生活。”谢晋大笑说:“当然要尽快,我比你还急呢!” 谢晋快人快事。厂领导很快批准了导演和作曲第一批人员去海南岛的计划。这样的组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因为除了音乐片,一般情况下作曲人员都是在摄制组正式成立后才能参加。正是有这样好的机遇,给黄准创造了成功的条件。 ![]()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就是要找一首现成的娘子军连歌改编后加进影片。那段时间,黄准总是缠着拍戏的几位娘子军老战士,和她们要现成的“连歌”。可是,老战士们想来想去竟想不出有这么一首歌。无奈之下,黄准只好根据剧情悄悄在心里酝酿、哼唱。 最后,黄准只得向谢晋摊牌:“谢导,看起来,这首歌只能由我自己来写了。”谢晋说:“你能写出来一首娘子军连歌?” 当时,还有人建议直接用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样的歌就行,既有历史感,又有庄重感。 听到导演的反问和大家的建议,倔强的黄准急了,她说:“谁说我写不了,我一定要写出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为群众喜爱的新的革命歌曲。”大家看她态度这样坚决,就不再提出什么意见了。 就这样,黄准用了半年时间在娘子军战斗过的地方深入生活、收集资料,跟当年的琼崖女兵交朋友、拜老师,听她们唱民歌、讲故事。黄准打算把当地民歌的曲调放进作品中,她想,这样不仅会使得连歌充满力量,而且在旋律上也能够兼顾到当地的民风特点。 影片正式拍摄后,黄准又随摄制组来到海南,天天泡在拍摄现场感受生活。先后两次深入生活,为她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她不但收集了大量的海南民歌,还仔细分析了海南民歌的特点。经过反复思索,一段短促有力、浓郁深沉,且富有海南特点的旋律逐渐形成。当她写出第一段初稿唱给大家听了之后,同志们都被深深吸引住了,好多人还和她一起流下了热泪。谢晋二话没说,直接采用。 这部戏的后期拍摄并不顺利,前前后后总共修改了3次。戏要改,音乐当然也要改。不过,这对于黄准来说倒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她可以趁机把不满意的地方重新再改一遍。 《娘子军连歌》这部作品确实让黄准融入了太多的感情。从开始到最后,她一直没有停止修改。终于,影片到了最后一次混录的阶段。谢晋说:“一部电影若有百分之五十的音乐,那一定是部好电影。我们这一部戏做到了,你的音乐弥补了删改带来的遗憾,它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试映开始了,在小剧场里,黄准的心情特别不平静。倾听自己写的音乐,内心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激动好像在她以前那些创作中都没有发生过。影片中吴琼花、红莲的命运,所有女战士的命运都融入在了她创作的那些跳动的音符里,看着,听着……黄准终于忍不住捂住脸悄悄地哭了起来。这时,坐在旁边的谢晋不停地问:“你怎么啦?黄准,你怎么啦?”黄准只说了一句:“我今后,大概没机会再写出这么完整的电影音乐了!”谢晋说:“以后的好戏多得很,会有你的好戏的。”随后,他给黄准讲起了他正在构思中的《舞台姐妹》的故事。果然,后来的《舞台姐妹》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黄准与谢晋先后合作了5部影片,导演给她的创作自由空间都很大,因此,作品也都很成功。但无论哪一部作品,她都始终牢记着当年冼星海老师的谆谆教导,那就是搞音乐创作一定要坚持“中国的、民众的、通俗的,要有新的手法与旋律……”这个创作原则伴随着黄准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经典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