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成规上路

 CKO养成计划 2020-09-27

  • 类型化创作

  • 反类型创作

  • 兼类型与超类型创作

类型化创作


在判断自己作品属于哪种作品类型的前提下,在创作时自觉遵循已有作品类型的规约,坚守该类型的主导因素与不变因素,在此基础上实现有限的变量创新,从而使作品获得既定类型的审美品格,发挥应有的审美与教化功能。

(一)类型化创作的要求

  • 确定作品类型;

  • 从典型作品中抽取共同要素总结成规;

  • 坚守主导品格,实现变量创新。

(二)成长小说(举例)

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莫迪凯·马科斯《什么是成长小说》

共同要素

  • 人物及事件要素:年轻的主人公、考验事件、领路人;

  • 情节要素:经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

  • 主题要素:摆脱童年天真、引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但年轻主人公、考验事件、领路人既是变量,也是不变量。

  • 不变量:主人公必须是 “年轻人”;要经历 “考验事件”;有 “领路人” 引导等。

  • 变量:谁在成长、考验事件是什么、谁引导他们成长等,却有关巨大的差异性。

反类型创作


在坚持已有类型主导品格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主题、文化语境、审美趣味,在创作过程中反射使用可变因素,使创作呈现出与已有类型表面完全相反的审美特征。

如 “新” 历史小说,它表面是传统历史小说的反类型,但仍是历史小说的一种,并没有改变历史小说属性。

  • 传统历史小说:主题模式(指向家国);人物模式(指向大人物);事件模式(指向大事件);问题模式(历史是怎样/中国向何处去);证据模式(叙事有来历);结论模式(必然性/已然性)。

    代表作:《红日》、《苦菜花》、《创业史》、《说岳全传》等。

  • “新” 历史小说:主题模式(指向家庭/个人);人物模式(指向小人物);事件模式(指向小事件);问题模式(历史/中国就是这么奇怪来的);证据模式(野史/地方志等);结论模式(历史无规律/偶然性)。

    代表作:《青黄》、《一九四二》、《花腔》等。

所谓创新,就是参照传统历史小说框架,在前者基础上反向创作。

兼类型与超类型创作


(一)坚守原类型成规,汲取其他类型元素为自己服务

  • 武侠 + 历史:《鹿鼎记》、《书剑恩仇录》

  • 历史 + 革命:《父亲进城》

二)两种类型成规并存并相得益彰,呈现真正的 “兼类”

历史 + 武侠 + 侦探:《神断狄仁杰》。

(三)几种类型兼并后,由于着力不同,则分属不同类型

如,穿越:

  • 穿越到未来:科幻——《终结者》

  • 男生穿越到过去:架空历史——《明》、《新宋》

  • 女生穿越到过去:历史穿越言情——《交错时光的爱恋》。

陪你一起成长

更多分享

共享笔记


效率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