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世纪末的一个夏天,小屯村的剃头匠李成...

 鹅头山 2020-09-27
19世纪末的一个夏天,小屯村的剃头匠李成害了脓疮,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去药铺买药,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所谓“病急乱投医”,一天,他痛痒难耐,便将从田间捡来的一片“龙骨”研磨成细碎的粉末,涂抹在患处。

没想到,奇迹发生了,脓疮很快不疼不痒了,连流出的脓水也吸干了。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敷了几次,没过多久竟然痊愈了。

李成由此发现,骨粉有止血的功能,可以治疗创伤和疟疾,便萌发了靠出售“龙骨”来赚钱的念头。他把村民们丢弃的龙骨碎片都收集起来,拿到县城的药铺里面去卖。

起初,药铺掌柜对于“龙骨”能够治疗创伤和疟疾也将信将疑。后来,他遍查医书,终于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找到了印证。

书中说,龙骨是古代爬虫动物的化石,有防腐生肌的奇效。于是,这家药铺开始从李成手中大量买进“龙骨”。

据说那时龙骨一斤才六文钱,但是李成还是赚了一大笔钱,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然而,还有许多药铺都不愿意收购那些刻有字符的“龙骨”。这时,李成显示出了他的小聪明。他竟用锉刀将“龙骨”上面的纹面一点一点地磨平,然后继续卖到当地的药铺。

不仅如此,他还将一些收集来的“龙骨”直接研磨成粉末,装成一小袋一小袋地卖往各地大小药铺。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没过多久,“龙骨”就作为名贵药材享誉医药界,京城各大药铺也开始争相购进“龙骨”。

人类文化史上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甲骨,就这样成为了千家万户治病疗伤的良方。

直到1899年的夏天,家住北京东安锡拉胡同的王懿荣患了疟疾。一位老中医为他开了个药方,家人抓药回来,王懿荣像往常一样查看药物。

突然,他惊讶地发现“龙骨”的残片上面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的兽骨,上面怎么会有符号呢?

长期从事金石文字研究的经验提醒他,这其中一定大有文章。于是,他拖着病体来到药店,向店老板打听“龙骨”的来历。

原来,这家药店是从去年(1898)开始购进“龙骨”的。当时,山东潍县有名的古董商范春清从河南买进大量“龙骨”,并以珍贵药材的名义售卖,隔几天就来送货。

果然几天后,范春清又来了,并带来了十二片“龙骨”。王懿荣听到消息,马上赶到药店,仔细端详这些“龙骨”碎碎片。

这次的发现让他惊喜不已——上面刻着的符号很像远古象形文字,可以辨认出有的是“云”字,有的是“雨”字,还有些是商朝帝王的名字。

王懿荣由此初步判定这是“商朝卜骨”,上面的符号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文字!

他当即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这些“龙骨”买下,并让范春清继续搜购,有多少要多少。同时,他又派人到京城各大药店高价买入“龙骨”,最终竟陆续收集了1500余片。

可惜的是1900年夏天,慈禧太后率领皇亲国戚仓皇出逃。王懿荣万分绝望,写下绝命词,服毒投井。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建成了王懿荣纪念馆,并称誉他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的发现,与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现一起并称为20世纪初中国三大考古发现。甲骨文在后世研究中发挥的作用,都不得不归功的“龙骨复生”故事。


据说,李成就是贩卖甲骨的第一人。这个“化文物为药材”的传说真是既可笑又可恨,更荒谬的是村民李成的致富方法,痛恨的是因为他的愚昧而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而若没有这个发现,或许也不会发生王懿荣这位发现甲骨文的始祖以及那段传奇“龙骨复生”的那一幕,那么甲骨文的面世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