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华名师说】第7期 | 李晓桃:父母好好说话 孩子积极成长

 乘着隐形的翅膀 2020-09-27

什么是说话?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定义和功能。在作家那里,说话是一门艺术;在活动家那里,说话是一门工具;在相声演员那里,说话是一门曲艺;而在家庭中,说话是维系家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人与人的接触中,说话是最能直接表现每个人自身涵养的方式,好好说话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修为。

那么什么是好好说话呢?好好说话是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良好的语言是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艺术的、优美的、温和的,也是交往式的、互相提建议式的;而不好的语言就是命令的、禁止的、勒令的、野蛮的、压制的、粗暴的,或者说是简单重复的语言。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其语言在孩子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好好说话尤其重要。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窗户,有的时候也是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伤害孩子一辈子,也可能会鼓励孩子一辈子,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好好说话,是每个父母的一门必修课。那么父母如何好好说话呢?

一、说话语气要好

《论语·为政》中写道: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这就取决于说话的语气。同样一句“吃饭了”,父母既可以和颜悦色地说,孩子听了立刻停下手头的活,心情愉悦地开始吃饭;父母也可以极不耐烦,催促命令地说:“吃饭了!”孩子听后即使依从就餐,但不免心生不快,吃饭味同嚼蜡,食而无味。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父母是满怀善意,还是充满恶意,孩子是我们语言背后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当我们用“你总是…”“你就是…”“你又……”“你不懂,其实……”“这是你的问题……”“我早说过,你看……”等指责、埋怨的语气开头时,孩子就已经扪起了耳朵,紧锁了心门。而当我们用“我”而不是“你”开头时,孩子就会感同身受,与父母建立起连接。比如看到家里被孩子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你可以说:“看到东西这么乱,我非常着急,因为找起东西来会特别麻烦,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孩子就会为自己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而心生内疚,从而会用行动去弥补和修复事情带来的后果,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用语言激怒孩子,否则,在我们还没有开始讨论问题的时候,战争就已经开始了。父母对孩子说话讲究语气,孩子听了的感觉就好。感觉好才能行为好,进而获得自信,而自信正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基石。

二、说话评价要准

父母与孩子的语言沟通中,需要随时随地进行一些语言的评价,而简单的评价,如“你真厉害!”“你真了不起!”“你真棒!”并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价值感。要使其获得自信与归属感,需要给予行为背后的价值肯定,就是二级反馈,也就是告诉孩子行为背后的美德是什么?如去图书馆,孩子碰到一本喜爱的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安静地捧起来阅读,读完后恭敬地放回原位。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在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合,你遇上喜爱的书籍没有大声嚷嚷,这叫‘为他人着想,不影响他人’;看完书后物归原位,这叫‘有始有终,爱护公物’。爸爸妈妈为你这些美德而骄傲!”孩子因而将“如何为他人着想、爱护公物”等公共意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美德在润物细无声中蕴育而成。

执教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

赞赏或评价孩子的三步曲是:一是描述你所看见的;二是描述你的感受;三是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种美德或品质。这样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评价,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内驱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明白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自律?什么是友善……父母长期使用二级反馈,长此以往,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说话情绪要稳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博士提出了“三位一体大脑理论”,其中情绪脑和理智脑掌管着人的情绪和理智,在与孩子说话沟通中,父母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就会言语伤人。

首先,父母先要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父母要“先倾听后开口,先情绪后事情。”爱比克泰德说:上帝只给了我们一张嘴,却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就是说我们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我们所说的两倍。当孩子向父母讲述或倾诉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听到孩子说话的内容,理解其需求,并感受到言语背后的情绪,然后才开口说话。在孩子情绪强烈的情况下,父母要处理其情绪,然后才解决事情本身,否则会适得其反。孩子的说话当中包含30%的内容和70%的情绪。在孩子情绪被安抚之前,你暴跳如雷地和他讲再多道理,都无济于事。例如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反复练习之后,题目依然做不出来,这时他的情绪变得极不耐烦、暴燥,做父母的此时见状,不是要劈头盖脸地责备其不动脑筋,或苦口婆心地劝其要多动脑筋,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就是感同身受,予以安慰。你可以说:“做了这么多次,费了那么多时间还做不出来,的确令人头疼,我们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呢?是要帮你解答,还是向老师请教?”当你理解孩子的情绪时,他的情绪就会平复不少,或许他就会说:“不要紧,我再想想吧。” 解决了情绪问题,再致力于解决事情本身时,将会事半功倍,迎刃而解。

其次,在父母情绪反应过度,难以控制时,不妨采取“积极暂停”。可以深吸一口气,默数30秒,接着离开事发现场,去卫生间冷静一下,或去书房读读书,或去小区遛达一圈再回到事发现场时,或许之前困扰你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总之,在每个人都能足够冷静到接通理性大脑之前,切莫首先专注于解决问题。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是跟孩子建立情感引导和链接的良好契机,而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时候。正如《道德经》中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事情无论好或坏,对与错,都有其教育的价值,而语言的善意和智慧与否,却能深深地影响孩子,甚至一生。

执教《做个小小“调音师”》

四、说话角色要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父母在与孩子的语言沟通当中,受观念认知、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会形成一些固定的语言风格和教养模式。这种语言风格是循循善诱型,还是命令控制型?是倾听共情式,还是自我中心式?父母作为当事人可能无感或无知。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镜子,从他们视角,听听他们的意见,说说他们的感受,父母将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我,更真实的我,孩子眼中的我”。父母要有儿童视角,从孩子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说话。

这里可以跟孩子做一个“互换角色”的游戏。游戏是这样的:模拟一个场景,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再现和还原当时情况下父母说的话,其语气语调还原越真实,效果越好。例如爸妈下班回来,面对孩子正在玩电子产品这样一个场景,孩子扮演父母还原平日里的说话方式:“你怎么又在玩游戏?怎么这么不自觉呢?作业写完了吗?你学习上有这么积极就好了!别玩了,赶快写作业去!”孩子模仿的语气语调里充斥着生气、指责、埋怨和命令,听罢,作为当事人的父母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暗想:平时我是这样和孩子说话的吗?真是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啊!透过孩子的语言模仿,父母能正视自身说话的不足,于是乎痛定思痛,反思改进。当然,改善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当你指责埋怨的语言模式又出现时,你和孩子又可继续玩这个“互换角色”的游戏。游戏的提出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父母,这样的“互换角色”,培养了父母与孩子的感受力与同理心,改善了亲子关系,增进了亲子沟通。

总之,父母与孩子说话,语气要好,评价要准,情绪要稳,角色要变,这样孩子感觉将越来越好,行为会越来越棒,归属感与价值感也就越来越强,会更加积极向上。

让我们真正把说话当做一件事来对待,我们认真对待说话这件事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修炼的过程。当我们对孩子好好说话时,回馈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就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长大成人时,还愿意跟父母好好说话。愿天底下父母都能好好说话,孩子都能积极成长。为人父母尚如此,为人师者亦然。

好好说话是一辈子的事,让我们一道好好说话,有话好好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