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37:道德经是一条河,一端在凡、一端在圣,此处是界

 如水138 2020-09-28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写在前面的话:关于版本之说

二千多年前,老子站在历史的长河周王朝的码头上,留下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

道德经手抄本一代一代抄写下去的,改动有多少?

中国古代社会避讳(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对道德经有没有影响?

禅宗的六祖慧能,他也不认识字,但是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开悟了。

对于道德经,不要去分析版本和文字的对与错,我们的内心不需要判断、不需要选择、不需要衡量。只需要放开、接受、和成为。

我读道德经37:道德经是一条河,一端在凡、一端在圣,此处是界

那不存在的, 有很多名字; 那真实存在的, 无名。

我读道德经,老子来到了我心湖旁边,他用文字的小石子,或在湖边摆上一个个风景造型、或投入湖水里看湖面的一圈圈涟漪、或坐在湖边听投石子时的一串串音声。

道德经的文字并不重要,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老子带进了你的心里。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安详是心清除了污染后的自然状态, 当你的心不被故事打扰,你自然变得安详。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身处幻境时,“为”和“不为”相同,都是多余,把心静下来,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处,幻境立消。

我们处在一个幻境中,许多人走不出幻境,在幻境中生生世世,流转多世,把幻境当真了,在幻境中有为是没用的。除了浪费能量外,如梦幻泡影。

当你明白身处幻境之前,修和不修相同,为和不为相同,因为在幻境里,做一件事和不做一件事相同,醒来之后全部清零。

当你明白身处幻境之后,道常无为。停下来,歇下来。解决不了时,换一个时段再解决;看不透时,换一双眼睛(眼有多种,肉眼、天眼、慧眼等等),再来看……

修行不是知难而上,不是坚强不屈……

是自然、是清静、是归根,归于根处,幻境立破。

我读道德经37:道德经是一条河,一端在凡、一端在圣,此处是界

寻找天空, 你永远也找不到它, 因为它本不存在

无论圣贤,还是凡夫,每一个人,其佛性无二无别,并无不同。佛性本自具足,无修无证。
可是为什么会有凡夫和圣贤,皆因凡夫的佛性被五蕴所遮蔽,忘记了本来。

凡夫要转到圣贤,就是一念的转身,可是这一念转身却是万难,大多人几生几世不得入门。

修行,就是从“有为”进入“无为”的过程。从有为进入无为的过程,是觉悟的过程。有为是幻境中找出路,无为是出离幻境的境界。

道德经是一条河,一端在凡、一端在圣。老子大慈,他把两个“世界”都给我们作了描绘和阐述。

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我读道德经37:道德经是一条河,一端在凡、一端在圣,此处是界

这句的意思是说:化是无为,“欲作”是“为”。圣人把根扎在无名之朴中,与万有存在在一起,无为而为,为而不为。

当你从幻境里醒来,一切事物都是它本然的样子,现实就是现实、自然就是自然,没有为,也没有不为 ,也没有顺其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和自然是浑然一体。

当你醒来,因果的链仍然缠着你,习气如风仍吹向你,跟万物之间的关联着,你如小石子掉进水里,溅起水花,水面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当你醒来,习气是习气,雁过不留声,因果是因果,风过水无痕,犹如莲华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因缘像露珠,万物像莲花,没有露珠能真正沾染莲花,风吹过,一切那么干净利落,没有纠缠,没有纠葛,似乎发生过的从来没有发生过。露珠与莲花似乎相遇,但那不是真的。

当你是一片莲花, 露珠就到来; 当你是一丝风,水和波纹准备好了。

“因缘”、“修行”、“业”是幻之花,是幻之象,当你能识破这一切的时候,你便能从因缘、业力、修行的世界中走出了。“欲作”就是让心离开当下、离开它眼前的存有,而走向了幻之花、幻之象......

何谓圣人?

圣人可以去做梦,可以入幻阵内,只要把“朴”镇在根本处,就是把根扎在无名之朴中与万有在一起,无为而为,为而不为。

圣人随着因果而舒展,但没有迷失,圣人无悲无苦。——圣人走在六道中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4、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圣人把根扎在无名之朴中,与万有存在在一起,知道变的,也知道不变的,圣人安坐于那不变中,犹如就像石磨盘的底盘,如如不动,犹如镇之以无名之朴。

圣人把用放在那变的部分,妙觉作用于那转动的上盘一样,“终日行不离重。”


修行,从那里出发修行,修行到那里去。

圣人的“用”是随着因缘行走。

因缘像田野里的风,它一会儿推着人向东,一会儿推着人向西;因缘像天空的云,它一会儿白云、一会儿苍狗……

因缘是基因,决定你是荆棘还是玫瑰、决定你结的果子是葡萄还是桃子……

圣人不怕六道轮回,一旦悟道,六道轮回是报身在其中的游戏。因为六道轮回,圣人才能理解六道众生,才能影响它们。悟道后的诸佛,正是乘着因缘在六道里来回,发挥对天下众生的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一切万物的变化是它的语言。

5、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以静”是让心处在根本处,安坐于那不动中。如同一个石头磨。圣人把心安放在磨的下盘。

于动中知不动,在不动中方便动。修行修行,若不识真正的自己,不识自身不动的清净本心,不过就是水中洗泥的糊涂账罢了。

出发的地方就是要到达的地方, 要到达的地方就是出发的地方

认出自已清净本心,从此为而不为、不为而为;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不行不行、行而不行……

无为,才是真正的为;如如不动,才是真正的动。

6、语言是一种虚妄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是梦幻泡影,是朝露,是闪电。佛为了避免我们陷入梦幻泡影,最后告诉我们他什么也没说,什么法也没讲。

佛要我们去哪里?他要我们进入无为法中,他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为法呢?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我读道德经37:道德经是一条河,一端在凡、一端在圣,此处是界

佛陀拈花—— 真相正在这里,正在这里, 不可思!不可议!

听到这里,你迷糊吗?

我认为,还是老子说得清楚:你身处在一个大幻阵里呀,在这个阵法中,你想破阵而出,那你找阵眼呀,找到不动的,用无名之朴“镇压”阵眼,汗,不能说是镇压,准确地说是“在一起”的意思。

如果你找不出“不动的阵眼”,在幻境内,你在那里谈修行啊,议开悟啊,寻解脱啊……全是梦中之梦。好像3岁小孩子演秦始皇,还装的有模有样的,表演小孩子都当了真,我们看客也当了真。

哈哈,很有有趣吧?难怪世尊好感觉好笑,于是,他拈起一朵花,他想说什么?哦,不能说,语言是一种虚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