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誥》是周公誥康叔語

 弯刀d3f18kib6v 2020-09-28
1.最早史籍說《康誥》是周公誥辭

最早的史籍記載以爲《康誥》是周公相成王封康叔於衛的誥辭,如《左傳·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命以《康誥》而封于殷虛。”又《僖公三十一年》也說衛康叔受封是由於“成王周公之命祀”。《逸周書·作雒》也說“周公立,相天子……俾康叔宇于殷”。司馬遷承此說,《史記》中凡記及衛事各篇都是這樣記載。

2.漢代《書序》說《康誥》是成王誥辭

漢代出現的《書序》則說:“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把它說成是成王的誥辭。但漢代今古文都不同意此說。《釋文》和《孔疏》所引今文家和古文家的說法都認爲“成王”二字不確。以後僞《孔傳》及《孔疏》等都明確爲“周公以成王命誥康叔”。

3.宋代有人說《康誥》是武王誥辭

到宋代,胡宏、吳棫、朱熹、蔡沈始提出《康誥》是武王誥辭之說,其理由是:文中“王若曰”之後即呼“朕其弟小子封”,顯然這個王只能是周武王;同時文中只稱說文王,無一語及武王,顯然也非武王以後語,等等(見《皇王大紀》、《朱子語類》及《蔡傳》)。從此自宋迄清,很多學者都承此說,直至近代還有不少人以爲這確是武王封康叔的誥辭(如簡朝亮、陳夢家等)。
但是自宋至清仍然有很多人堅持周公封康叔之說,不過他們必須把“王若曰”與“朕其弟”說通,於是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林之奇說:“其事雖本於周公,而成王在上爲天子……周公但攝之而已,故《序》推本而言,遂以成王冠之。”(《全解》)黃度說:“王若曰以下皆周公之言,必以王命誥者,事體也;必紀周公之言者,事實也。”(《補商》引)車若水說:“當是武王已作誥命將封康叔,繼思以舊地存武庚。既平武庚,成王始宣武王之誥封康叔。”(《史記志疑》引)等等。

4.清代有人說《康誥》確是周公誥辭

到清代,惠棟、江聲都說:“周公代成王誥,故下稱‘王若曰’,然仍是周公之命,故又云‘朕其弟’。”(《音疏》)朱駿聲說:“誥雖周公所命,而每節必稱王曰者,明居攝不自王也,下文則皆周公之言。”(《古注便讀》)趙佑說:“古者封諸侯於廟,周公相成王封康叔於武王之廟,故即假武王之辭作誥。”邵懿辰說:“封康叔時成王位於上,周公傍侍而代命之,故史臣悉記其口語,‘朕其弟’、‘乃寡兄’皆周公自謂。”(皆《補商》引)
此外各種說法還多,所有這些巧尋的解釋,都是很牽強的,都不能真正解決“王若曰”與“朕其弟”之間的問題。
只有王鳴盛根據鄭玄的說法,明確指出王就是周公。他說:“謂周公代成王誥,則知‘王若曰’者,‘王’即周公。‘朕其弟’者,周公謂康叔爲弟無疑也。”(《後案》)這就使歷來爭執的問題說得通了。
5.《康誥》是周公攝政稱王誥康叔語
本來,周公攝政履天子位以稱王之說,從戰國時代起已有流傳,如《荀子·儒效》云:“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而天下不稱貪。”《韓非子·難二》:“周公旦假爲天子七年。”《逸周書·明堂解》:“周公攝政君天下。”《禮記·明堂位》:“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等等。漢初《淮南子·氾論訓》云:“周公繼文王之業,履天子之籍。”及《尚書大傳》、《韓詩外傳》都有類此說法。承此諸說的司馬遷《史記》諸有關篇中都說周公踐祚,代成王當國。可知到漢代還流傳周公踐阼稱王的說法,結果爲王莽所利用,他把自己打扮成周公的化身,先搞“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漢書·王莽傳》),最後篡奪了漢朝的王位。後來的魏、晉仿照他的方式,也都篡位成功。於是晉以來的許多人對此很反感,不再願承認周公稱王的說法。自僞《孔傳》到《孔疏》都要反復強調這種觀點,特別是宋儒要嚴封建綱常、君臣名分,更堅持周公只相成王而無稱王之事,因此王鳴盛重提鄭玄之說後,很多人都不肯附和。
其實歷史總是客觀地存在的,周公稱王,在當時並沒有什麼不可以。前面的“校釋”中釋“孟侯”一詞時,已從金文中看到周代統治者稱呼往往多樣化,可以稱公,也可以稱王,在文籍中也看到“公季”又稱“王季”,那麼周公稱“公”之外又稱“王”,本來不是什麼奇異的事,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國君,只是有點像清初攝政王那樣。
近人楊樹達司土》已指出該銘文中“王來伐商邑”之王就是周公(《見積微居金文餘說》);徐中舒也說周公攝政稱王和清初攝政王如出一轍,又指出《班》中的“咸王”即周公。並說:“咸王是周公攝政的名稱,唯見於金文,這是舊文獻中久已遺忘的史實。”(《西周史論述》)雖然各金文研究者對此銘文中的“咸”字,還有不同的句讀和解釋,但徐氏這一說法非常可取,有助於理解周公當時確曾稱王。而且當周王朝初創立之際,政權形式還在探索之中,剛推翻的殷王朝就曾實行過兄終弟及之制,未必不可蒙受它的影響,因而周公也繼武王稱王。不過因引起管蔡反對的政治危機,周公吸取了教訓,所以仍決心維持周的先代已試行的傳子制,最後要還政成王。但在當時爲維持和鞏固新建立起來的政權,周公仍然有當政的必要,也有稱王的必要,所以才有周公稱王的史實記載傳下來。這是不足爲異的。
因此,我們仍應相信《左傳》《國語》《逸周書》等史籍的記載,認定《康誥》是周成王時期周公在攝政稱王的情況下對康叔的誥辭。

(摘錄《尚書校釋譯論·康誥討論》

廚子分節加標題焉)

廚按:先秦爲方國時代,行分封而分權,失天王位者所失有限,得天王位者所得有限,故周公雖不做天王其後嗣亦不失爲諸侯漢以降爲大一統時代,行郡縣而集權皇帝位者所失甚巨,得皇帝位者所得甚巨,故帝王一旦被黜則其族不保。漢宋學者言周公事,或者以今律古而未能體貼時代之變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