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公交“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作者:​钱平雷)

 非亲似亲fhf 2020-09-28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公交

“老字号”55路的回想曲

钱平雷

那两天(2012.3.29)在上海,一条运营了近60年的公共汽车线路——55路将要被撤销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市民们议论纷纷,认为它承载了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人们的记忆,如今它要在大家的视野里消失,实在是“依依不舍”。有关部门经过周密思考,决定保留它的名字,将另一条与它有多路段重叠的公交线路,更名为新的55路,让它继续保存 “老字号”品牌的影响,人们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55路公交线路图

(注:绿色为原55路,红色为原910路)

本来一条公交线路的调整,在公交部门业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由于它承载了丰富文化的内涵,就变得厚重起来,用如今时髦的话来说,它除了车辆、车站等有形设施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成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引起如此热烈的议论。从这两天媒体的报道来看,怀念它、挽留它主要停留在近30年与它日夜相处的乘客,作为年逾花甲的我,见证它的诞生、成长和变迁,并一度是紧紧依靠它的市民,也有自己特殊的情结,在今天看到55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时刻,也想把自己对55路的记忆和感情来加以阐述,与读者们分享。我的回忆就围绕着一座学校和一条道路与55路的瓜葛谈起。

我要讲的学校毫无疑问是同济大学,要涉及的道路是四平路。55路长期以来最经典的路段是自延安东路外滩终点站出发,沿着中山东一路经过外滩公园后,越过外白渡桥,然后沿着吴淞路,进入四平路——一条直通另一终点站江湾五角场的道路,沿线停靠10多座车站,其中唯一用学校名字命名的车站就是同济大学。

1980年代四平路街景

1952年6月12日开通的55路公共汽车,原先并不是如此行走的。当年控江路一带还是郊区农村时,55路是从吴淞路先转进了海宁路行驶的,越过虹口港的鸭绿江路桥后,沿着周家嘴路向东开,到城乡交界的大连路向东北方向转弯,沿大连路到四平路口再右转弯,顺着四平路,中间经过同济大学直到江湾五角场。

1980年代四平电影院旧影

以后控江路上建起了上海电表厂等大型工厂,以及与之配套的控江新村、鞍山新村、新华医院等民用建筑,从吴淞路海宁路附近又开出了一趟61路公共汽车,沿着鸭绿江路、周家嘴路、大连路进入控江路,55路就主要按照所谓上述经典路段行驶至今。

1980年代鞍山新村旧影

1980年代新华医院旧影

我童年时代就住在虹口唐山路商丘路口,离当初55路在鸭绿江路上设立的车站很近,从车站的指示标牌上一站一站数过去有10来站,知道了还有江湾五角场这么一个“路途遥远”的地方,也因此知道有同济大学这么一所大学。

唐山路商丘路口

55路对于同济大学来说,实在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2010年轨道交通10号线没有建成以前的50多年,要从同济外出,搭乘公交基本不走路的唯一途径就是55路。

1980年代同济大学校门

当时同济大学虽然在杨浦区,还算市区范围,但已经处在边缘,跨过校园围墙外的小河,就是宝山县,属于郊区。考入同济的录取通知书上点明:“学校在郊区,请带蚊帐。”同济人称去市区,叫做“到上海去。”除了校领导去市区办事,可以乘坐小汽车外,其余人外出毫无疑问,必须先登上55路,然后转乘其他车辆到达城市的四面八方。因此55路成了众多同济师生员工包括住在大学对面同济新村的家属们与外部联系不可缺失的交通纽带!

1980年代同济大学鸟瞰

当年在现武进路吴淞路口第一人民医院位置的地方也是一座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后来迁往了闵行,第一人民医院原来叫公济医院是在乍浦路北侧桥堍处。当时第五人民医院是一座公立医院,我幼年多病,经常去第五人民医院看病,总能在医院的走廊里看到佩着红白两色校徽的同济大学师生在候诊,而在医院附近就有55路的吴淞路站,说明55路还承担着运送同济大学师生公费医疗的功能。真是没想到,12年以后,1964年的夏天我也成了同济大学的学生,从此就与55路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当时55路已经在“经典路段”上行驶,离开了鸭绿江路、周家嘴路,而从吴淞路经由溧阳路、四平路驶向江湾五角场,55路离我们家最近的车站是吴淞路站,从家到车站是有一段需要步行的路程。

吴淞路旧影

从吴淞路站到同济大学站的车资要1角。于是我高中时代一位与我住得相近同学的哥哥——一名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告诉我一条省钱的捷径。反正要走路嘛,先沿着海伦路走到55路的溧阳路站,然后乘上55路,买5分钱的车票到离同济一站路的汽车一场站下,再走点路,就可省下5分钱,真是精打细算到了家!

汽车一场于1985年9月改名为上海公交公司第二分公司。图为1980年代鸟瞰。

离同济一站路的汽车一场,严格地说,是它的大门离同济大门是一站路,其实它就在同济大学1.29大操场的对面。55路车队是它下属的单位之一,它是55路的“娘家”。包括55路等许多公共汽车每天入库就停在汽车一场内,因此, 55路也是汽车一场员工出入的唯一公交线路,可以这么说,55路是汽车一场的“嫡系部队”。当年处于大学对面的同济新村,说它是“农村”也并不过分,里面同字楼、济字楼、新字楼和村字楼,按照建筑形式不同,分别住进了讲师、校工、助教和教授。

1980年代同济新村旧影

从村字楼的窗户往外看去,就是农民种植蔬菜的田野。同济新村的门口有几家稀稀落落的商店,为新村里居民供应点心的是一爿设施极其破旧的饮食店,卫生条件很差,学生们戏谑地称它叫“彰武黑店”。可就是这么一家小店,包括教授在内的同济新村里的居民还真离不开它。可见当年地处偏僻,毫无繁华可言。我还去了离同济还有三站路的江湾五角场,当时它属于宝山县,真是一处地地道道的农村集镇。除了有5条马路在那里交汇外,其商业设施,与其他郊县集镇并没有多少差别。

1980年代五角场鸟瞰

四平路是55路行驶最主要的马路。现在从吴淞路到江湾五角场是四平路的起点和终点,55路经过四平路的全程。原来并非如此,四平路的起点在天水路附近。四平路从吴淞路到天水路的一段叫溧阳路。

溧阳路

溧阳路是沿着黄浦江支流虹口港东岸的一条马路,与沿着虹口港西岸的九龙路隔河相望。溧阳路从虹口港黄浦江入口处开始,沿河到达吴淞路附近,溧阳路变成一条左右分叉的马路,向左一小段通向吴淞路,其余向右向东北方向发展,到了天水路附近又向西北方向走去,直到四川北路为止。一条马路如此曲曲弯弯与近代上海这座历史相对较短的原因有关,它是在江南水乡地面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与北方四四方方城廓里的城市风格截然不同。四平路原来叫其美路,大约与江湾机场不远,从大连路到五角场一段曾经按照飞机跑道的标准建设,与一般沥青路面不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肯定比前者强,但55路车开在上面,乘客的舒适度就差了。尤其是解放后很长时间,客货运量增加,路面不仅显得狭窄,还有点破损,但得不到全面的整修。1966年初,作为杨浦区的选民,我们对同济大学要去参加区人代会的人大代表带信给区政府,要求改善四平路的状况。还开玩笑说,上海的大学只有同济拥有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有不少专家教授可以为修缮四平路出力,大学门前的四平路的路况对他们是一种讽刺。随后的10年文革,四平路的路况依旧。

第五届全运会

直到1983年9月第五届全运会要在江湾体育场召开,四平路是市区通往体育场最主要的通道,拓宽四平路成了上海市的实事工程,四平路才初步形成如今的局面。曾几何时,从吴淞路到天水路一段的溧阳路更名为四平路,也可以理解为四平路向西南延伸与吴淞路相交。溧阳路为此做出巨大的牺牲,变成一条被分割为互不相通两段的马路, 55路见证了四平路的历史变迁。

如今55路还在,四平路还在,同济大学还在,江湾五角场也还在。由于江湾机场的搬迁,对附近建筑高度控制的影响不再。处于“乡下”的同济周围,已经被内环线围绕,成为中心城区的范畴,校内校外高楼林立。

现在的五角场

而江湾五角场更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先于花木、真如,率先建成与徐家汇可以媲美的上海市的副中心,昔日郊区的景象荡然无存。新的55路将原来55路最经典的路段包含在内,继续见证着上海包括四平路沿线、同济大学和五角场的历史进程。

市民对于55路的挽留,反映出广大百姓已经从前些年一味的“喜新厌旧”的追求过渡到对“古今沧桑”的品味,这说明了人们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和文化修养水平的提升,是上海市软实力建设的可喜变化。

配图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