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与明太祖的子嗣都多还同样优秀,为何康熙时出现了九子夺嫡?

 宋安之 2020-09-28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出现康熙朝那样的九子夺嫡现象。其一在于朱标能力强,而且孝顺。其二在于明清的继承制度不一样,使其他皇子人人都有机会。其三在于教育与分封问题。

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不管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先天优势,但如果能力不行也是白废,比如说胤礽这样的。如果能力行了那么更是顺风顺水,比如说朱标这样的。

为何明初没有出现九子夺嫡的情况,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朱标能力强,上可以使朱元璋满意,下可以使诸王心悦诚服。

朱标相对于胤礽,是极其孝顺的,朱棣对于父亲朱元璋孝顺不说,还经常救助要被父亲责罚的秦王晋王等弟弟,身为大哥维护了家庭的团结与和谐。而胤礽不只是弟弟病重乃至死了漠不关心,康熙病重时还偷窥,想早点继承帝位。差的太远太远了。

朱标主张仁政,虽然经常惹的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也获得过朱元璋的认可其能力也不错,而胤礽监国期间的做为简直是差太远。

朱标能力强,人品又好,太子之位又怎么坐不稳呢。而胤礽就是恰恰相反了,能两次被废也是正常。

继承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就一直主张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的避免诸子为了太子之位自相残杀。

朱元璋为了贯彻这个制度,甚至朱标英年早逝以后,不选择其他有能力的儿子而是选择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清初的继承制度其实很乱,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并不是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度。

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是排行第八,第三代皇帝顺治帝福临排行第九,第四代皇帝康熙排行第三。可以看出当时清朝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规则,立继承人不怎么看重是否为嫡长子。

到了康熙帝时代,开始制定规则实现嫡长子继承制度。但一时半会根本扭转不过来的。嫡长子胤礽不争气,使这种制度失败。更是引发了其他皇子的好胜之心。

最后清朝继承制度成为立贤不立长。

教育与分封问题

朱元璋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直认可的,虽然也注重培养其他儿子,但更注重于培养朱标。

朱标早在朱元璋为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

可以说当时的资源倾斜于朱标一人。

而且朱元璋立下分封制度,一般藩王成年后就要就藩外地,一旦去了外地远离政治中心,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诸子斗争的可能。

清朝因为开国初期的继承制度不明确,哪怕后来康熙帝想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是一时半会扭转不过来。

所以清朝的培养皇子制度是合理分配资源,并不是资源倾斜于胤礽一人,这样的教育当然会培养出来竞争者。

而清朝虽然分封皇子,但不准其离京。诸皇子一直待在政治中心京城,当然是加大了争夺的可能性。

分析到此结束。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