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王朝:雍正为给弘历铺路不惜赐死弘时,那么弘昼如何自保的?

 宋安之 2020-09-28

雍正王朝电视剧上映于1999年,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可以说在清宫剧乃至整个古装剧中,都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视剧有个特色,他并非历史还原剧,所以只是大体的历史走向不变,对于细节历史进行了诸多改变。但他也并非那些不严谨的电视剧,在一定的历史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可以说很多方面都契合了当时历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当时的历史为何出现那种走向。

诸如历史上老十三曾经因为受到第一次废太子的波及,所以被短暂圈禁了一段时间。因为相关史料记载很少,具体原因并没有说明。

但电视剧中对于这个历史细节诠释的很好,很符合老十三的侠王风范。那便是太子被废前夕曾找老四,邬先生劝老四不要见太子这个是非之人,老四犹豫之间,老十三主动挺身而出替老四去见了太子,并且还仗义的陪着太子去漫无目的散步,结果老十三因为老十四和老八制造太子假兵变的事情,被诬陷成为兵变的主谋之一,因此被圈禁了一段时间。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对于历史的结合是相当之好。跳出单纯的精彩剧情来看,他所表达的剧情,往往与真实历史遥相呼应,有着很强的契合感,不能说剧情就等于历史,但无疑给了人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历史。

那么今天宋安之再来说说雍正为了弘历可以顺利继位扫清障碍,不惜赐死弘时,那么弘昼是如何自保的呢,剧情背后又跟历史有什么联系呢。

在这里依旧老生常谈的说一次哈,本分析文章只谈剧不说史,并非是将电视剧当成正史的说,所有分析都基于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情而言。

一、弘时和弘昼的不同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只出场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

经历了残酷九子夺嫡的雍正,有着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自然是没有立太子。但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雍正默定的储君就是弘历。

甚至弘时对老八都直接说道“明眼人都知道太和殿那个位置早晚是弘历的”。

雍正有感于九子夺嫡的残酷,加之因为康熙的宽仁,使老八一党到了雍正朝,成为雍正的心腹大患。甚至出现了八王议政这种事情,所以雍正为了给弘历继位扫清障碍,不惜赐死了弘时。

那么这样一来,三个儿子中,就剩下弘昼有威胁弘历的可能性,所以弘昼是怎么自保的呢?

其实认真来说,雍正并非真的那么狠心,只是因为弘时太过分,不只是制造科场舞弊案,还有后来跟着老八发动八王议政,更关键的是派人刺杀自己的亲兄弟弘历,简直是太狠了,所以雍正才将其赐死,属于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弘昼很明显没有弘时怎么丧心病狂,加之雍正并非是那种狠心之人,杀弘时更多是因为弘时咎由自取,所以这是弘昼自保成功的基础所在。

二、弘昼的自保,看似糊涂实则聪明至极

弘昼这个人在剧中看似懦弱,并且喜欢跟三教九流的人在一起,但其实很聪明。他从一开始就表现的对权力不感兴趣。诸如八王议政之前弘时见雍正是商议政事。而到了弘昼的时候,他说的话很有水平,说道“儿臣既没有三哥的这份心思,也没有四哥办事的能力,只是身子骨结实,只望能把皇阿玛的病,移到儿臣的身上,就算替皇阿玛分忧了”。这番话是既夸了两位哥哥,还表示自己对政事不感兴趣,只是想尽孝心,可以说是相当聪明的。

到了八王议政的时候,弘昼更是力挽狂澜,在丰台大营,被弘时诱导套话,替弘时和老八做了伪证,使他们顺利接管京城外二营的兵权。后来感觉不对劲,又对老十三说了这件事,使老十三重新夺回兵权,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使雍正反败为胜。

纵观这段剧情,弘昼被卷进这场政治斗争,看似是愚蠢,但实则是哪方都没有得罪,更是自保成功,是相当人精的。

再换个角度来看,弘昼很有可能也在隐性夺嫡。知道自己没根基,所以在丰台大营是故意顺着弘时的话做伪证,使他们顺利接管兵权,使老八一党有了兵权以后敢发动八王议政,进而使有八爷党支持的弘时和有雍正支持的弘历去斗。同时弘昼害怕老八一方有了兵权赢的太快,出现一面倒的情况,所以才迟迟在朝会那天再对老十三说出这件事,使老十三在那个关键时间再去夺兵权,尽量使双方斗个两败俱伤,自己再渔翁得利。

而事实证明弘昼差点真的渔翁得利,因为后来弘时丧心病狂的去刺杀弘历。如果弘时真的刺杀成功,那么雍正盛怒之下肯定赐死弘时,那么就剩下弘昼一个儿子,弘昼肯定是渔翁得利了。

当然不论换那个角度来看,弘昼在八王议政以后看明白了这场残酷斗争,知道自己玩不起,所以马上开始自污以图自保。

平常就喜欢跟和尚啊道士这些三教九流的人在一起胡闹不说,在八王议政以后,更是搞了一出荒唐的“活出丧”,说道是因为自己最近有血光之灾,所以要来这么一出。甚至不惜以此拒绝雍正让他跟着弘时去抄老八、老九、老十家的旨意,闹出如此一个大笑话。在世人眼中成为一个玩世不恭的纨绔阿哥,通过这种自污方式,以示自己无心政治,使雍正放心他,更使弘时轻视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

当然弘昼“活出丧”以后,雍正这个精明皇帝自然认为弘昼很有可能是“大智若愚”,所以刻意召弘昼进宫,来试探弘昼。

在弘昼进宫的剧情大家可以注意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李德全一见弘昼就提醒他雍正心情不好要小心点。而弘昼过去以后又返回拿出一些银票给了李德全,对李德全说道“下不来的时候,替我圆圆吧”,可见弘昼平常没少给李德全钱,知道拉拢人。

而弘时呢,就没有这份心机了。不只是不拉拢李德全,曾经还直接当着李德全的面说出太监领大臣跪拜等待雍正的时候,进行勒索钱财的小伎俩,很明显得罪了李德全,连皇帝身边的人都不会拉拢,光是这点,就差了弘昼很多。

进宫以后,面对雍正的试探,弘昼一开始说的很直白:“皇阿玛圣明,儿臣那些昏话本是搪塞世人的,儿臣实在是因为办不好差事,怕到头来又给皇阿玛添乱子,才弄出来这么个借口,请皇阿玛治儿臣欺君之罪”。一开始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不玩小心机,因为知道玩了雍正能看出来,还不如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雍正接下来试探弘昼更是有意思,一直说弘昼在他们三个兄弟中最像自己,估计换一般人肯定高兴。但弘昼心里很明白,这就是试探,因为雍正默定的储君是弘历,此时这样说,肯定要试探自己,因此弘昼说道自己是百无一用之人。并且说到同样潜心佛法,雍正是天上的太阳,虽然无意争辉,但也光芒万丈。而自己虽然也是喜欢佛法,但只是一个萤火虫罢了,是没有实力争锋的,潜意思是您老人家就算不争也是实力最强的,我不争是真的没实力争。

经过雍正一番试探,弘昼可谓是完美过关。等到雍正问起在丰台大营是怎么假传圣旨之事,问道弘时是怎么说的时候。弘昼的表现更是高明,假装想不起来的样子说道“儿臣记不清三哥说什么话了”,意思很明显,我不愿意卷进去这场政治斗争了,也不好说自己哥哥弘时,所以什么都不说了。当然还有一层意思,看似不说,不想卷入,实则是疯狂暗示雍正弘时肯定有问题,是相当高明的。

通过以上可见弘昼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自始至终的表现都很完美,可谓是滴水不漏,所以雍正自然没必要发难于他了。如果说他有夺嫡之心,那么说明他更聪明,先是挑起弘时和弘历的斗争,见到事情不可为以后,就以“活出丧”的自污方式来自保。

所以说不论弘昼到底有没有隐性参与夺嫡,不论以哪个角度来看,弘昼的自保之道可以说是剧中第一了,因此雍正自然没有对他下手,还是自保很成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