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皇位传递往往朝局不稳,为何皇帝不提前退位帮新帝稳定朝局?

 宋安之 2020-09-28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属于是家天下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遇上诸如秦皇汉武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王朝自然是开疆拓土高歌猛进。但坏处也很明显,如果遇上中庸之主甚至是昏君,那么王朝自然是江河日下,国力大衰,甚至有亡国之危。

而且家天下的模式之中,皇位的传递往往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容易造成朝局动荡。新皇帝如果个人能力不强的话,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架空或者出现谋逆之事。

相信很多人心中有一个疑问,既然家天下模式中皇位的传递拥有风险,容易造成朝局不稳,那么为什么老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成为太上皇来帮助新皇帝坐稳皇位呢,使朝局处于稳定之中呢?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仔细说说这个问题。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因为皇权的唯一性,所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老皇帝提前退位几年,往往做不到替新皇帝坐稳皇位打下基础,反而会出现父子自相残杀的局面。

纵观中国古代的皇帝主动禅位成为太上皇之事,其实很少。而且他们这些皇帝的提前退位,并非是为了新皇帝坐稳皇位而打好基础。

这些皇帝提前退位,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被儿子架空。诸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被秦王李世民架空,所以三个月以后禅位于李世民。

二是自己依旧拥有权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要禅位于儿子。诸如清高宗乾隆帝为了表示对爷爷康熙帝的尊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于是在在位的第六十年就禅位于第十五子嘉庆帝。

像乾隆帝禅位这种情况,虽说他是太上皇,但是“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可以说实际大权还在于乾隆帝手中。

可以说历史上虽然有皇帝提前禅位于儿子的情况,但综合来说,所谓的皇权,只能在于一人手中。要么是新皇帝,要么是太上皇。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皇权具有唯一性,是不能被共享,哪怕是皇帝和太上皇父子两个共享也不可能。

而且中国的封建王朝家天下模式中,是不允许“虚君”存在的,皇帝受世人敬仰的前提在于权力。所以历史上皇帝一旦大权旁落,哪怕旁落于至亲之手,诸如西汉之王莽(汉平帝岳父)、唐之武则天(唐中宗母亲),也难免被取而代之,甚至有着性命之虞。因为皇权具有唯一性,这些掌握大权之人自然要迫不及待的取而代之。

再反观东瀛天皇之所以可以“万世一系”,就是因为皇权并非具有唯一性。因为天皇长期是虚君,没有大权,所以时间久了反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因此这些虚君被人尊重的前提不是权力,而是他们大多数时间没有实权,长久以往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的不是大权,而是一种正统性,所以受世人尊重。

正因为中国古代的家天下特色,所以皇权往往具有唯一性,皇帝最不能容忍的是大权旁落。因此如果皇帝提前几年退位,往往不会为新皇帝打下基础,使新皇帝坐稳皇位,而是出现另一个更大问题,那便是大权到底在于谁手中?

老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多年,成为太上皇,让他放弃大权,很明显不太现实。最高权力的诱惑,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更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肯定要扶持自己的心腹把控要害部门。而如果有老皇帝还在的情况,老皇帝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要害部门就那么多,肯定是老皇帝的心腹把控,新皇帝如果换掉他们,老皇帝作何感想?

就算老皇帝愿意,可他身后的利益集团也不愿意,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新皇帝如果妥协,但他坐皇帝位置上却没有大权,心中肯定有怨恨,早晚会爆发出来的。像乾隆帝成为太上皇以后实际掌握国家大权,嘉庆帝即使是仁君已忍受不了,不是乾隆帝掌握了三年多大权便死去,一旦时间久了,那么父子二人的矛盾肯定会爆发的。

老皇帝如果妥协呢,那么背后的利益集团也不会那么容易妥协的。这时候新皇帝面对的挑战,其实跟老皇帝死后,皇权交替时朝局不稳的风险一般的。

这个新的问题,往往会造成更大的负面效果。甚至为了权力,父子二人反目成仇自相残杀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何等雄才大略,以“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但后来却壮年禅位于次子赵何,没想到大权逐渐转移到次子赵何手中,因此想通过长子赵章夺回大权,结果一场“沙丘之变”,长子赵章被杀,自己也被活活饿死,下场何等凄凉。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问题,所以历史上皇帝禅位,从一开始就分割好了权力。要么太上皇有实际大权,诸如乾隆帝。要么新皇帝有实际大权,而且这个实际大权不是老皇帝给的,往往是新皇帝自己“争取”的,诸如唐太宗李世民。总之老皇帝和新皇帝,共同操纵国家大权,共同分享这个大权的情况,基本上是没有的,因为平衡不好把握,搞不好反而会出现更大的矛盾。

如果说有没有掌握好平衡的,那么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父子两个勉强算是。当然主要原因在于宋孝宗这个人很有孝心,而且宋高宗干预政事也很有分寸的。而且很明显不是每个人都像宋孝宗那般,这样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的。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就算古代皇位的传递往往伴随着风险,甚至是血雨腥风的。但老皇帝提前几年退位,以维持朝局稳定,帮助新皇帝坐稳皇位这个想法,看似有可取之处,实际上就古代的现实情况来看,根本不符合。

因为这样做的话,往往会适得其反,会出现老皇帝和新皇帝之间的矛盾,甚至会父子自相残杀,比之皇位传递造成的朝局不稳定风险更大,所以根本不可行。因此古代的皇帝提前禅位,也从来不是为了帮助新皇帝坐稳皇位而为之,而是有着其他目的。

正所谓以史为鉴,以历史事实参考好的想法来看,不是所有好的想法实施起来就会有好的效果。想法虽好,但还是要因地制宜,还是要符合实际情况的,不然再好的想法如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就如同纸上谈兵一般。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