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冷知识:养不起宗室子弟,所以中后期经常耍无赖拖欠其禄米

 宋安之 2020-09-28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第一次北伐成功而开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之明朝。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制定藩王制度之时,对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很是用心,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可以说纵观历朝历代,明朝的宗室成员待遇如果说第二,那么其他朝代的宗室成员没有敢称第一的。

那么明朝的宗室成员的待遇有多好呢,宋安之先来说说这令人眼红的待遇。按照《明太祖实录》来看,洪武二十八年重新改定岁赐禄米标准以后,宗室的具体待遇为:“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而一般来说亲王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诸子封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诸子授镇国将军,孙子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四世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皆授奉国中尉。

所以总结来说朱元璋的设定之中,一般情况下自己的子孙后代中男丁最低也是个奉国中尉爵位,每年拥有二百石的禄米,可谓是衣食无忧。

而且除却以上待遇,宗室成员的婚礼和丧事等的开销,朝廷也给包了。可以说宗室成员的生老病死,朝廷都给一条龙包了。

宗室成员可以说是当时特权阶级,不得从事四民之业,毕竟待遇那么好。而且不用参与科举考试,每个王府都设有教授教导诸王及其子弟。到了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各王府更是建立了宗学,来教导未成年的宗室成员,主要学习四书五经还有《皇明祖训》等等,只要经过考核,就可以取得爵位。

所以说明朝的宗室成员,可以说是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也难怪明史评价明太祖朱元璋是“亲亲之谊笃矣”。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宗室成员的暴涨,朝廷当时处于尴尬的地位,因为供养不起了。诸如河南一地,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当地宗室禄米就需要一百九十二万。

供应不起怎么办呢,自然只能委屈这些宗室成员了,于是宗室成员们便遭殃了。

当时朝廷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减少禄米数额,允许部分宗室成员从事士农工商各业,当然效果是很不好。

既然改革不顺利,效果不好,那么明廷就开始耍无赖起来。开始经常性拖欠那些血缘疏远的宗室成员禄米,这些宗室成员又因为自身身份特殊,不能从事四民之业,也不能参加科举走上仕途,甚至有的落魄到要乞讨的地步。

连宗室成员的生活都保证不了,明廷自然不会再管这些宗室成员的婚礼和丧事,所以最后是诸如“年逾三十者不婚,暴露十年不葬”者比比皆是。

当然那些近支的藩王及其子弟,还是可以保证按时供应的,但更多宗室成员则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宗室的贫富分化已经很严重。

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明廷面对宗室这种情况,觉得总是拖欠禄米也不是个事。于是开始再度改革起来,开始允许宗室成员参加科举,可以走上仕途,以此来自己解决生计问题。

从此以后宗室成员就有两个选择了,一是宗学毕业以后,通过考核,请求朝廷给予爵位,等着朝廷来养。二是由科举步入仕途,考中以后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

同时宗室成员无爵者,可以从事四民之业,不用再受到这个限制,等于允许这些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偏远宗室去通过从事四民之业来自谋生路。

但明廷的这些改革很明显是姗姗来迟了,明朝的宗室成员历经二百多年的娇生惯养,大多早已在骨子里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可以说是时代的弃儿。自明廷允许宗室成员参加科举以后,至明朝灭亡,宗室成员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者可谓是寥寥无几,而这也意味着明朝藩王制度的彻底失败。

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明朝藩王制度的失败,可以看出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有心为子孙后代谋取衣食无忧的福利,但不长远不切合实际。

最终换来的先是明廷的耍无赖拖欠禄米,后是姗姗来迟的允许科举走上仕途,允许宗室成员自谋生路,但为时已晚,宗室成员早已成为扶不起的阿斗,根本做不到自给自足。而且明朝灭亡以后,也没有宗室成员出来力挽狂澜,没有像汉之光武帝刘秀那般的人物出现。

说明朱元璋最开始的好,最后毁了这个群体,使其成为时代的弃儿,简直是得不偿失。所以有时候很多东西需要适可而止,一旦过度,那么就走向了负的一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