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产业的思维“走出去、请进来” ——国内外目的地投融资的新关注与新战略

 旅游地产观察 2020-09-28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引得世界瞩目,同时“一带一路”政策战略优势持续显现,国际政治与经济发展充满戏剧性变化,各种因素交织发酵,将给中国资本带来诸多基于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企业走出去联盟主办,中国国际商会协办,国内首本休闲旅游地产先锋读物《境鉴》承办的2016全球目的地投融资大会,于11月23、24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大会着眼于国内文旅地产突破升级的现状,服务于国内企业、全球机构的需求,通过打造海外优质资源平台,助力中资跨境外投,来自海外多个热门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官方机构和法律咨询机构及国内陆产、旅游、金融等精英人士在此展开高峰对话,共同探讨新契机新思路新文旅。

大众旅游到来,消费不断升级,放眼旅游全产业链,中国资本进行海内外文旅投资的角度和广度已经越来越多元化。会上,克而瑞乐苇创始人胡晓莺女士和四位重量级嘉宾,共同就未来资本企业对境内外文旅投资的新领域新思路展开了圆桌对话,分享新鲜的实战经验。


主持人:

胡晓莺 - 克而瑞·乐苇(原克而瑞旅游地产)创始人

嘉宾:

卢丹 - 中青旅置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青旅国际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康红恩 - 融侨集团副总裁、首席投资官

晓阳 - 投中资本副总裁

黄涛 - 九鼎投资旅游生活投资部执行总经理

以下内容根据圆桌对话内容整理:

中国旅游产业走到今天呈现出集中爆发的市场态势,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过去对重资产(酒店、宾馆、餐厅等)、旅游设施、景区开发建设及线上旅游平台的投资,关注全旅游产业交易链,细分到目的地资源端、渠道商及对整体品牌、资产的投资等都逐渐成为投资方关注的重点。

对于整个旅游地产行业来说,以前大量的旅游地产资源在开发商手里,旅游景区资源在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手上,各资源端无法互相打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因此投资方和运营方大多停留在单点合作的层面上,无法形成清晰的、体系的盈利模式。这两年,大资本开始进入到旅游行业进行投资,以产业的思维去打通各个关节,对全球目的地的投融资环节,开始掌握一定的策略,并以多样化的投资方向及战略,对各强势资源进行整合巩固

总结当前国内企业在境内外的主要投资方向、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导向引领产业链整合,目的地资源吸引大资本进入

政策导向的产业发展战略,是立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全行业发展方向的引领,是综合政策的规范化、集中化体现,是投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特色小镇”为例,今年来由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等各级政府提出的各项特色小镇建设的推动机制,将“小镇模式”的建设,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休闲娱乐产业列入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中,大大推动了“特色小镇”在旅游投资领域受到空前关注。类似这样的经济工作、政治任务,吸引了大量的旅游企业和资本的进入。以卢丹先生所在的中青旅为例,去年下半年开始收到中国中铁、中国化建等施工企业共同建设特色小镇的合作邀请,形成战略合作联盟,以PPP模式形成资金杠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在此过程中,央企施工类企业承担一级开发的工作,中青旅承担二级旅游产业导入的工作。以这种模式实现开发端与运营端的资源整合,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开发管理工作达成全产业链的把控。

全域旅游”等概念的提出和倡导,也吸引了诸多投资方与政府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大的旅游生态圈。黄涛先生所在的九鼎投资最近比较关注的投资方向之一,就是和政府合作打造目的地资源。近年来,他们分别在四川、云南等地设立了和政府合作的旅游产业基金,为了帮助政府在原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产业的升级改造,通过基金提升目的地的旅游收入结构及游客逗留时间,从而整合区域内的多重旅游资源,将其塑造成特殊资源的旅游目的地。

除了对内政策,“一带一路”则是中国的综合政策在海外投资的综合政策体现。在国际市场的投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一带一路”对海外目的地文旅投资的影响,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估。

二、跨界细分领域成为投资新热点

从近两年旅游地产行业的资金走向来看,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景区、酒店仍然是主要的投资主体,但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下,旅游大行业跨界整合逐渐成为新兴的发展动力。文化、体育、冰雪等与旅游的跨界融合,这些复合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也吸引了更为多样化的资本进驻。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从每个细分领域挖掘契合旅游市场的关键要素,成为重要的功课之一。作为近年来关于“体育+旅游”最成功的投资案例之一,卢丹先生在会上分享了关于中青旅投资法国勒芒的故事。

勒芒是世界顶级场地耐力赛的代表,作为世界三大汽车顶级运动赛事之一,在2012年宣布进军亚洲时,就得到了中青旅的高度关注。在项目考察过程中,中青旅充分认识到勒芒赛事“旅游+文化+体育”的本质属性。


“3天勒芒老爷车巡游+老太太开哈雷摩托+奥迪巡游+保时捷巡游+一天赛车正赛”,正赛之前三四天和赛后两三天都有持续不断和汽车产业相关,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说是多元跨行业的综合产业。中青旅看中勒芒的旅游本质属性,经过艰苦谈判于2013年签约勒芒,采用股份合作制,同时引进民营资本,以灵活的方式取得了“勒芒”品牌的持有权,目标将于2-3年内帮助勒芒进入亚洲市场。在这个以内容为王的时代,通过对优质品牌的投资,完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实施。

除了对细分领域优质品牌的投资,对相关领域渠道商、供应商的投资,特别是垄断领域的渠道商,也成为投资者切入的另一种方式。

比如在冰雪旅游日渐受到关注的当下,滑雪场、滑雪度假村等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滑雪索道供应商也因此进入寡头竞争。九鼎投资在1年多前控股收购国内目前仅有的2家索道产业供应商,无疑是一门利好的投资。

三、线上线下集中进行资源端整合,轻资源端引关注

从2006年去哪儿开始兴起到2015年携程完成去哪儿和艺龙整体整合,从产业最上游景区、航空、酒店、目的地到中游的渠道包括线上OTA、B2B,线下的旅行社、UGC的内容端到下游的分销,线上线下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中投资本晓阳提到,通过整合目的地资源,迎合未来消费趋势,线上旅游产品组合的售卖越来越多和线下的旅游目的地结合,进行旅游内容的深耕,同时在全球寻找落地服务的供应商与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手握大量的酒店和景区资源,为了能给国内游客寻求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实现旅游产品在全球更好地落地,这些轻资产端的公司往往成为了投资的热门选择

如阿里旅行转型“飞猪”,与芬兰圣诞老人村合作打造北欧度假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大力布局海外的复星集团在日本、印度积极收购当地的资产管理公司等,都是在海外进行文旅产业投资的有效资源整合与途径选择。

四、投资优质品牌资产,实现全方位战略布局

前面说到勒芒是“以小钱请大品牌进来”的成功案例,放眼现今的旅游行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布局时,都倾向于选择优质的、成熟的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品牌进行投资。如融侨集团首席投资官康红恩先生说道,作为投资者,在投资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该项投资是着重机会型还是战略型。机会型投资需要从融投管退的角度去思考,但如果是战略型投资,则需要以产业的思维,考虑开发、投资、运营的全产业体系的操作逻辑。这种情况下,投资收购成熟的品牌,借助原有资产的内容和产业经营模式,融入中国市场的特色化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在符合自身企业战略定位的前提下,有利于更好地设计复合商业模式。

由复星主导、九鼎参与的Club Med买方团,对Club Med品牌的收购,无疑是近几年来国内对文旅品牌最成功的投资。Club Med作为全球旅游业最著名的品牌之一,首创轰动一时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它旗下的度假饭店分布在全球30多个国家的81个度假村,其主要产品包括度假村、城市俱乐部、俱乐部旅馆和别墅等。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度假村公司,Club Med对旅游者特别是中产阶级拥有极大的市场吸引力。复星收购Club Med,是希望借助其纯正的法国血统,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最佳精致一价全包式旅游度假品牌。另外,Club Med也将成为复星一个重要的国际化业务扩张平台,通过与旗下旅游度假、生活方式、休闲娱乐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整合,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

资本关注旅游大行业,不同于原有的地产商从地产思维思考文旅地产投资、运营机构从产业运营维度思考项目的发展,如今开发商、投资方和运营机构逐渐进入统一体系,共同打通旅游产业的全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交易链。在产业链中的不同玩家,共同发力,从各个环节选择丰富多样的投资方式,共同完善大旅游行业的投资细则:

1)如国旅和港中旅合并,是具有要素资源优势的国企大多强强联手,意图再建产业壁垒,以确保其主导地位。

2)如复星、万达等拥有产业资源优势的大型民企擅引外援,通过对海外知名旅游品牌的收购来强化市场优势。

3)像携程积极布局北美,这样的享有流量优势的OTA企业着重于线上线下整合,通过强化客户体验来巩固渠道优势。

4)具有资本优势的投资企业正聚焦资源端掌握,通过基金、IPO等现代金融工具快速切入旅游地产市场。

总的来说,无论海外收购资源、资产还是服务采购,都是为了给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人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文旅产业的海内外投资,突破了单点合作的模式,逐渐渗入资源融入、资产整合、产业引进的层面,开始逐步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为项目及企业的后续发力奠定了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