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996”到“007”,冰雪产业如何跑赢时间?

 旅游地产观察 2020-09-28

回复「文旅学院」

突如其来的疫情,教练失业、雪场关停、现金流吃紧,冰雪产业未来何去何从?

本文作者:I先生

全文共 2780 字 ,阅读需要 4 分钟

微热的冰雪产业

突遇被叫关停

 

受2022年冬奥会影响、国家政策红利支持,2019年的冰雪产业驶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产业发展“快车道”,行业内外的专家也纷纷预测:“2022年,冰雪产业即将突破8000亿营收大关”。由于2019年国人高涨的“爱消费、敢消费”的情绪驱使,让大批滑雪场经营者,在2019年底之际,新增人手、改良设备,企图在2020年的第一场雪中,大赚一笔。

然而,一场倏忽而至的疫情,让全国各地的雪场走上“春节黄金期”被迫关停的命运。也让多数滑雪教练,迎来了“失业”的困境。就如崇礼万龙滑雪场董事长罗力说的那样:“环视雪场美景,我都想滑,我又怎么舍得不让大家滑呢?”

无论此刻,罗董事长的心情如何复杂,在疫情这个“不可抗力”面前,每一个雪场经营者都在进行着一场“现金流”与“时间”的竞赛。

回顾2019年春节假期,张家口市崇礼的游客接待人数近17万人次,同比2018年增长9%,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万龙、太舞等滑雪场的酒店基本是客满,崇礼区多个雪场日均接待游客量超0.8万人次,相比2018年春节增幅达到50%以上。

2019年10月,冬博会冰雪文化论坛上,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介绍,从2013年开始到2017年底,我国冰雪产业仅用4年的时间,就实现产业产值200%的增长,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

此后,12月30日,京张铁路的开通,让北京到张家口的抵达时间进一步缩短到了56分钟,最大化加速了崇礼区滑雪胜地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冰雪产业的有序建设。

占尽地利、人和的我国冰雪产业,受新型冠状肺炎的影响,一场从个人到企业,都毫无防备的“战争”开始了,客流巨减、现金流吃紧、基础成本猛增、政府暂无太多对策等一系列问题蜂拥而至,疫情下的冰雪产业该何去何从?

用高冷的身姿

活出“新热度”

疫情的突发,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户外赏雪、滑雪体验,短期内变成了VR眼镜里的虚拟场景,但是由于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我国冰雪产业已经开启了“冰雪换真金白银”的产业发展黄金时代。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2019年雪季,作为我国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的河北张家口崇礼区接待滑雪游客数已破百万,同比增长近30%,实现接待游客数近300万人次。

崇礼的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激活了全国各地对于冰雪产业发展的热情。不久前,“冰火铸梦——首钢高塔光影秀”在京西首钢园区上演,在“光”与“影”的展示中,北京首钢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的承建者,不仅与冬奥会结缘,也拉开了冰雪产业竞速发展的序幕。

据WSTOPS冰雪智库发布的数据,2018-2019年度国内滑雪人次已有2345万人次,同期增幅达21.5%。随着2022年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展开,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冰雪运动热潮的巨大消费潜力,已经初现。

同时,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实现冰雪产业总规模8000亿元,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如果“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给中国冰雪产业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

就像业内某知名大咖说的那样:“不管是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规划的产业总值6000亿,还是未来可能实现的8000亿,因3亿人参与,而引发的冰雪运动二次消费需求,必定会让产业活出新高度、新热度”。

改变固有观念

重塑产业活力

这场突发的疫情不仅给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致命冲击,也暴露了冰雪产业的诸多痛点,比如:“一季养三季”、“高投入、慢产出”、“冰雪运动普及率低”等。

与北美、东欧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冰雪产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冰雪产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冰雪场地设施不完善、场地规模较小、运动场地数量少、自主品牌不足等问题,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冰雪产业的未来发展。面对冰雪产业的单调“经营模式”,以及“产业人才”的匮乏,该如何改变?

强化冰雪产业市场开发、挖掘产品新内涵

目前,我国的冰雪场馆设施的数量在持续增加,冰雪产品的消费总额也在持续增加。然而,冰雪产业市场开发依旧落后,大量可供消费的冰雪产品,并不能满足持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何在国家政策红利的引导下,利用“冰雪+”的概念,开发更多的冰雪主题产品,是冰雪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

以网络大红的“旅拍”模式为例,如果冰雪旅游依托气候和自然资源,引入“网红经济”,以拓展冰雪文化新内涵,必定会形成以冰雪观光为主题,冰雪休闲娱乐、滑雪度假为特色的新模式,比如:青海推出的自驾冰雪全域旅游、新疆“冰雪圣城阿勒泰”,以及贵州六盘水玉舍滑雪场等,都是利用“冰雪+”概念,深挖拓展之后,自成一派的冰雪典范。

储备人才培育冰雪消费新增长点

近4年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期,行业即将迎来经济转型升级点。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的分析,我国在冰雪产业衍生内容的价值创造能力较低,比如:竞赛表演、运动培训、冰雪赛事组织、装备制造等,未能形成吸引消费者二次消费的良性闭环。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冰雪产业不仅是产业规模体量的提升,还应该在人才培养、用户体验等方面下功夫,以此培育冰雪消费的新一轮增长点。目前,我国滑雪场专业型管理人才不足千人,多数管理者来自滑雪爱好者、退役的滑雪运动员等,经验老道的场地管理人才少之又少。

面对未来与国际化接轨的冰雪产业,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储备人才,是促进冰雪产业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展开多元化发展的基础。毕竟, 冰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

抛开此次突发疫情冲击的影响,当前中国冰雪产业虽然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依旧差很多,产业基础普及率不高、产业运营模式的固态化,以及产业内外核心内容打造的参差不齐,这些都是亟待改变的问题。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冰雪产业的自主品牌依旧较少,各企业应该抛弃“单打独斗”的模式,形成联盟,从而培养一批具有知名度、又有品牌号召力、领先技术的头部冰雪企业,从产业源头树立标杆,这或许才是我国冰雪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