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爆发前,日军苦练刺刀格斗战术,却为何不敢和美、苏拼刺刀?

 剧透历史 2020-09-28

刺刀,白刃,一直都被日本奉为武士的精神至宝,乔安娜·伯克更是说过;“白刃战更可以代表武士文化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战直到二战的时间。”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中,侵华的日军士兵们,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把长达半米的刺刀安装在枪上,指挥官们也腰间别着一把长刀,充满了冷兵器时代的画风。

这样不单单看上去十分的古怪,并且安装刺刀也会大大的影响射击的稳定性,甚至是很容易误伤战友。尽管如此,战争时期的日本士兵还仍然是像中世纪的武士一样,携带着一把非常碍事的刺刀。

然而,为什么让日军如此狂热的白刃战,只是在中国的战场上频繁使用,在面对苏军与美军时,却很少使用呢?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由于近代长久以来的积贫积弱,很多人就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提基本的营养保障了,因而大部分人的身体都十分瘦弱。即便是参军的壮丁,也未必能够填得饱肚子,这导致在兵员身体素质上,我们就已经矮了一大截。

反观当时的日本人,虽然当时的日军身材都比较矮小,但是从小的生活条件,以及生活质量普遍都比较不错,所以当时的日军身体素质看起来较为强壮。

抗日战争前期的日本老兵,几乎长得都很粗壮敦实,并且肌肉发达,尤其是手臂相当粗壮。曾有抗日老兵回忆,跟日军拼刺刀,往往能感受到敌人惊人的爆发力,握枪的虎口能被震得生疼。

加之日本一直都是一个十分尚武的民族,所以日军在对近身格斗,以及日常的训练都是非常重视的,并且当时日本士兵配置的“三八大盖+刺刀”组合,比起中国军队使用的“汉阳造+刺刀”要长上一段,拼刺起来优势明显。

身体素质加上训练优势,使得抗战前期的战斗,我方往往要牺牲五位士兵,才能换取一个日军的性命,战损比例十分惊人。

其实,凭着开战前日军长年累月的苦练,美军和苏军如果跟日军一样比拼刺刀的话,也不一定能占到什么便宜。

不过从生活质量方面来看,显然美国的士兵的生长环境,以及营养条件要比日军的更为出色,所以美国的士兵一个个更是人高马大,身强体壮。

即使是身体素质强硬的日军,跟人高马大的美军比起来,仍然是没办法相比的。而苏军士兵的身体素质情况跟美军士兵的身体素质情况,是差不多的。

对于抗日的中国军队来说,与日本人展开拼刺刀战术,是我军求之不得的事情。

因为当时我国武器装备方面比较落后,拼刺刀的战法,可以尽可能地缩短武器差距,用大刀对战日军的刺刀,总比拿大刀去冲击三八大盖、掷弹筒、步兵炮和坦克组成的火力网,更来得有把握吧。

当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单单只体现在士兵的身体素质上,强劲的军工生产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威力强大的武器上。

相比于日本,美国和苏联的资源要强上很多,并且十分注重军工产业的发展,所以二战爆发初期,不仅财大气粗的美国,就连建国还不到20年的苏联,作战观念上也已经向机械化靠拢,不再比拼白刃战了。

但是日本方面却恰恰相反,日本资源比较匮乏,根本没法跟美军和苏军一样放开手脚地玩炮火洗地、坦克推进的战术。为了节约弹药,日军转而在精准射击和白刃格斗上下功夫,将其与狂热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不断给士兵洗脑。

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日军对付苏军用的还是近距离白刃战的作战方式,但是苏军此时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手法,可以说已经是十分简单粗暴了,并没有给日本人表演花式耍白刃的机会。

当时苏军的武器装备,明显比日军高的是不一星半点。步坦协同作战,再加上苏军普遍配备的冲锋枪,直接就将日军打出了心理阴影。这也是1945年苏联进攻伪满洲国,日军不再敢与苏联拼刺刀的原因。

至于太平洋战场,自中途岛战役日本联合舰队被打得血亏之后,美军便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制海权、制空权都在对方手里,日军往往面临困守孤岛的绝境。

在武器装备上,美军除数量庞大的航母和飞机外,近距离作战用的坦克、机枪也是供应充足,就连半自动的加兰德步枪,也比打一发就得掰一下退弹壳的三八大盖射速快上几倍。

能用子弹解决的战斗,美军凭什么跟日本人拼刺刀?偏偏日军还老守着自杀冲锋的战术,成群结队大喊大叫地往美军枪口上撞,成建制地倒在了速射武器的跟前。

直到硫磺岛战役,在美国通栗林忠道的指挥下,日军才找到了正确的坑道战法,但也只是起到了拖延的作用。道理很简单,整个岛屿都被围住了,粮食、药品和武器等后勤供应跟不上,就算不被美军打死,迟早也会是一个饿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