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历史子衿 2020-09-29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时期的名臣,也可以说是挽大厦将倾之际的能臣,虽然最后不久的清朝依然灭亡了,但这并非曾国藩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曾国藩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资质平平之人,他一生最重视的便是“勤”字。他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哪个年轻人不气盛啊?但是心高气盛却屡受打击,曾国藩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遭到挫折、不被重用之时,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

他终于明白了谦逊的重要性,曾国藩曾言,成大器者,必须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明白这4个字的人不该平凡。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第一,“守拙”并非笨拙

曾国藩对《道德经》十分青睐,并深谙“大巧不工,大巧若拙”的道理,他不仅弄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的,而且还将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天下之至拙,能破天下之至巧”,便是他的深刻体悟。

曾国藩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臣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他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从来都不以奇兵取胜,他研究出一套“扎硬寨,打呆仗”的笨方法,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屡战屡胜。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他的基本策略,虽然这种策略看起来比较笨拙,但是他却依靠这种战略打了很多胜仗。

正所谓只有“埋头苦干,少说多做”,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他大巧若拙的关键所在。

第二,“守愚”并非愚昧

守愚:“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看起来愚笨,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做起事来扎扎实实。”。

曾国藩一生可以说得益于“愚,他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也是那股“愚劲”,用“愚公移山”来评价他,也一点不为过。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他一生考科举考了七次,道光十三年他终于中了秀才,那时他已经23岁,若换作他人,早就放弃了。

反观一些有小聪明、小智慧的人,他们不愿下笨功夫总喜欢投机取巧。碰着难题绕着走、寻找捷径最后自食恶果。

曾国藩发现,愚笨有愚笨的长处,愚笨的人智力不具优势,所以比别人更虚心。

第三,“守忍”乃是暗中蓄力

守忍: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此为大智也。

“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曾国藩一生都能安然度过厚积薄发,这都得益于他能忍会忍。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1857年,曾国藩父亲去世,他上书请求为父守制,咸丰皇帝表示准许,并收回了他的兵权,而他却从与太平军的作战中逃过一劫。

兵权被收后,曾国藩并未意志消沉,而是趁此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他对"忍"字琢磨得更多了,这一时期的思想,为他再次复出,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在官场中,他也表现出了“忍常人之不能忍”。曾国藩可以说是左宗棠的恩人,有一次左宗棠要被皇帝斩首,但曾国藩非常看重左宗棠的才华。

因此曾国藩就联合幕僚一起死保,左宗棠才免于大难。但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左宗棠一直与曾国藩作对,曾国藩为了大局着想,一直是能忍则忍。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第四,“守诚”能无欲则刚

守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诚信,不可立于世。”。

话说曾国藩的好友窦兰泉来家中拜访,窦兰泉说出一理请教曾国藩的看法,曾国藩稍作思考就开始侃侃而谈,窦兰泉听后并不认同。

因为曾国藩没有真正理解意思,便开始妄自发表见解。事后曾国藩就指责自己,这就是心有不诚。

事后曾国藩告诫自己:“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不能很快变得聋哑,只能逐渐低卑,开口必诚,才能力除狂妄的恶习。”。

他还多次告诫他的弟弟曾国荃:“不要使心眼玩阴谋,耍诡计,要以诚相待。”。

曾国藩:成大器者,需要做到“四守”,即守拙、守愚、守忍、守诚

结 语

生活就是一步步向前的过程,每个人都曾苦苦期盼幸运降临,殊不知“愚、拙、忍、诚”才是幸运之母。

幸运通常降临在有决心、有行动的人身上,若你空怀才能,而思想身体被懒惰掌握,将一无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