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若英《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找寻亲密和孤独之间的合适距离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婚恋两性专刊

一杯咖啡读书组 精选刊登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作者&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最近各地离婚率上升,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原因,让彼此经历一段长期相处之后,最终选择分开?

不得不说,长期宅在家,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体验。过去,我们虽然也一直在家居住,但是每天起来吃完早饭就各奔东西,各忙各的,晚上回到家后,吃完晚饭,又开始自己的生活。像现在这种几个月以来,彼此长期相处的经历,可以说前所未有。

当彼此之间的距离太接近,比较容易起冲突。周国平接受媒体采访就直言:任何亲密关系,都要以亲密有间为准则。

什么叫“亲密有间”?

或者说,到底该如何把握亲密和孤独之间的适度距离?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刚刚开了线上演唱会的刘若英。

她旨在为大家打气的线上演唱会,吸引了1.5亿的观众,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我心中,刘若英除了是好演员、好歌手,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写的这本《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也诠释了什么叫“亲密有间”。

1

刘若英或许是最能诠释“孤独”和“亲密”的名人之一。

那个曾经的“结婚狂”给人的印象一贯是“鹤立鸡群”、“孤芳自赏”甚至有点“桀骜不驯”——请注意,这些词都是“贬义词”,实在是因为跟“孤独”有关的成语,大多是包含贬义,这或许也是为何这么多人宣扬“孤独是可耻的”原因。

刘若英是孤独的很,不仅戏里孤独,戏外给人也是孤独的样子。

连她唱的歌曲也是这种调调,比如“一辈子的孤单”,歌名里就透着孤寂。难怪她自己也在书中自嘲,自己在许多人的心中,就是:那种不管几岁都会维持单身,继续谈着被猜测的恋爱,偶尔跟大家分享失恋的心情,告诉大家“失恋不可怕,孤单不可怕,至少你还有我”之类的话,在经历轰轰烈烈的人生旅程后,然后以自杀结束人生。

可是,就是这个“孤独教”教主竟然在前几年摆脱了“孤独”,结了婚,现在还有了孩子!!!

刘若英“孤独”过,又不再“世俗”的“孤独”了,她终究有了“亲密”。

于是,她写了这本关于“亲密和孤独”的书,是和她的一群文艺圈的好朋友和一个心理咨询师(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心理治疗师王浩威)的对话合集。

书刚刚出版的时候,我就读过此书,彼时还和一群小伙伴共同探讨过此书。过了5年之后,特别是在这段特殊的时期,我边听刘若英的老歌,边又从书架上找出了这本书细读开来,才发现这本书说透了“亲密和孤独”该保持的距离。

2

很多人对“孤独”这个词异常敏感,很难做到亲密有间,无外乎是对孤独这个词有着深深的误解。

谈到“孤独”,很多人就皱起眉头。“孤独”很容易被人打入另册。但是“alone”和“lonely”是不同的。我们害怕“孤独”,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害怕“寂寞”而已。

其实,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负面情绪。

“任何人都试过为了摆脱寂寞,刻意置身于某个团体或人群中。但那毕竟不是解决之道,因为你心里也明白,在人群中所感到的孤寂,要比一个人独处的状态,要难过上数千数万倍。”

因为害怕“寂寞”,所以我们习惯往人群中钻。

坐地铁时,常常见到年轻人戴着耳机,一副与世隔绝的样子,好像很“孤独”。其实,戴着耳机未必就是“孤独”的,因为耳机那头,也是另一个人在说话。

美妙动人的歌曲也好,戏谑的综艺节目也罢,都是一个人在向另一个人的表达,戴着耳机进入的世界也许未必是美好的,但是肯定不是“孤独”的,或者本人并不希望是“孤独”的,

所以在这个现实世界听不到自己要的声音的时候,选择找一些其他的声音来听,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交流”。

所以,不管是刻意置身某处,还是看似孤单地听歌、刷剧,我们都在试图摆脱寂寞。

一个“摆脱”,道尽酸楚。

而孤独则不同。

孤独,恰恰不需要与外界交换信息,是真正“只有我们一个人”的状态。

“有如交代义务般的交谈,要表现出什么呢?是彼此的感情不错吗?忽然间,我对那样的相处模式感到可悲。”

刘若英书里提到过在咖啡馆遇到的一对老夫妻。

他们点完咖啡后,就坐下来。沉默了一阵,大概感到沉默的压力,亦或者身边的人都在那热络的聊天,于是他们也不得不打开话匣子:

老婆开口问“家里的装修多少钱?”

丈夫回答“那不是装修,只是修漏水。”

老婆说:“有什么差别,要多少钱?”

两个人就顺着这个话题,有一句没一句的维持着对话,仿佛总要挤出几句话才行。

为此,她发出了上面的感慨。

细想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这种“没话找话”的情形。

我们钻到人群,亦或一首歌一部片子接连地看,似乎都是为了让这种“对谈”延续下去。

不说初识的红男绿女,哪怕是很多相识很多年的恋人好友,也总会试图不让场上气氛“冷下来”。我们习惯了热络,害怕“冷”,以为“冷”就是我们的关系还不够好,所以拼命地在杯盏之间拼亲疏远近。

而“拉近关系”的举动或许正道破了我们本来就没有那么亲近的事实。而这种自欺欺人的表演,却又不断的重复又重复。

话说回来。在那间咖啡馆里,刘若英和先生,也没有彼此搭话,彼此各忙各的,刷着手机,就在那安静的坐着,一起喝着咖啡。但是她没有感到这样的沉默有什么不舒服,他们当然是孤独着的,但是却又并不寂寞。

3

刘若英和陈绮贞的对谈中,陈发出这样的慨叹:

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

而我们常常选择了后者。

很早以前,达尔文就发现,越是个体柔弱的动物,越是选择群居生活。毫无疑问,人类也是这样柔弱的物种,因我们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生活的身体。

在人类文明史上,社会社会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因此,人类先天就具有一种社会感,通过各种社会合作去抵御外部环境,这也是群居动物的本能。可以说,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便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除了一部分“被宠坏”的孩子,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存在需要对他人有意义才好。

举个例子,不管在恋爱还是婚姻中,只要深爱对方,总想着我们要努力让对方的生活更好一些。

为此,我们总是在努力牺牲自己,尽量迁就对方,总是希望能够给对方什么,以保持这种社会联结。当然,更多时候,是一直自以为是的自我牺牲、自我感动。

有人会说,无条件的爱最伟大,但不管为什么原因,那种必须牺牲自己才能展现的爱,绝大部分是有附带条件的。人跟人的关系,只要附加了条件,就必然会产生压力。

人与人的界限不清,往往是一切人际关系问题的本质。

阿德勒说过,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人际关系。只是我们究竟该如何掌握人与人间相处的界限?又如何为自己划下界限,保留些许专属于自己身心的独立空间呢?

两个人比较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不太涉入别人的课题,尊重他人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

刘若英和五月天的玛莎对谈时,玛莎表示,他们五月天经常到外地演出,那个时候经费不充裕,常常是两人共住一间房。他就常常和冠佑同住一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洗澡,他们几乎是二十四小时相处,知道对方的一言一行,就这样相处了二十多年。

可以说,和许多这段时间长相厮守的许多伴侣和家人相比,他们的这种相处毫不逊色。

很多人觉得“好朋友”,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毫无隐瞒彼此生活中的大小事,并且能够给对方提供意见。然而,这种方式,可能是过度的涉入他人的生活中,不但干预了他人的自由,也会让自己担负过多的压力。玛莎就表示,他们五月天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其他时间几乎是不怎么联络的。玛莎还说,他自己看过另一个音乐组合Mr.Children 的访问,他们也相处超过20年,他们的相处之道也是非工作时间不联络。

因此,玛莎得出了自己的经验:保持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良好关系的不二法门。

这次,有许多人正如玛莎一般,有了和一个人、一群人朝夕相处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许多人正是出于好心地过度涉入到他人的生活之中,不是对他人的喜好品头论足,就是一定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亦或者强力地干涉对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正因此,各种矛盾丛生,不少人被压迫得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空间,从而通过离开对方来争取自己的空间。

那么刘若英是怎么做的呢?

刘若英和丈夫回家后,往往是先生往右走,她自己往左,他们共同的空间是中间交会的厨房与餐厅,他在他的空间做事、说话,刘若英是完全听不到的,反之亦然。

然而,知道丈夫在同一个家的另一个角落,其实对刘若英来说,比只有一个人在家,心理上的感受还是不太一样。

人的一生,除了争取自己的空间,适应别人的空间,还可以尊重别人的空间。

然而,我们往往更多是走进了不该走进的地方,又在别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没有及时到场。而这种关系的拿捏,需要学习,需要实践,需要时间。

当然,保持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并非漠不关心。

只要彼此知道,如果真有需要,会随时义无反顾地支持彼此,站在对方那边,这样的关系就够了。

4

世间大部分的问题与“人际关系”有关,而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相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连跟自己好好相处都没有办法。

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可以“孤独”的权力,但也让人很多人为“孤独”所扰。

比如,很多到了所谓的结婚年龄依然没法走进婚姻的男男女女。他们因为害怕自己习惯独处后更不容易有伴,所以拒绝学习独处,把所有的力量都花在找伴上。

也许是因为企图心太强,所以在处理相处关系上太用力、太在乎,反而把对方吓走。相处上越不顺利,就越郁闷,越拒绝学习独处,打从心底否定自己可能会孤独的事实。

其实,人过了一个年纪之后,追求的是生活,想要找的伴是一个可以轻松一起生活的人,没有人想跟不快乐的人在一起。于是乎,无法享受独处的人就越来越不容易找到伴,找不到伴又不愿意学习独处,试着让自己开心一点,就会一步一步把自己走向永无止境的孤独中。其实学习独处是建立良好相处关系的基础,能好好享受孤独的人, 才能够跟人发展出美好的相处关系。

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这话听起来很吊诡,其实不然。

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只有那些有能力独处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去分享、去走入另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而不会出现急着占有对方、不会变成依赖对方、不会将对方限制成一个静物,也不会像着魔般地需要对方。两个人于是允许彼此绝对的自由,因为知道即使对方离开了,自己还是可以一样快乐。自己的快乐是不会被对方剥夺,因为快乐不是对方给了才有的。

人与人之间有绝对的自由吗?物质上或许不存在,但精神是存在的。如果你对这一点有犹疑,或许恰恰是你还不太能够在“自处”与“他处”间找到你的坐标。

刘若英为人妻后,也曾碰到这样的事情:

以前单身的时候说“秋天好萧瑟”,大家会觉得这句话很浪漫、很文艺,但若是现在,记者就会问“你是不是婚姻不幸福?”

为什么人妻不能觉得秋天萧瑟?不能伤感?不能低落?难倒结了婚之后,所有的情绪不再是我自己的?还是在找到幸福以后,整个世界都该是暖色系的?

人最大的悲哀,其实并不是悲哀的本身,而在于不能悲哀。

不管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要明白,“我”就是代表自己,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也只能为自己负责任。

“自由”就是建立在我们责任自负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搞错了“责任”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本应该我们负责的事情置之不理,对不需要我们负责的事情揽在怀中。

当别人劝诫我们的时候,还会大声说,这难倒不是我的责任吗?这难倒不是你的责任吗?其实都没有真正的为自己负责任。

之所以有些关系最后“不堪入目”,恰恰是两方都不能各负其责,或者至少有一方不能责任自负。

不仅是两性关系,在亲子关系中这种现象也大量存在。父母在不该做的事情上做的太多了,在该做的事情的事情上做的太少了,而子女在自己不该放弃的事情上放弃了,在自己不该强求的事情上执着。而当我们找回自己,明白“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任,也只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时候,才知道在这样一段关系里,如何“亲密有间”。

刘若英自幼年父母变离异,因此她几乎从记事起,就开始了“独居”之旅。对于“独居”的好处,她自然从小就懂,但她也用了40多年的人生来解开“孤独”的曼妙,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她敢于躲在他的怀里孤独的男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从小到大真正能够“独居”的时候极其有限,“独处”更是难得。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能达到“亲密有间”的状态。

“独居”也好,“独处”也罢,并不是真的说我们需要与世隔绝,而是我们能够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至于被人群淹没了“我”的存在,是一个专属于我们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只要我们允许给我们自己,可以是在上班走路的时候,可以是在做家务的时候,可以是在躺在床上的片刻,可以是在书桌的静思,可以是任意时刻。

5

刘若英和心理医生王浩威的对话中,她得知王浩威的另一半也是一位心理专家之后,好奇地问他:

那你们两个面临感情中的问题,是相互根据专业训练进行讨论吗?

王回答:并不会,也是根据直觉,也会有冲突。

这个回答让刘若英笑了。原来爱情大师们也会有冲突,讲的道理也终究只是道理。

可是王浩威却表示,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日常生活是不能随便进行这种专业讨论的,否则生活太辛苦了,生活里也不要把专业带进去。

人跟人,在生活中,一定会有冲突。毕竟每个人每天都在进步和变化,就算是亲密关系中,朝夕不分的两个人,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也是不一样了。时间长了,就一定会有差异。

人只要活着,就会成长,只要成长就会产生差异,而只要有差异,就一定会有摩擦。

但并不是说,产生差异就一定不能继续两个人的关系,而是要试着在变化的过程中,欣赏对方,接受对方,让两个人的关系也可以跟着成长。

我们过去常常喜欢崇拜两性关系中的“山盟海誓”,总认为这种不可改变是应当追求的,殊不知,这恰恰是没有正视“人是会不断成长”这一点。

生活中的冲突,就是因为大家都太过执着不可改变,一旦有一方不遵守,就想着要改造对方,从而让自己伤心难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要为了不让对方伤心难过,硬是要遵守过去说过的话,其实也是不合适的。在有这样的压力之下,也不太可能营造美好的两性关系。

弗洛姆曾经说过,因为人类太过迷恋“山盟海誓”,所以才让许多爱情故事,最终必须以死亡告终。毕竟,只有死人才是不会改变的。

人在变,关系也是会变的。哪有一成不变的感情?从恋人到丈夫、妻子,再到爸爸妈妈,每一次角色的转换,必然伴随的是关系的变化。恰恰关系的变化才是不变,而幻想关系不变才是最令人悲哀的地方。每一次关系的变化,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也是重新认识彼此的机会,而这也是关系中最美妙的地方。在关系中最悲哀的是,看不到变化,特别是别人变了,自己还没变吧。

有人说,所有的爱情最后都会变成亲情,有人进一步说,到头来爱情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跟谁在一起都没有关系吧。

爱情和亲情是有相通的成分,但还不至于让我们分辨不清,最初的心动,和亲情有什么关系,最近的对望,和亲情有什么关系?

两个陌生人跨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比血缘关系都重要的彼此,这种感情如果用“亲情”与之相比有些不恰当的话,至少在情感的刻度尺上也不在“亲情”之下。

当然,爱情也是会因时而变的,从初相识到热恋,再到新婚,再到有孩子,再到彼此都渐渐年长,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营关系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把爱情经营成亲情不是爱情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经营爱情的人经营不善而已。

“可以给对方看手机吗?”

刘若英继续追问了这个问题。

王浩威回答:与其说,赞成或反对看对方的手机,信任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两个人相处过程中,如果你可以完全信任对方,对方也能信任你,两个人的关系才能自在,而关系自在后,看不看手机这件事就不会成为一个议题。

在相处上,两个人都应该让对方清楚知道自己的底线,并且针对彼此的底线进行讨论,努力达成共识。如果今后双方对事情的认知产生差异,也可以随时调整和讨论,毕竟人是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今天的共识,说不定过几天就不存在了。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告诉我们更多的真相,可是每个人都有秘密,有些秘密是不会告诉朋友,不会告诉家人,甚至不会告诉心理咨询师的,也不需要告诉。有秘密绝对不代表他不够爱你,恰恰不能容忍他有秘密才是你还不够信任他的表现。

当我们决定把要求对方“坦诚”作为经营一段关系的前提的时候,我们基本上也就在侵犯了一段关系的界限,更是在摧毁一段关系建立的基础:信任。

信任不是因为你告诉我所有我想知道的所以我相信你,而是哪怕我有很多事不知道我依然相信你。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说,他认为完美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这是说,刚开始恋爱的情人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时间长了之后,总会走到无话可说的片刻,有些人碰到这种状况就会感到紧张与不安全,生怕两个人的关系无法继续,但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而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体现,也是最高境界。

结语

有人说,没法忍受孤独,是因为自己太过依赖,还不够强大。这大概是本世纪最热的“鸡汤”,也是最令人感到悲伤的“鸡汤”。这到底是谁造的谣?

而在我看来,“孤独”只是一个中性词,只是一个状态,孤独也不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有谁会真的想孤独地过一辈子呢,无非是不想将就而已。甚至有时候觉得,那些颂扬孤独的人本质上都是害怕孤独的人,甚至是因为太过害怕,所以才宽慰自己孤独才是好的,孤独才是对的吧。

人们本来就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依恋,这是人与人需要大量存在的原因,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生活的目的是让我们不需要“变得”多么“强大”,也就能相互依存、相互依恋,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这种状态下依然能保有“自己”,所谓“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便是这层意思。绝非是让我们悬空于人世间,这种“强大”,这种“独立”,反倒是令人悲伤,也不觉得这种“独立”有多么值得称颂。

如果对孤独的害怕让我们不敢保有自己的空间,如果对孤独的颂扬让我们不再尝试去拥抱所爱的人,那都是一场悲剧。

孤独必然不是可耻的,但也不需要执着地享受。

当然“你的怀里”,不仅是情人的,也可以是父母的,可以是子女的,甚至可以是朋友的,同事的。

让我再次重复一下温尼科特的这段解释,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也作为对读完这篇文章的朋友的祝福,祝愿我们都能在某个人的怀中孤独:

真正成熟美好的关系是——即使两人暂时无话可说也无所谓,相对而言,就暂时沉默,可以静静地躺在对方的怀里孤独,这是两人相处互相信任的极致体现,也是最高境界。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关于“婚恋两性”、“自我成长”等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变态总裁性侵小女孩事件:躲在“画皮”后面的,还另有其人

好的心理治疗:应当聚焦于治疗“症状”还是传授技能?

《海蒂和爷爷》:拿到人生最差脚本,如何拥有拒绝被支配的勇气

治愈系《朋友请听好》:给为朋友提供情绪支持的易烊千玺们提个醒

当依恋发生“逆转”:不安全型依恋者如何改善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关于性自我意识的10个重要方面|伴侣间最不愿意面对的议题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首次!2020心理动力学系统学习网络课招募!公益平价!

首次!朋辈咨询线上学习小组招募啦!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0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