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市无事——常熟古镇——吴市(1)

 常熟记忆 2020-09-29

    最近的吴市老街比较热,因为被韩寒同学选中,成为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的外景地之一。

    常熟人习惯把吴市称为“洪市”或“洪家市”,我曾问过很多老人,都说不出究竟。我对吴市并不陌生,第一次去吴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记得先跟大人走到大东门外总官庙轮船码头,觉得好远;然后又坐了大半天拖船才到的吴市,觉得好远好远。那时候的轮船是绿色的、顶上有个大棚子,像电影《早春二月》开头场景那样,突突巨响、吐着黑烟,行进在河道里,两岸边激拍起很高的浪花。水栈上有个洗碗的大妈没来得及躲闪,被溅了一身水,她气急败坏地蹿上塘岸,跳着蹦着指着轮船破口大骂,追了很长一段路,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小轮船后面拖着一条木制的客船,舱内纵向固定设置四条坐凳,乘客实在太多,很多人只能坐在行李上打瞌睡,不怕冷的就干脆走到甲板上看风景。我印象最深的是,船尾有一小间异味刺鼻的厕所,里面有只很高的木质大马桶。

    下午船到吴市,停在一座很大的拱桥前,我被牵着小心翼翼地走上码头,看见河道很宽、石驳岸很高,吴市镇上很热闹,有几幢崭新的大楼,繁华程度好像不比城里差。

    到吴市是走亲戚。好像那是初冬,到亲戚家天色已昏暗,田野中一片寂静,远处隐隐约约的传来广播声。那时候的常熟农村,连大瓦房都还没开始翻建,三间破屋没法留宿。于是吃过晚饭,又摸黑走回吴市镇,在小街上找了家旅馆住下。我记得旅馆很破旧,走在木质的楼梯楼板上,脚下吱吱作响。客房很简陋,床上有蚊帐,还有一只木马桶、一只木脚桶。大人到楼下端了一桶热水,洗洗就睡了。

    第二天,在气派的供销社店堂里,刚懂事的我有了第一本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四十年前我对吴市的记忆,至此戛然而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再次来到吴市。那时候的常熟乡镇公路网还很简陋,到吴市要经梅李、问村,过白宕桥、碧溪,工程车晃晃悠悠要开一个小时。吴市镇西的新街已初具规模,镇旁肯定就是那条我曾经坐船而来的河,但那河道,还有那座水泥拱桥,看上去都太小了,根本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我沿塘岸向东走到老街,兜了一圈,竟然找不到一丝童年的印记,老供销社也不见了踪影。

    一年后在董浜做工程,有一天我把自行车带到了工地。收工后,我经徐市一路骑到了吴市。街梢头三湾村,只问了一次路就摸到了亲戚家,我天生的方位感很强。房前是大片棉花地,屋后有个小竹林,和我记忆中的地貌完全一样。在亲戚家刚刚新建的楼房里住了一晚,老土布、新棉絮被子盖着格外暖和,甚至还能闻到一丝清香。吴市地处高乡,历来盛产棉花,为生产土布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旧时吴市家家纺纱、户户织布,自清代同治初年至民国20年的近70年间,是吴市土布市场的最盛时期,产品远销苏北、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后来由于洋布冲击,土布生产逐渐萎缩。

    第二天早晨,我站在阳台上眺望,田野上轻浮着一层薄雾,棉花吐絮,星星点点一片雪白。我突然想起,第一次来还跟大人下田摘过棉花。亲戚给我把外套反穿,下摆在腰后打个结,胸前就有了一只不大的“捉苗花(摘棉花,常熟东乡口音)”袋袋。

    吴市位于常熟东北部,北濒长江,最早是个村落,旧称“双溪”。到了明代形成集镇,因吴氏大族世居此地故名“吴家市”,又称“老吴市”。据旧县志载:“老吴市跨金泾塘,为里人吴天宪所创,距城六十里。”到清代,吴市成为常熟东乡商业重镇之一,集市贸易发达,故《里睦志》称吴市与徐市、支塘、梅李为邑东四大镇。

    抗战爆发前,吴市集镇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有33个行业、146家商号;航运四通八达,除了常熟本县航线,还有开往太仓、昆山、苏州、上海、余杭的客货轮船和航船。我爷爷的“泳兴”轮营运吴市到昆山航班,载货为主。日军入侵时停航逃难,1939年重新营业,改开常熟班,吴市到常熟的航线就此恢复轮船通航。抗战胜利后又新购“泳兴”2号轮,营运从吴市经徐市、支塘到上海南翔航班,每天往返,直至1956年4月公私合营。

   2011年中,在徐市拍摄老街时遇到老陈,他家原是乡绅,抗战时还是掩护过谭(震林)司令。老陈不仅带我探访了常熟早期党员程飞白的旧宅,还告诉我,解放前后“他是富生老板轮船的常客”。那时的轮船,分别设有价位不同的房舱、客舱、烟篷三种座位。他当然是坐单间(房舱):“你家轮船上的水手个个等样(英俊),所有把手和其他铜、铁器件都擦得锃亮,送上来的毛巾雪白喷香!”

    1937年11月13日,侵华日军在常熟沿江的高浦口、徐六泾口、野猫口等处登陆,然后兵分数路向常熟城区进攻,沿途烧杀淫掠、罪行累累。日军登陆地点就在吴市境内,集镇首当其冲,遭受严重破坏,房屋毁于兵火者十之七八。后虽重建了部分房屋,但终究未恢复旧观。

    旧时吴市集镇,有街道横一(东西向)、纵二(南北向),呈“艹”字形。1974年冬至1975年春,拓浚建新塘(我坐轮船来的河)。后又拆去南街和东西街南侧的大部分房屋,拓宽主街道,并新建了东风饭店、工农饭店、供销社副食日杂门市部、五金社、缝纫社、花边社、邮电局、农业银行等一批楼房。《吴市镇志》中这些内容,结合我的年龄、记忆中的批林批孔,就能大致推算出我第一次到吴市是1975或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后。

    改革开放以后,吴市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大增。1986年,常熟发电厂获准在吴市徐六泾筹建,吴市镇区发展迎来新机遇,沿建新塘北岸向西迅速扩展。1992年,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1993年更名)成立,吴市滨江地区被划入开发区。1999年,原浒浦、碧溪、吴市三镇合并组建新港镇,镇政府驻地在碧溪,后东张镇又并入。2008年,碧溪新区成立,下辖的浒浦、吴市、东张撤镇建街道,三个沿江古镇从此发展停滞、逐渐边缘化,电影《乘风破浪》的外景地吴市东街,也愈加衰落,所以至今仍保存着四十年前的旧貌。不仅是老街,还有人也是,我曾遇到经历过电厂、开发区两次拆迁的村民,他们的风气和戾气愈来愈像浒浦人,我理解这种变化。

    2011年末,我的《常熟记忆》正式出版,但是先前的拍摄重点在城区,乡镇老街只精拍了唐市、梅李、支塘、徐市等,而吴市、浒浦、福山、谢桥等还没来得及去。于是2012年,我的拍摄重点就是乡镇,老街、古桥。有朋友好奇:“你是城里人,怎么知道乡镇也有老街?”由于工作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跑遍了常熟全境,对各乡镇了如指掌,我脑海里好像刻着一张常熟行政区划简图。只是,经过近十几年的大拆大建,那些乡镇老街还在不在了,我需要实地考察。

    以下两段是2012年拍记吴市老街的流水账:

    8月26日:早7点出,城乡公交204路,8点到吴市镇。西北街13号三进老宅,主人姓胡,现住漕泾,周日回家整理过节(鬼节、七月半祭祖)。西北街、东北街中段一支弄内发现湮没的古石桥,西侧有石柱。邻人说此地原来有河,小桥名兴隆。南侧支弄又发现一古桥,面宽4石条。(据镇志载:老吴市有南、北、西市河穿镇而过,镇上有桥梁7座,为永济桥、杨家弄堂桥、南北石桥、南北兴隆桥……)

    9月1日:早5:40出,城乡公交204路到吴市镇,补拍老街,送上周日拍的照片给白铁匠、剃头师傅。东北街1号遇到77岁程润金,拉我进老屋拍天棚。空间太小、光线太暗,还好带了闪光灯和广角镜。8:20黑车到徐市,先给老陈送书,再补拍东街,10:20城乡公交205路回城。(那天给程润金老人的照片,后来是邮寄过去的。)

    可能是近年积累的素材太多,2012年拍的吴市老街照片,我至今没有发上和讯博客“常熟记忆”。直至上周,本地有个八卦微信平台联系我,说电影《乘风破浪》外景地为什么会选在吴市,据说与我有关。我估计没我啥事,因为除了那年边拍边在新浪微博发过几帖,我的网络自媒体上没有任何关于吴市老街的图片和文字。

    11月14日中午,抽空一脚油门赶了趟吴市东街,我没打听出究竟,倒有几个年轻人问我:“剧组收不收群众演员?”又拍了几张街景,还从白铁匠老顾娘子处得知,程润金老人已故去,刚过完五七。突然间冒出很多往事和想法,赶紧整理出这篇回忆文章,分八或九帖将吴市老街照片全部发出。

2016年11月16日

电影《乘风破浪》外景地——吴市东街

2012年拍的同角度

吴市老街剃头师傅

白铁匠老顾

程润金老人

东风饭店老顾客

独自玩耍的外地小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