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南街饮食记忆

 常熟记忆 2020-09-29

总算,从县东街口的红星馄饨店、金童子巷口的新雅,到跨塘桥头的松盛馄饨店,都随县南街一脚扣了……

下文刊登在2011年5月6日《常熟日报》04版

拍摄常熟城中老街巷的路线,我是从县南街开始的,这里自古就是常熟人的经济生活中心。旧时的常熟,南门坛上、总马桥、南门大街、跨塘桥、县南街、老县场一线商铺林立,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1937年夏,用碎石铺砌、路宽10米的常熟城区南北干道筑成通车,县南街即是其中一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优势的转移和南门商业区的衰落,这条传统韵味浓郁的商业线走向了末路,渐渐破败了。

我对县南街的最初记忆,能追溯到1976年。那一年,我家住在琴川河上的显星桥边,走过阁老坊就是跨塘桥了。那一年,红旗北路尚未开通,我跟着大人走过建造中的红旗桥,到南门坛上人民影剧院看电影,年幼的我只记住了一句台词:“马尾巴的功能”。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部电影是《决裂》,男主角是葛优的老爸葛存壮。

那时候,县南街附近有很多饮食店,光跨塘桥头有的三家点心店,分别是阁老坊口的跨塘桥点心店,卖大饼油条;南门大街口的复兴馄饨店,卖馄饨汤团;南泾堂口的味雅点心店,卖各色点心。那时候,闻名常熟的松盛糕团店还未开张,学前街口现在的松盛店址上,还是一家日杂商店,那里也有少量副食品供应。

县南街中段,山塘泾岸口现在电信营业厅位置,那时候有家老式的太白酒家。我肯定进到过象咸亨酒店一样的古旧店堂,可我记不清楚酒店柜台边的黑漆“太白遗风”牌匾,我是在太白酒家里看到的呢,还是在西门大街春来书场东侧的老酒店里看到的。那时候,文革妖风还很强劲,但却有一帮逍遥派是革命的小酒天天醉,他们多是社会底层民众,因此少有运动斗争的羁绊。他们不讲究下酒菜的质量,他们享受着满脸通红的感觉,沉醉在酒馆里吆五喝六的气氛中。

太白酒家斜对面,1980年在虞山旅社原址开设了实验菜馆,全新的店容和设备、特色的菜肴和服务,开创了常熟餐饮业走向高档化的先河。我曾在实验菜馆吃过一次喜酒,看到店里新颖的餐桌台布、香巾插花,没见过世面的我好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可惜,实验菜馆的店名应验了残酷的现实,它仅仅实验了十来年就惨淡退出了。

县南街邮电局北侧,是常熟著名的老茂林食品商店,半个世纪前的困难年,那里上演过“老茂林里捞洋腻”的故事。邮电局对面,是常熟规模最大的新雅点心店。那时候,新雅只有一层铺面,1986年翻建新楼后更名为新雅酒楼。新雅在文革初期曾被红卫兵改名“向阳”,但常熟老百姓始终坚持叫新雅的原名,从当年流传的一段童谣中,就能看出新雅在常熟人目心中的地位,这段童谣要用常熟东北郊口音念:“镬里啊呜银,今朝上城里,跑到新雅里,吃碗自啦喜……”

新雅酒楼营业后,楼上专供酒菜宴席,楼下供应各色点心,新雅点心自此一举成名。新雅点心分为饼馒、糕团、汤面和西点四大类,最出名、最畅销的是新雅馒头,我却认为新雅的汤面也很不错,尤其喜欢酱爆小肉面。常熟人对馒头包子的叫法和北方人相反,有馅的才叫馒头,如鲜肉馒头、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关于新雅馒头,我有三件事一直记忆犹新。

1987年6月,婶娘犒赏我和堂弟去新雅吃南翔小笼,每人两笼。那时候,新雅南翔小笼属于高档点心,但一分价钱一分货,小笼馒头皮薄馅大、汤汁鲜美,另赠精美蛋丝汤一碗。按照我们俩小青年正常的饭量,一次性消灭24只小笼馒头有点困难,于是一个眼尖的中年男丐,在我们刚动筷第二笼就静静地等候在了桌旁。我吃到第20只时感觉有点撑,瞟了眼垂涎欲滴的男丐,再看堂弟也好象难以下咽了。男丐在窃喜,我们俩在犹豫,坚决不放弃!终于,我们夹起了最后一只小笼馒头,男丐按捺不住愤怒,重重地“哼”了一声甩袖而去。

1992年大年初一,我突发奇想一大早就起床出了门,我要看看新年清晨的常熟有哪些人在忙碌。六点钟天刚蒙蒙亮,我骑车一路溜过空无一人的街道,发现只有新雅灯火通明,于是我就停车走了进去。店堂里已经有人在吃面,但馒头还要等一会儿,我突然看见了一个落魄的身影,他在焦急地等待着。终于,馒头出笼了,我看他买了一袋子馒头,塞进旅行包转身就走。他原来住在西门外,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几年前听说他欠了一屁股债逃了。

1994年9月,股市涨势如虹,赚到钱的同事纷纷轮流请客下午点心。有一天,某同事给我一张百元大钞,说都去买了新雅鲜肉馒头。那时候,新雅鲜肉馒头才五角钱一只,外卖窗口是蒸熟一笼卖一笼,被我一下子端走了三大笼,惹得排队等候的顾客一片骂声。两百只馒头分装成四大袋,我深刻领会了“百步无轻担”,拎回单位后我的双手麻木了好久。

新雅酒楼向北百米,在明清时期是常熟县衙所在地,朝南开的衙门口正对着县南街,左右就是县东街和县西街。后来皇帝倒了衙门废了,县衙旧址就开通成为了老县场,建国以后常熟城的商业娱乐中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县南街和县东街转角处一块超级大的黑板报右侧,开了一家专买馄饨汤团的小店。老常熟都知道,这家小店叫“红星”,绉纱馄饨最有名。红星的店堂很小,估计不超过二十平米,外面一间堂吃,里面一小间灶台、操作间,进门处是买票柜台。

但是,真正的红星老店在县东街口北侧,也就是新开馄饨店对面,真正的红星老店的规模远比新开馄饨店大、敞亮,除了供应酒菜还零售副食品。

红星老店北侧曾经是肉庄,再过去就是京门电影院,电影院对面是集商场、饭店和旅社于一身的东风大楼,是建国后常熟饮服业第一幢四层综合营业楼,其前身是县西街口的同丰面饭店。1979年,当时常熟设备最新型的东风饭店、辟有高级房间的东风旅社、副食品种类最齐全的东风商场先后开业。依托京门电影院旺盛的人气,东风商场的零食和冷饮生意兴隆,尤其是临街排开的两台超级大冰柜,早已印刻在常熟人的记忆中。

十多年前,老县场文化广场和京门影城实施改造,红星馄饨店就彻底消失了,部分店员自谋出路,其他人进入了松盛糕团店。于是,松盛的馄饨汤团就成了常熟本地最好、也是唯一的品牌早点。在实验小学搬离学前街之前,每天早晨都会上演一出奇特景象,跨塘桥头成群的小学生背着大书包,在大人陪护下吭哧吭哧地吃馄饨汤团。同事的儿子在实验小学读了六年书,也在松盛吃了六年馄饨汤团,我实在想不通小胖墩为什么永远吃不厌。我也经常在松盛吃早饭,有时店堂内外座无虚席,我就会把碗摆在跨塘桥的栏杆上,对着琴川河的臭水站着吃馄饨。

很多人以为松盛糕团店是一家老店,实际是常熟二饮公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设的一家新店。松盛的原址在县南街文化馆对面,后来第一百货商店建造新大楼,松盛就搬到了跨塘桥头现在的店址。松盛原来的经营品种是糕团,制作工场在南泾堂庞薰琹故居后院,现在南门大街口松盛卖糕团的门店,原是红旗北路通车后开设的新春面饭店。庞薰琹故居前院曾经是饮服公司,1988年末外婆过世,我去那里报过丧。

当初的新春面饭店是一家很像样的饮食店,除了供应面饭还承办宴席,营业面积也比跨塘桥头的馄饨店大十几倍。因此新春的店员有一股国营气质,即使在连年亏损最终被松盛兼并之后,两家店的经营风格依然泾渭分明。县南街改造工程启动、新雅暂时歇业以后,松盛糕团突然成了独家经营,生意兴隆得供不应求。今年小年夜和二月初一,我为了买新年糕和撑腰糕两次来到松盛。没想到,真的可以惊呼一声“卖糕的”,松盛店外的买糕人在寒风中排起了超级长队,而店内的众阿姨依然淡定,依然说说笑笑只开了一个窗口卖糕,就算里面的蒸糕堆得象小山似的,也要一块一块慢慢卖。

松盛兼并新春是小鱼吞大鱼,利用新春现成的店面,松盛供应的点心品种也有所增加,主要是夏天绿豆汤、冬天酒酿圆子,还有糍饭糕和煎团等。前几年,当新雅的绿豆汤瘦身到一团糯米饭、两粒劣质蜜饯加一瓢凉水时,在松盛的绿豆汤里还能找到一段冬瓜糖和半粒蜜枣,冰水中还能尝出天然薄荷味。我最喜欢松盛的绿豆汤搭配糍饭糕,买糍饭糕时特别关照要边皮炸得松脆的,虽然食品太硬不利于肠胃,但我确实喜欢那种“呱啦松脆”的香味。

松盛馄饨团队工间小憩

现在的常熟城区,只有松盛还维持着公营,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松盛还坚守着常熟的传统风味和习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常熟城区的集体小饮食业(大饼油条糕团店、馄饨点心面饭店)都已全部消失了,饮服公司所属的大饮食业,如全家福、东风饭店、山景园和王四酒家也或关门或易帜。据说,是公营的饮食服务业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前后四十多年,饮食业从公私合营到辉煌发展最终彻底解体,其中的曲折故事不能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民以食为天,现在常熟城区的饮食店,绝大多数是由外地人在经营。也许首要原因是常熟本地人吃不了苦,象松盛员工每天凌晨四点半就要上班,寒冬腊月的凌晨钻出热被窝绝非易事。再加上房租、食品卫生和排污监管等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本地特色饮食业的生存和发展。经常在网上看到推荐常熟风味小吃,麻辣烫和粉丝煲竟然也名列其中,真为常熟传统饮食的传承现状感到担忧。做大做强常熟传统风味美食,有利于弘扬常熟历史文化,为名城增加新亮点,但这需要人财物等各方面实实在在地投入和扶持,而不是一直躺在记忆中哼几句:“桂花栗子蕈油面,鸭血糯米八宝饭”。


……在这一个个为了同一个目标积极奔走、记录我们家园变迁过程的城市记忆拍摄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条城市文脉在默默流淌,延续着中国文化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是一百年后,还是几千年后,这些记录下的城市记忆,将成为绵长历史中的一个个路标,让我们的后人借此找到回家的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