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丝渐雪色,何处是归程”——九月的诗词碎片(原创)

 梧桐树边羽 2020-09-29

你爱好写诗么?能否拿一首你认为得意的诗作出来,与同好共赏?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只要遇到这类邀请,我就去翻微动态。因为个人的诗(基本上是古诗)就类似于很多朋友的心情,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的微小感动。只不过通过格律,规范出节奏感,以求朗朗上口。

这和用一声长啸抒发心情并没有什么不同,所谓“我手写我心”。

所以你若说哪一首“自认为得意”?

不客气的说,首首都是,要不是情感到了,也不会写诗。

要谦虚的说,哪一首都不是,不过是粗浅的韵文记录罢了。

因为大都是随口吟得,发在动态中,就不再去看了,除非像这样翻出来,那也许会看看字词的运用是否得当,进行一下修补,以求拿得出手。

这个时代,还极尽雕琢地在文字节奏上,并且自鸣得意的诗人当然是有的,不过从文学史来看,这属于走火入魔。古诗的格式其实相对简单,如果不是字字雕琢,那也没多少能玩出花的地方。你总不能在四五二十个字的五绝中玩出电影、小说一样的剧情转折吧?

新时代需要对诗做出新的定位。

词因为篇幅较长,长短不一,更适合铺陈婉转,能够用来描叙更多的内容,雕琢更深的情感——因此很多写词的朋友写出来的作品弯弯绕绕,极尽工巧,读的人虽然一脸仰慕,却真的未必爱看,因为看不懂——不过创作者倒是不以为然,还常以为自己曲高和寡。

文字表达方面的曲高和寡在文化普及的今天,其实就是病。

我们当然不能向世俗低头,但是让人看懂自己的表达并被触动是诗人的终极目的,绝非孤芳自赏。

否则诗词的结果就是消亡。

我们看主席诗词,可曾晦涩难解?

写东西太过求于形式,正是内心不强大的表现。

因为是随手作品,不一定有标题,临时标上时间凑数。上次回答这种问题记录的最后作品是九月十五日,那么就从这个日子找几首后来的作品回答凑数。

岁已入秋,气温降了下来,今年秋天格外多雨,容易触发人感伤,所以这段时间动态不少。

《秋来》九月二十日

稻浪起惊鸿,翩翩上碧空。

人随风渐老,静坐听秋虫。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一东”部的五绝。

前日有雨,后日有雨,唯是日无雨。天高云不淡,常有横风来。田里的稻子熟了,在秋风下此起彼伏,颇有北方麦浪的感觉。常有惊鸟鹊起,偶有大雁南行。

坐在水塘和稻田中间的田埂上,看人钓鱼,耳边虫鸣风呜,时光有如侧耳之声,明明可以抓住,却什么都抓不到。静坐调息,进入发呆的状态。

“稻浪起惊鸿”也许会让人觉得画面有些生疏,不过眼前实景,并非生造。至于为何“惊鸿”,不用“仓皇上碧空”,而使用词义相反的“翩翩”,这就是个人感觉了。我当然是表达“人随风老”的意思,但是“仓皇”还是“优雅”在于个人选择。“人随风渐老”这一句取自上一篇诗词原创文章的标题,如果这个看不懂,那就属于各人想法不同了。

“风”字在这里确实是挤韵(和韵脚同韵部的字出现在诗内),但这个字是这句诗的重点,也是整首诗的根本,所有的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而来,无法替代,无法修改。况且这也不是大问题,就这么用着,拒绝修改。

这位朋友修改过后的五绝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在通识上要比我的作品更强,但是于个人而言,一不是实景,二没有个人感悟,三突出了“失意”。

我哪里失意了?我写这首诗的时候可一点都没有失意的意思在里面——我只是单纯的在秋风、秋景、秋虫声中发呆。

但是一首作品,能让心境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情感触动,应该算是成功的。

《返乡》九月二十三日

山雨过浮城,彷徨垄上行。

青丝渐雪色,何处是归程?

这也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五绝。

因为一些事情,回到了四五百公里之外的家乡。整体迁出很多年了,小时候也只有暑假寒假才回这个地方玩耍。如今人事已非,祖业也拱手于人,虽然族人热情如故,却总是缺乏一种归属感——但是祖坟在此,也许百年之后也会栖身于此。

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清晨起来,依旧烟雨迷蒙。天色如墨染,若在城市里,必然会很压抑,可是在这大片的田野之中,居然感觉出一丝开阔。

可见给人压抑的不是天象,而是人文。

这首诗倒是没什么争议,只是有朋友问“渐”字是否出律。

这个问题在以前文章中讲过许多次。仄声字因为是“上、去、入”三部字共用,音调湍急纵横,而且入声字还千变万化(“入派三声”),所以只要三连仄不同时使用一个音调,就不是问题——三平尾的问题在于只有两个音调变化,缓慢悠长,因而单调乏味,才被看作格律大忌。

我们牢记一点,格律是为诗歌吟诵性服务的。我们学习格律的目的是超越格律,很多作品按格律来看是出律的,但是并不影响成为口诵文抄的经典作品——何况“三仄尾”这种定义和被认作诗病,很有可能是后学者想出研究结果,对应“三平尾”生造的,并不得到大多数人承认。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得过了自己口诵这一关。

九月二十四日过儿时玩耍大河边作

四十余年水向东,小桥流转旧匆匆。

青山笑我人间短,我笑青山悟不通。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韵“一东”部的七绝。

从儿时戏水、捉鱼、定虾的小河上走过,时光飞逝的感觉因为印象深刻而异常明显。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好像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于苍山碧水,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可是人之感悟,亦因人而异。长居于此的朋友必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旅行的意义,更是旧地重游的意义。山水虽然永恒(相对),却也无法体验渺小人类所参透的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感觉吧。

人之自适,源自万物之不随人而转。

人之超脱,源自时空之不由人而定。

老庄的大道,站在精神层面的更高境界俯视众生,其实不过是在更大的牢笼中“逍遥游”罢了。

这就是这几天的作品,现在回头来读,个人感觉还可以,也不需要修改,就直接录了过来。

但也没什么好得意的。

附带说一声,关注了我的朋友留言基本上都会看,或者回复评论,或者写文回复。但是个人确实没有时间去看所有留言,如有疏忽怠慢,实在不好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