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服装 六七十年代儿时的穿着,远不像现在小朋友们那么的有所讲究,也谈不上还要赶时尚追潮流似的。 在我八,九岁那会,,扯布需要用布票,当时每人每年七到九尺布票供应,不像现在有钱了,能买多少,就买多少,那时每尺布的价格从三角到七,八角不等,而且布料种类相比现在要少的多,只有青白花旗,斜纹平纹几种,只是到我十几岁的时,偶尔见到过咔叽,毛必叽,的确良,泥子之类的,颜色多见于蓝,黑,黄色几种,其色调在当时是很单纯的。 在我童年时记忆里,只发现大人们,无论男女老幼,其穿着多于中山装,军干服或人民服等几种,到农村,一些村民则普遍用自家织的粗布,在家乡人们俗称为的"小布",由自个儿一针一线缝制成的有襟上衣,大档裤穿着,颜色是由家里用从供销社买回的染料,按穿着要求,进行黑,蓝两种选择,而由自已梁色的,衣服上的扣子多用布条自已结成圪挞按上去,根本不需要去买现成的扣子。 过去,人们穿着缝补有好几层布丁的衣服屡见不鲜,谁能有幸穿上没有,或很少补有布丁的衣服,是会让人很羡慕的,因为那时只有到外出走亲戚,过年过节时才会穿上新衣服,不过,也有家里条件稍好些的人,如城里人,当干部的等,人家的穿着会有所讲究的,但也是只有一身比较不太寒酸,较为体面的衣服,有时白天穿赃了,到晚上抓紧洗一把,干了而不误第二天再穿上,至于像现在所穿的内衣,内裤之类的,在那时根本没有这一说,条件稍好些的人大概有件衬衫套在里面,女的则加套件稍短小的衣服穿在里面,在当时,根本没听说过汗衫,背心,裤衩,或女人现在使用的乳罩之类的内衣,大多数人都穿着空壳的衣服,无论冬夏,都是贴身穿的,而且过去做衣服毫无里子可挂,什么秋衣,秋裤,毛衣,毛裤等都没听说过,一直到我快二十岁时,也就是快进入了八十年代初,慢慢后来有了衬衣,衬裤,线衣,线裤这样的内衣。那会,妈妈会把爸爸从单位领会的劳保白线手套,拆了给我们兄妹几个织线衣,线裤。 记得在我儿时穿鞋的记忆中,只知道自个穿的鞋是由妈妈自已亲手做的,包括那时的袜子也是用白布缝制的,在当时城乡住着的女人们,闲时,不是在纳鞋底,鞋帮,就是一针一线的在缝制布袜子,一想到穿由妈妈制做好的新鞋时,自个心里就有种特困惑的恐惧感觉,那时因为,当时妈妈所做的鞋,其工序是,用浆把一块块做鞋的布块粘连在一起,待干后用剪子照鞋样剪好,然后用麻绳一针针地纳实,那会俗称叫"实纳帮",帮与底一样密密麻麻的纳至坚固而又实沉,尔后,帮与底链接于一齐,一双新鞋便诞生了,鞋是做实在了,而到穿时,则用鞋靴(木头制)憋一下,之后则用自已的脚开始慢慢的试穿,硬磅磅的实纳帮鞋,侥幸穿进去后,尤如古代女人缠小足时的痛苦感觉,甭提有多疼痛而又难忍了,就这样要慢慢试穿上多日,新鞋才会得以穿软而不刻憋脚丫子。 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衣服到后来大多是到商场去购买,即便自个做,到后来家家都置买了缝纫机,全由手工缝制而改为了机器缝制了,其布料,颜色和式样也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如今,当把过去自个所经历过的那段穿着故事讲给人们听时,尤其是80,90后出生的人,是无人而能理解或相信的。 记得在过去穿衣服,基本上是破了补,短了接,老大穿了,老二,老三等继续接着穿,直到穿的破烂的而无法缝补了,才拆开以备以后做鞋,作补丁用,从未有过丢弃的习惯,即便到八十年代后来,有的人买不起衬衣,只好做,或买个衬领穿在里面而充当衬衣来显摆,所有这些情节,现代人会有相信吗? 图片源于网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