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花堂·民俗】董方:闹元宵

 棣华堂 2020-09-29

闹元宵

饺子的香气刚刚散去,糯米的元宵又滚滚而来。如果说除夕是在家中的守岁,那么十五便是街上的狂欢。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活泼热闹的气息便从纸面跃然而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元宵节,人们要点起彩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共庆佳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正月里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无疑是元宵节,俗话说:“出丧不如娶媳妇,过年不如过十五”就是最好的明证。

元宵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宵”,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教规,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因此也被称为灯节,有元宵佳节赏花灯,祛病延年笑盈盈的说法。灯在中国民俗里还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也有照亮前程之意。俗语中灯与丁谐音,代表家里结婚的女子能生男孩,整个家族人丁兴旺,因此元宵节这晚适婚女子们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花灯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过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去游玩,这就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之名,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还是男女青年与心仪的情人相会的好时机。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在《生查子》中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样多情浪漫的描述。元宵节无疑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更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另一位诗人苏味道也留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等名句。宋代更重视元宵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往昔,元宵节这晚,整个家乡陵川县城里,一城四关,家家户户,街头巷尾,处处红灯高挂,不管是千年古刹崇安寺还是银行大楼、宾馆商场、公园广场、草坪树木以及各式建筑,都会被明亮柔和的彩色灯光所映射环绕,县城中心,整条梅园东街都会变成花的世界,灯的海洋。在南岭上燃放各种绚丽多彩焰火的热闹氛围中,灯火辉映下的整个县城,变得五光十色,万般妩媚,各种千奇百怪,奇思妙想的彩灯垒成的灯山、灯棚、灯树, 以及高大的灯楼,吸引着无数观灯的群众。观灯时还会随带着烤燃烧的很大的垒砌的老火,陵川人俗称“烤司火”。这老火有一人多高,三尺宽,五尺长,下面用砖头摆码留出进气口,里面放柴和煤炭,外面用和好的煤泥糊好。元宵节晚上,熊熊火焰从预先留出的口喷出,温度很高,一群群观灯的人便围在老火旁烤。“烤司火”又称烤百病、散百病,据说能驱病除灾,是本地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信仰性活动。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元宵”开始叫汤圆,又名汤团,亦称汤圆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这里的“珍品”指的就是元宵。“元宵”多以冰糖、玫瑰、黑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汤煮、油炸、蒸食,香甜可口,吃到肚里有团圆美满之意。全国各地的元宵,形状大同小异,不过有些地方的元宵可荤可素,风味有点不同。我们陵川县这一带的元宵不是包的,却是把调制好的馅料在糯米粉中 “滚”成的,元宵节晚上,放在大火沸腾的汤锅中煮熟,一家人吃到嘴里甜甜蜜蜜,咽到肚里热热火火,给人一种生活美满幸福,还能补益元气的感觉。

迎新春,闹元宵。过去陵川县城里最热闹的时候,一定是元宵节前后沿街的民俗文化表演大游行,一般从农历的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每天在县城繁华大街的十字路口上,都有来自各乡镇的文艺表演队在演出,如附城镇、平城镇、礼义镇等大镇在县城的表演,一般都是警车在前面开道,紧跟在后面的是装饰一新,扎着高楼彩棚,放着振奋人心音乐的彩车,曲目多是《春天的故事》《好日子》等在近几年春节晚会上唱红的流行歌曲;彩车后面是统一穿着崭新流行服装,戴着宽沿军帽,敲着大军鼓、小洋鼓,打着黄铜发亮的大小镲,吹着锃明瓦亮的圆号、长号和大号,英姿飒爽,步伐整齐的女子军乐队;再后面是穿着统一服装,戴着白手套的彩旗队;彩旗队后面就是各镇表演的“主力部队”了,各队挑着标有地名、祝福语的醒目横幅,敲打着祖传下来的锣鼓铙钹等粗音乐器,分别进行诸如武术表演、扭秧歌、踩高跷、推小车、划旱船、跑竹马、打太平鼓、耍花棍、舞狮子、舞龙等传统民俗表演。

闹元宵表演节目时,县政府一般在陵川县城的几个大小十字路口宽敞的地方,设立评比台,看热闹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地自发围成一个大圈,中间大片的空地就是表演场地。“看!划旱船的过来了!”站在高处的人大声喊,听到喊声,站在圈后面的人使劲往前挤,前面的人生怕被挤得挡到后面看不见,更用力往前面拥,一下子,围在中间的场地小了不少,胳膊上戴红袖套维持秩序的人,只得再把他们使劲往后推。船在南方水乡不稀罕,在我们北方这个缺水的山城可就是个新鲜东西,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俊俏漂亮的大姑娘,脸上画着漂亮的彩妆,身上穿着鲜艳亮丽平时不常见的表演服。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一面跑,一面唱些本地爱情小调,边唱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几个男子扮成手里拿着桨,做划行姿势的船夫或坐船的男客,搭档着表演,脸上则多半是用黑白油彩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诙谐的语言来逗观众欢乐。表演时,随着鞭炮的炸裂声,浓烟中激昂的音乐响起,表演者们卖力地跑起来、扭起来、唱起来、演起来,霎时间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真是好不热闹!

旱船刚跑完,舞狮队就过来了。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狮子舞一般由多人完成,二人穿着仿狮子皮毛的衣服,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弯腰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手里拿着绣球,引两只狮子来争抢。舞法上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加上场地里一群毛色鲜亮的小狮子,大狮小狮满场抢绣球,让人群里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挤得浑身出汗,掂得两脚发麻,伸得脖子发酸。但这种红火热闹的场面,也让许多人看得热血沸腾,终生难忘!

 

闹元宵最热闹,放在整个游行队伍后面压轴的节目,无疑是舞龙。舞龙是最有神秘气氛、最有气势的节目。传说中的龙,是驼头驴嘴兔子眼,鹿角牛耳金鱼鳞,蛇颈蜃腹老鹰爪,许多民间师傅可以凭想象糊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来。龙下颌和舌头多是可以活动的,舞动起来一张一合,像是在吞云吐雾。龙眼能发红光,龙身一米粗细,用三根绳索把竹篾圈连接起来,中间空起来,用木头棒子顶起,一般的龙是十三节三十多米长,然后在竹篾圈上套上一块块五颜六色布质龙鳞。龙尾是用两米多长的许多细竹篾绑在一起做成的,舞动起来哗哗作响,到耍龙的时候一摆尾巴,吓得附近的人赶快往后撤,否则那竹篾扫到脸上生疼可不合算,一下子龙周围的场地就比耍其它节目时大了许多,这龙张张扬扬地更彰显出灵活与威风。舞龙的套路也有讲究,先是万头鞭和火流星打场,再用废铁丝编成的小笼子,里面装着湿布、松木柴、木炭和硫磺等营造烟雾效果的东西来渲染场景。舞龙分上下场,上场叫蛟龙闹春,下场叫巨龙腾飞。随着音乐声,整个龙在十几个服装统一的小伙子手里吐着舌头,闪着红眼,乘云驾雾,翻滚腾挪,龙翻身、龙钻裆、龙盘旋、龙回头,这些舞龙的动作随着粗旷有力、惊天动地的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的乐点节奏,在或明或暗的烟雾火光里,那蛟龙摆动着身躯,缓缓地从洞里钻出,犹如潜龙初动,随着鼓点节奏加快,巨龙翻滚摆动地越来越快。那龙珠,忽上忽下,时而左,时而右,说时迟,那时快,疾走着、倒退着,翻滚着。龙的眼睛射出两道红色贪婪的光柱紧盯着龙珠,大嘴一张一合地狠不能一口把龙珠吞下。龙的身驱扭动着,起伏着,翻腾着,在浓烟雾巨响声中,摇头摆尾,半隐半现,犹如神龙見首不见尾,威风凛凛,气势磅礴,尽显龙的威武,龙的精神。感染的站着周围的人们也欢呼着,呐喊着,表演结束还会不由自主地拥着舞动的龙往前走很远。

“闹元宵”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其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人生天命,天生人命。天人合一,生命不息”这是“闹元宵”的主旨。“闹元宵”所“闹”之内容和形式,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充分利用的文化价值,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有特别有益的社会意义。

月上柳梢头,花灯溢彩流,人潮熙来往,指点玉琼楼。愿君共婵娟,福泽长千秋!祝大家元宵快乐!月圆,人圆,元宵圆,事事满圆!花好,灯好,焰火好,好事连连!

董方,2018228日写于陵川家中。

图片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