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华堂·乡愁】李中尧:赶老蛋

 棣华堂 2020-09-29

赶老蛋

故乡的一项传统文体活动————赶老蛋

——为了挽留即将消逝的乡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四)

文/李中尧

民谣曰:

腊月天,正月天

赶着老蛋过大年

冷圪嗖嗖满脸汗

土灰弄成包公脸

你攻我守谁让谁

输赢尽在一瞬间

对方若把腿敲疼

咬紧牙关把泪咽

赶蛋能练刚毅志

欢声笑语留童年

一、概述赶老蛋的来历

话说赶老蛋,也是五十年前我们家乡那些小屁孩从进入腊月一直到过了二月二的一项最最好玩、最最有趣、最最磨砺小儿们意志的传统文体活动。此项文体活动仅限于八九岁到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和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们没什么关系。

那时候,一到腊月,似乎就成了我们这群小屁孩开心快乐的玩耍天地。条件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 ,身上的口袋里已经装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炮,有甩炮;有地老肥炮;有二踢脚炮;有洋火炮;有彩花炮……等等等等。他们时不时把花炮放得噼噼啪啪、吱吱溜溜,把个腊月天搞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穷家的孩子们身不由己地跟在富家孩子身后,尽享燃放各类爆竹的快乐。感觉那时的过年特别的有意义。孩子们似乎在没完没了地拓展着过大年的长度。

感觉那时候从腊月到正月,十来八个孩子们玩得最最开心的就是赶老蛋这一传统文体活动了。感觉这项活动和武当地区的《赶蛋》有一点点相似,但我们故乡的《赶老蛋》却更显得富有民间特色。

二、赶老蛋所用的器皿

所有赶老蛋的进攻手和守备手必须人人具备一根长一米四五、胸径一点五公分的木棍。

老蛋是用一块大约十五公分大小的旧砖头,用已经钝了大人们废弃不用的小斧将砖头砍成十公分左右的圆球,再找块粗砂石将粗糙的圆砖头磨圆磨光,一个老蛋就搞定了。

三、赶老蛋所需要的场地

选择一块四十平米的场地,用窄镢挖成圆形的进攻手的老眼儿,再围绕老眼儿挖出守备手的八到十个小眼儿,老眼儿直径越约15公分,小眼儿约八公分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四、赶老蛋的游戏规则

所有赶老蛋的参与者先一字形地站在预先画好的一条平行的线段上,将自己的棍棒放在脚面上,然后呈前蹬后弓姿势将棍棒踢出去,行规叫“上棍”。棍棒踢出去,看谁上棍的距离最短,谁就是赶老蛋的进攻手,其余人员就是守备手了。感觉“上棍”和石头剪刀布(咱当地也叫“钉钢锤”)的性质差不多。

产生进攻和守备人员之后,先由上棍距离最远者用棍棒将老蛋从进攻眼儿里挑出,然后进攻手就开始往自己的老眼儿里赶蛋了。其它守备手通通执棍阻止进攻手的老蛋不允许进入老眼儿。

守备手在阻止进攻手不准将老蛋进入老眼儿的同时,还必须用棍占好自己的小眼儿,否则,如果守备手只顾阻止进攻手,忘却了占自己的小眼儿,一不留神让进攻手占了你的小眼儿,一转眼,失去小眼儿者就变成了进攻手,你便成了其他守备手的进攻对象了。 

进攻手若是排除干扰将老蛋赶进了老眼儿里,此时所有赶蛋参与者要迅速从自己的小眼儿撤出,去抢占其它小眼儿,行话叫:“换小眼儿”。占不到小眼儿者就是下一盘的进攻者了。 

七八个小屁孩来来往往,一定会玩个不亦乐乎。如果因为占小眼儿进攻者和守备者发生争执,还是用上棍的方式来决定谁是进攻手。

有的小屁孩成为进攻者后,一直将老蛋赶不进老眼儿,一赶一俩小时,最后都哭脸了。被守备手们耻笑为“哭蛋孩”。这个时候,由“小孩王”宣布赶老蛋结束。翻过来说,也真有进攻的好把式,三棍两棍就能把老蛋赶进老眼儿里,惹得守备手只顾得换小眼儿,一直在产生不一样的进攻手。

赶老蛋几个小时下来,小屁孩们一个个都是汗流满面、土灰邋遢,看上去真的很可笑很可爱。这种很有乐趣的文体活动,从进入腊月开始一直玩到二月二农忙的时候,真的是意犹未尽,乐此不疲。

五、一点小希望

50年过去了,这种传统的文体活动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永远不会消逝。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这项活动,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文体项目,我认为很有必要。因为这项活动很能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开发孩子们开动脑筋冷静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的能力。赶老蛋有句很严厉的顺口溜:“赶老蛋,括折腿,不准呲牙圪咧嘴”。可见这项活动的严肃和认真性。

我在切切地期待着,这项文体活动能早日出现在古陵大地上。

2018年10月24日

李中尧:曾就职于陵川剧团,马圪当乡政府,秦家庄乡政府。【棣华堂·乡愁】李中尧:萝头

【棣华堂·乡悟】李中尧:故乡的春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