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华堂·乡史】秦文堂:元好问与陵川(三)

 棣华堂 2020-09-29

元好问与陵川(三)

元好问与陵川(三)

         文/秦文堂

千年古庙,西溪刻石有遗篇

       跨环城路,西出陵川小城,柏油路蜿蜒西下,两旁山峰与沟壑,植被茂盛,风景秀丽,苍松翠柏,鸟鸣水幽。春来暖风徐吹,野花遍地,艳阳高照,天蓝水绿。植物园,牡丹园,一片生机盎然。沿途约几里路,一步一景,景观各异。人行步道,游人如织,晨起光景,傍晚时分,观景散步,各得其所。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西溪。近些年来,陵川县政府投巨资对西溪进行开发,建成了规模较大的有现代气息的西溪生态园。

        西溪又名凤水,名字都甚有诗意。我想,可能因其位于栖凤山脚下,溪水常年奔流而名之。其虽和陵川山城为一体,但西下海拔高度落差甚大,故县城尚无春色之时,而西溪已是春意盎然。加之四周群山环抱,日暖风和,给陵川饱受春寒之苦的人们带来极大的惊喜。所以,文人把“西溪春色”排居陵川古八景之首,(西溪春色、黄围灵湫、仙台概胜、秦岭卧云、灵泉瀑布、熊山吐月、龙门晚照、锦屏朝霞。)历来为古代文人骚客游览和吟诗作赋的好地方。

        山环水绕,绿树掩映之中,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西溪二仙庙。

        西溪二仙庙又称真泽宫,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唐乾元年间(758年-759年),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年)扩建,后历朝历代皆有修葺。后殿、东西梳妆楼为金代所建,剩余皆明清建筑。

        西溪是元好问在陵川求学期间经常游览的地方,二仙庙更不知道曾经去过多少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元好问不但天资聪明,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得天独厚的读书条件。而且其父元格曾于多地任职,多年奔波于官场,陵川县令任前,曾当过山东掖县、甘肃陇县等地县令,无论其任何地官员,总是把神童儿子元好问带在身边。这使元好问自幼能够历览各地名山大川,领略不同的自然风景,并历经不同名师的指教,增长了各种知识和才干。也养成了既于书本有缘,又于大自然亲近的习惯。古代陵川,东部山区无路可走,离城甚远,南太行绝美的风景还很少人知晓。所以,西溪便成了元好问心中最美的地方。

        现在,当我们游览西溪二仙庙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中殿后墙上,在层层青砖之中镶嵌着青石做成的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遗山先生元公留题》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

        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

        据文献记载,这首七绝后面还有一个后记,遗憾的是未刻在石碑上,后记里有具体的写作时间和落款:“泰和乙丑清明前三日,太原元好问题”。通过这个落款的时间,可以证实元好问的这首七绝和他的《摸鱼儿·雁丘词》写于同一年。我们可以想象,于清明节前三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元好问和三五文人雅士游览西溪,里边一定少不了郝思温等同窗好友,甚至可能是恩师郝天挺带他们一起来的,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外活动。置身于西溪美景中,春色无边,水绿山青,大家抑制不住心中的冲动,每人都乘兴写下了与西溪有关的诗篇。也可能就是老师郝天挺给弟子们布置的作业,元好问的这首七绝能够被守庙人收藏,在大家所有的诗歌中,一定是得到了郝天挺的首肯。从内容上看,此诗写出了西溪毫无人为雕琢的原始自然风光,青山披翠,黄尘古道,鸟儿飞鸣,西溪如打开的画屏,远山近水,春光蓝天,明清怡人,好一派西溪春色。字里行间直接表现了作者游览西溪的兴奋心情,虽然是西溪的常客,但每次来到西溪,都会陶醉于西溪的美景中,总是不想早点回去读书。当然,“啼杀金衣唤不回”,并不是真的听着“金衣”鸟儿不停的脆鸣,不想回山城的“棣华堂”里读书,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达方式,用年少人的普遍心理来反衬西溪春色之诱人,抒发了自己融入美丽的大自然的那种愉悦心情。

        西溪二仙庙有悠久的历史,几个朝代的建筑同处一庙,实在叫人惊讶。那些众多的神话传说老百姓喜闻乐见,美好无比。还有最少600树龄的十二生肖柏,又是何等的神奇!但在民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二仙庙里,元好问的石刻诗歌才是最大的亮点,只有元好问的这首七绝,才是二仙庙含金量最大的千年文化招牌。

        元好问对于西溪情有独钟,“期岁之间一再来”,除了西溪独特的自然风光秀丽宁静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交陵川文化名士,探访志同道合的文友。青少年时期的元好问,可以说他的人生的三部曲就是:读书,游景,交友。在陵川六年的时间里,结交了一批陵川杰出的文化名士。家住西溪的秦略父子就在其中。

        秦略字简夫,陵川人,自号西溪老人。少时举进士不中,即隐居陵川西溪,以诗为业,著有《西溪集》。秦略之子秦志安,字彦容,号通真子。金元之际杰出的道教人物,他编著的多部道教文献都是顶级的道教教义。所以,秦略父子都是当时的文化著名人物。虽然元好问与秦略从年龄上属于隔辈关系,但自从与其父子相识后,一流的品德及文采使之相互之间相见恨晚,文学方面相互之间的欣赏和切磋,元好问与其父子均成为终生挚友。他们常在西溪游玩美景,品茗论诗,问道时事。秦略后因战乱离开西溪,南迁河南,但相互之间仍常有音信往来。从元好问诗中所述,二人的忘年交情可见一斑。

          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

           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

        元好问晚年编纂《中州集》,收录了秦略部分诗章,并为其亲作小传。秦志安过世后,元好问为他亲撰《通真子墓碣铭》,记述了他在道教方面的特殊成就。元好问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他们真挚友谊的最好最直接的见证。从而,我们可以了解到元好问不仅文学上才华横溢,而且人格上有情有义。

        西溪在元好问的心中,是永远的那么美好、年轻和快乐。他在陵川的六年,正是他风华正茂的年龄,恩师教诲,知己相伴,游赏美景,吟诗作赋,终成饱学之士。为国效命是元好问最大的理想,大好前程好似就在眼前。但他的仕途,他的人生并不是顺风顺水。据一些文献记载,元好问中进士,有人污蔑他凭的是后台赵秉文,光明磊落的元好问决不落此名声,时过三年,再次赴考,终于进士及第,走入仕途,这是他第七次应考,那时他已经35岁了。当时国家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大军觊觎中原已经多年,年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其间又逢家庭变故,父死妻亡。后来,蒙古铁骑直踏他的家乡,屠城十万,才子长兄元好古命丧黄泉,元军一路南下,随即金亡。元好问和诸多金代官员被囚禁,被释放时已是45岁,虽然忽必烈求贤若渴,劝其为元当官效命,但国仇家恨的元好问,从此隐而不仕。《金史》载:“金亡,不仕”。然后在家著书立说,回忆过往,陵川求学期间成了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西溪观景交友,品茗吟诗,成了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回忆。

       儿时忆向西溪庙,丹杏曾看百叶花。

        今日山中见双朵,自觉憔悴老天涯。

        这是元好问晚年的一次外出,看到两株百叶杏花,想起几十年前,西溪二仙庙前的两株百叶杏花,感慨万千,题写的一首七绝,一种无限的伤感涌上心头。对西溪的留恋,晚年的凄凉,失意的心境表露无遗。两首七绝,少年和晚年,心情像一根生命之线,两头都牵着西溪,一切迥然不同。性情耿直的元好问相思在他年少的国度里,柔弱的就像一瓣风中飘摇的杏花。

        好在有西溪,有陵川。

【棣华堂·乡史】秦文堂:元好问与陵川(一)

【棣华堂·乡史】秦文堂:元好问与陵川(二)

所有西溪图片源于网络


精品推荐

【棣华堂·乡印】秦文堂:正月十九添仓节

【棣花堂·乡愁】秦文堂:中秋节闲聊“中秋节”

【棣华堂·乡味】秦文堂:“配吃”的记忆

【棣华堂·乡景】秦文堂:秋染陵辉路

【棣华堂·乡味】秦文堂:浆水菜

【棣华堂·乡史】秦文堂:陵川舰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