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麻袋“袁大头” 余好古玩,闲时喜下乡收货,这收货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你能有机会看万件物,行万里路,阅万种人,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行走,结识许多熟悉的陌生人,和许多想象不到的东西结缘,让你的生活一直充满新鲜感,不会觉得厌倦,每次出发都是对未见到的新鲜东西,有一种发自内心渴望的冲动,自己恍若穿越时空,走入另一个别人生活过的空间,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去,既好奇又有意思,感觉象多长了条腿,在比别人通透的历史灰尘中行走,内心自然充满乐趣。 我和朋友通常走家穿巷,民房破宅院,庙堂旧场屋都要转一转,看一看,红颜白发,穷家富户都打交道,有时发几支烟,能和人家村里晒太阳的老汉,吹侃聊半天,乡里认识我们的人,戏称我们是“踩地皮的”,十几年下来,古董没收几样像样的,和古董有关的故事倒是听了不少,写则有点长的分享给大家。 一 夏义庄是过去方圆百里非常有名的富村,以前村子里有许多很有钱的“地主老财”。夏义庄人勤劳节俭,“抠”和“会算计”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有人戏称夏义庄“地主老财”们为“老扣”,称他们打娘胎里出来就“会算计”,他们是越有钱就越舍不得花还越“扣”。 夏义庄许多“老财”们“抠”几乎成为了一种本能,并不是针对啥人某事,而是觉得成家过日子就得“抠”着才能过好,包括一些相当有钱的夏义庄人,他们过日子不但对别人“抠”的紧,对自己“更抠”的狠。曾在当地人们口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过去,夏义庄,有家很有钱的老财,家里藏着七大缸盐,但一家人饭桌上的菜,却常年是一根咸萝卜条,全家人吃稀饭时,拿过来用舌头舔一舔,再放回去,一根这样的萝卜条能舔吃好些天,直到没一点咸味道了,才能重新换根新的。”这节约的好厉害吧? 夏义庄人极重乡土本地观念,很少有人挣大钱后,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在外挣钱发大财后,回家“盖房置地养老小”。夏义庄人有钱后,喜好修房盖屋,这种传统,在当地也是很有名的,在夏义庄本村,如果一个男人一辈子没给后人修一套新房子,这是会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孩子长大娶媳妇,媳妇娘家打听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户人家有新房子没有,有新房子的话,这门亲戚可以首先考虑考虑,没有新房子的话,一般如果不是在其它方面有特殊的好条件,一般是不用列入考虑范围的,上一辈爷爷给爸爸修新房,这一辈爸爸给儿子修新房,下一辈儿子给孙子修新房,像小燕子年年垒新窝一样,一辈一辈往下传。这几乎成了每个夏义庄男人的宿命,男人成年以后必须要考虑的头件大事,因此许多夏义庄家庭不管有钱没钱,从小很早就都是省吃俭用,节俭度日,毕竟盖一座新房,是需要许多家庭“一年修十年省的”! 孙堂红家是夏义庄最有名的富户,孙家祖上家族门第显赫,其族人从名商巨贾步入官场侯门,再从官场权贵荫庇自家生意,让孙家从清康熙时期开始富有,在许多地方经营有煤铁业和绸缎庄,孙家在夏义庄村本地及别村外地拥有成百上千亩好土地,常年的雇工就有好几百,孙家成为集矿业、冶炼、种植、养殖、加工、榨油,还兼营当铺、客栈、粮店、酒坊、醋房等门市生意,诸多商铺于一身的大家族,盛时围绕着孙家吃饭的人竟达几千号之众。 孙家的红火一直延续到民国解放后,这几百年的时光,让孙家在夏义庄当地成了集高官、工商业资本家、地主等名号于一身的书香豪富门第。 孙家祖上在商海中大把赚钱,然后遵照当地传统习惯,买房置地,用房屋和土地把赚来的钱紧紧守住。 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孙家按照本地的传统习惯,在给三个儿子娶媳妇成家前,先后给三个儿子修了三座气派的大院,三十六座小院,近三百多间房,这些院落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交通,连成一片。大院院落整体坐北朝南,大门偏东,民间称此为“抢阳”或“紫气东来”,门前三级台阶,蕴含“连升三级”的吉祥语。在大院门前有共用的大广场,旗杆高耸,两边石狮子守门,威武逼真,门外石墙上有拴马柱和上马石。门楼、更楼建筑考究,砖石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巧饰金装。正中间的大门楼上,修的有三层楼那么高,门上高悬两块金字匾额,都是当时的名士书法,下面一块上书“郡宅侯第”,上面高处的门楼上书“朱门玉堂”。 孙家兄弟三家共为一体,又各自生活。站在大门口向里看,门前青石板铺地,光滑平整,门里影壁遮挡,转进去,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等雕花木石,无不精雕细刻,所有花鸟人物造型逼真,建筑群落构思奇特,结构匠心独具。 孙家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特别是孙堂红家住的中间主院那块照壁,四周万字花纹和精美的四季花卉纹砖雕走边,中间是孙家先人花大价钱,请当时名士草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整篇文章用整块厚实的大方砖,请能工巧匠手工雕制文章中的每一个字,用难度极大的凸起阳文烧制而成,整篇书法洒脱飘逸,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立体感极强,方圆百里仅有此一件。孙家人常以此为豪,孙太爷活着喝多酒,进门时,总要停下来,看着照壁,摇头晃脑念几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然后孙太爷半闭着眼,嘴里夸赞一番“好文,好意,好书法也!”他自己再念出几句,自己独创的心得体会“院中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陶醉一下,最后孙太爷再用手摸摸,凸起飘逸的大字,真实感受一会,才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地,红着眼背着手跺入屋中。 大院里面一连几道门,将一条几百米长的通道分成若干院,又从旁边甬道将主院分成东西几个偏院,东边分大账房院、明楼院、统楼院、厅房院、贵宾院、书房院等院落;西边分小账房院、栏杆院、戏台院、高楼院、匠人院、仆人院、后厨院、小花园等分院,里面还有手工作坊区、库房区、后大门外还有两个牛马院,整个建筑群院落众多,设计精巧,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整个大院就是一个封闭式城堡建筑。下人住偏院,大都是平房,正院比较高大,出檐楼房,供主人居住,可显出当年,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风格。孙堂红爷爷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孙堂红他爸爸和孙堂红小时候也在大院里面住。 解放后,孙太爷风闻土改工作队要分地主老财的土地、房屋和浮财,孙太爷着了急,他把几辈子的积蓄全都换成金条、银元等硬通货,再把财宝分成几部分:一部分让老婆带着若干金条,银元送到她娘家,找几家可靠的穷亲戚,寄存在穷亲戚家,防止被工作队的人注意搜走;另一部分选了个偏院小屋,晚上悄悄和儿子挖坑埋了部分金银宝贝;时局变,风声紧,孙太爷还剩下五麻袋银元,来不及挖坑,一股脑全丢进偏院旁边,那个只供丫鬟婆子使用的茅坑里,这时丫鬟婆子早已跑光,没人注意这个臭地方,孙太爷就把五麻袋银元都丢进了茅坑里。孙太爷然后在自己住的大房地上掏个大坑,同老婆、儿子把几担铜钱、铜元和少数银元金砖埋在里面,照原样整平,砌好地砖,再把偏院小房和大房挖出的土填埋了茅坑,然后把原来茅坑上面的砖石拆除,用砖石把角门垒实,让茅坑隔在了这处院外,原来的茅坑地面上,堆满灰渣碎砖,扔上破布烂筐、丢上死猫烂狗的尸体。 那些土改队的人把孙太爷家的土地、房屋都分给了同一个村的穷人,孙太爷家里的黄花梨家具,精美高大的青花官窑瓷瓶,箱柜里的银钱都被人家分了个干干净净,孙太爷全家人只分了一处偏院居住,孙太爷连累带吓带生气窝火,一下子卧病在床,几天功夫,孙太爷脸上就脱了人样。孙太爷临死时嘴里不住念叨:“尘世一切都是视有若无,视盈若虚啊!”旁边的人都不明白,孙太爷嘴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全面面相觑,孙太爷却象怕别人不明白似的,用几种不同的音调念了几声“视有若无,视盈若虚…啊——啊——咳咳——呼呼……”孙太爷喘着气,嘴里念叨几声,一口痰涌上来,再没了声响。 二 孙太爷丧事结束后,抽空闲机会,孙太爷老婆让儿子揭发他爹——孙太爷,在大屋地下埋了银钱这个错误。土改队来人挖出了这些银钱,孙太爷的儿子立了功,和他当地主老财顽固派的父亲划清了界限,受到了表扬,工作组也没再难为孙太爷老婆和他儿子。后来孙堂红他家也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孙堂红他爸成了社员挣工分,他爸体力不行,农活不太会干,只能算多半个劳动力,好在孙堂红她娘身体不错,也能算多半个劳力,就这样半饥半饱过着,直到有了孙堂红和他几个弟妹。 三年自然灾害中,因为物质匮乏,粮食不够吃,孙堂红家,幸亏孙堂红的奶奶未雨绸缪,让他爸和妈在没人注意的角落,挖了个坑,埋了一个口小肚大,白地黑花的大瓷罐,在里面偷偷存了满满一罐谷。实在没啥吃时,他奶奶就让他妈偷着,挖出一勺谷,用手搓搓谷皮,把这半米半谷的粮食,下入锅中,偷偷全家人煮了喝粥,才度过了那段能饿死人的岁月。 后来国家为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机会能活下去,政府对大米、白面、猪肉、植物油和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需品,采用凭票和钱两样购买,当时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等多种票证,买个烧饼一毛五分钱还需二两粮票,买尺布八分钱也得一尺布票。实话说,这些东西,虽说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方便,但却起到了相当大稳定的效果,没有再出现,象老百姓嘴里传的那样:“民国三十二年,赤地千里,流民无数,树皮草根吃完,人吃人的情形”。这些票证限制了富人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的做法,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能活下去的权利,那时候的钱再多,也是一种多了也无用的东西。孙堂红一家虽然也挨了点饿,好歹都挺了过来。 文革期间,红卫兵小将们入住孙家大院,整座大院被改名为“东方红院”,成了革命委员会办公的地方,孙堂红他爸庄稼不太会伺候,但是能写一笔好毛笔大字,就被造反派拉出来写革命标语,写领袖语录,不用上地,也能混个肚饱,可家里还有多张嘴,能挣钱的地方少,需花钱的事免不了,日子过的紧紧巴巴,家里穷的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多亏孙太爷老婆,也就是孙堂红他奶奶还活着,他奶奶头脑灵活,看到有人暗地里收金银首饰,就咬牙摸脸,抽机会跑到娘家,找原先藏过货的穷亲戚家,要一些以前的藏货,找人悄悄卖了度日。 那时的银元,乡下老百姓称它“袁大头”或“现洋”,上面因铸有突起的大脑袋壳袁世凯头像而得名,“袁大头”的价值在建国前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比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要稳定许多,信用和铸造工艺水平比其它钱也要好很多。一般的家庭能给后人留有几个清代的铜钱,民国的铜圆就很不错了,这银元却是过去有钱的人家,或当财东的家庭才能剩留下来的东西。 解放前,一个“袁大头”很值钱,在有些地方甚至能买条人命。解放后多年,“袁大头”虽然没有当年值钱抢手,但在暗地里世面上很多人买卖东西,还是很认“袁大头”的,孙堂红他奶奶就隔三差五,拿出两三个袁大头给孙堂红他爸爸,让他爸爸上外面找人,悄悄换点粮食、衣物等吃用的日常用品回来,孙堂红他家省吃俭用度过了,那段让孙堂红一生难忘又难熬的岁月。 孙堂红从小就从他奶奶嘴里,认识接触到了真实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孙堂红奶奶的一些亲戚,一开始都还不错,她奶奶一找上门去还能要出东西,后来时间长了,亲戚们就不太理她这个“地主婆”,更有几家甚者威胁说,“再来要以前的东西就去检举揭发她”,这让她奶奶暗地里抹泪,恨这些亲戚咬牙切齿。有家穷亲戚的儿子成了打、砸、烧、搜的革委会小头头,更是黑了心、红了眼、硬了手,这家亲戚从原来一开始她奶奶送去的银元、金砖不敢要,往外推,到后来一点东西都要不出来,一下子全变成这家亲戚——他们家自己留下的“祖产”了。改革开放后,孙堂红他奶奶这家亲戚,用他奶奶藏在他家要不回来的这些银元金砖,找机会悄悄变卖,给自己几个儿子每人修了一院房,也算是翻身做成了富人。 三 孙堂红上了个小学,也就是在村上念了几年书,他家成分不好,他也不想念书,他不愿每天在学校看见那些穷孩子“闹革命”,更不想看到他家院里,那些住着分到他家房子的穷孩子高兴样,他心里有恨有想法。孙堂红看到那些住在他们院的大人,那是面上装老实,但背地里咬牙切齿,孙堂红和原先同他家联宗,一样遭遇的孩子在一起玩,抽空看哪个穷孩子落了单,就找茬收拾他一顿,或者把那些穷孩子们放在教室的学习用品,偷拿走毁掉扔掉。有次,孙堂红在搞破坏时,不小心让人家逮了个正着,报告给了当时教书的丁先生,丁先生很生气地拿出他的“家法”,那是一根用花椒木做成的戒尺,打到人手上麻疼麻疼的,丁先生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打孙堂红的手掌心一连十几下,孙堂红疼得眼里的生泪“哗哗哗”往下流,那一次孙堂红挨打,接受教训深刻,孙堂红声泪俱下连声叫唤了许多“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丁先生才算完。孙堂红的两只手肿的老高,让他好几天不能端碗拿筷吃饭,那时的孙堂红心里真是谁都恨呀! 丁先生是附近十几里外,一个叫杨树庄村子里的人,丁先生人很严厉,整天一脸严肃,见不到一丝笑容。那时的村民评价一个先生行不行,就是两条标准:一个是毛笔字写的好不好,因为村里人家过年的对联,大都要先生书写;再一个就是人厉害不厉害,能不能降住学生。丁先生这两条都具备,在村子里很有威信。丁先生解放前,就在他们村里任先生,在夏义庄村里,已经教了多年的书,对于孙堂红家的事也很清楚。不过孙堂红那次挨打事件后,丁先生悄悄叫了孙堂红,让孙堂红去了自己住的套里间,关心了一下孙堂红的“生活”,让孙堂红吃了他锅里剩下的胡萝卜小米焖饭,这对孙堂红可以说是“整个灵魂的震动”。孙堂红打心里,真的对丁先生又敬又服,从那以后,孙堂红主动干起了给丁先生洗锅,刷碗,调煤等家务活。丁先生打一巴掌再揉一揉,给自己个甜枣吃的做法,在孙堂红心里竟发了芽,孙堂红从内心深处,很是佩服丁先生管人手段的高明,这让孙堂红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更是品出了“滋味”,并运用的“炉火纯青”,后来孙堂红在管人服人上,许多办法来自于丁先生这一做法的“衍变”。 孙堂红在学校不该弄幺蛾子了,但在夏义庄村子里还敢。秋天,孙堂红还会去偷他们邻居地里的嫩玉米,偷来悄悄煮着吃;还在土豆快成熟的时候,孙堂红悄悄同几个人跑出去偷,把人家土豆苗下的大土豆挖出来,上面不动,还仍然象长着的样子,表面看着好好的,其实下面早没东西了;在大院外面的广场上,有孩童滚铁环,孙堂红走过去,铁环撞到孙堂红的腿上,实际上是他的腿故意往铁环上贴,这时孙堂红毫不犹豫,拾起铁环来,就把铁环给他们扔臭水沟里去了。虽然偷东西,孙堂红还被人抓住,挂牌子游过街;欺负别的孩童,孙堂红也被别的大人打过。孙堂红在夏义庄落了个“糊糊孙”的恶名,但孙堂红一点都不后悔,孙堂红觉得只有这样做,他心中的恨才能稍稍下去一些。 刚开始改革开放,别人做生意挣钱,孙堂红他爹没有信,只是在看风向,直到他爹看到有人跑买卖,去南方大城市倒回了稀罕玩意电子手表,才觉得“风向”真变了,应该让孙堂红做点正经事情了,不能再和一群狐朋狗友瞎混了,就把孙太爷藏钱的秘密告诉了他。 孙堂红家想办法找人借钱,把原来偏院小屋的房子买了回来,原来的偏院小屋,现在被一家分到房的穷住户一直住着,好些年来,这房子还是旧样子,只是窗户上原来糊的纸,现在换了块小玻璃,原来的窗框子还是老样,这户人家正准备到别处,另盖一处新房给儿子娶媳妇住,那年月也流行娶媳妇盖新屋,老的小的不住一起,穷家正发愁盖新房钱,听说孙堂红他家想买回旧房,给大了的孙堂红娶媳妇用,还暗自庆幸,就要了个好价钱,把房痛快地卖给了孙堂红家。孙堂红和他爸买到房后,长长松了一口气,悄悄抽时间关上门,两人把地下孙太爷埋得银钱和金砖取了出来,这么长时间,万幸没有被发现,只是银元面上发了黑,生了许多绿锈斑,孙堂红找来个经常跑外,自己信得过的兄弟,分多次跑到广州,把银元和金砖换成了大把的人民币,回来后还了借来的钱,用余钱又买下原来的那处偏院房,借修房的名义,挖开原来的厕所,从里面掏出来原来孙太爷丢在厕所里,藏着的五麻袋银元,然后悄悄分批次变卖换成了大量人民币。 ![]() 四 ![]() 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钱就是一个人的胆,你有多少钱就有多大胆。当夏义庄村里的煤窑向外承包时,许多村里人要么没钱,要么没胆,要么既没钱又没胆,只能眼巴巴干看。孙堂红拿出了钱,更拿出了胆,伙同别人高价承包下煤窑,没出几年,适逢煤价高起,煤厂越干越大,孙堂红就发了大财。孙堂红自贫而暴发,开始自然小心经营,平日谋算近乎吝啬,许多夏义庄村里的男人在孙堂红的煤矿上班,小心听孙堂红的话,从孙堂红手里领辛苦钱。 孙堂红煤矿产煤区,挖到邻村几个村子里的地下,邻村的居民过上一段时间,就能感受到从地下挖煤“放炮”传来的门窗震动感,开始还弄不清有什么危害,只是人感到害怕,没过多长时间,地上面的房屋地基,有了变化,不少住户住了几辈子的老房,地基开始下陷,墙裂屋危,村里的人不干了,组成群,去政府反映,去孙堂红煤矿大门口封门,孙堂红一开始,还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干涉下,出了几个小钱安抚众人,后来看见政府人员也不愿意深管这事,村子里众人的口,却越张越大,孙堂红干脆花钱雇了几个外地的流氓打手,把带头的一壮年人,腿用铁棍打断了,其余几个参与闹事的人,胳膊、脸、腿都受了不同程度的伤,虽然事后,孙堂红赔出了不少医疗费,可是村子里的住户,却再也不敢有人带头,去煤矿门口闹事了,孙堂红的人说赔谁家多少是多少,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再也没有人说半个“不”字。孙堂红包煤窑,少不得“上送下打”,缺不了“厚黑狠辣”,短不了“钻营弄巧”。十几年功夫,孙堂红家资已成亿万巨富,经营多家煤矿、铁厂、酒店横跨数地,闻名当地一方。 丁先生退休以后,因为是解放前参加工作,属于离休,挣的是一月三千多的高工资,这只是相对于一直挣低工资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这点工资在孙堂红眼里根本就看不上,但很不幸,这高工资丁先生也没挣多长时间,就得了食道癌,那几年,恰是孙堂红包的煤窑挣钱正多,趾高气扬的时候,孙堂红开着宝马豪车,媳妇画着精致的艳妆,两个人提着城里超市买的好牛奶,拿着时令新鲜水果去看丁先生,那时丁先生手术后,正在家里做后期的放化疗治疗,身体很是痛苦,吃药花钱也很厉害,但看见孙堂红这个样子来看他,丁先生心里还是很高兴,拉着孙堂红的手,说了许多话,问了许多事。孙堂红临走时,悄悄让老婆在枕头下,给丁先生塞了二万块钱,孙堂红他自己告诉丁先生老婆,让她好好伺候丁先生,给丁先生好好治病,钱不够只管找他孙堂红要。这话这事一办,把丁先生一家感动的,丁先生在病床上红着眼,直流眼泪,丁先生老婆见人就夸孙堂红“仁义”。 孙堂红有钱后,找人跑关系,没多久,孙堂红就被提拔成了夏义庄村里一把手,并且孙堂红还成了夏义庄村,在市里面的致富标兵带头人,孙堂红大方地用包煤窑,挣来的钱,给夏义庄村里通了自来水,修了路,孙堂红让那些穷住户搬出了孙家大院,花少钱住进了夏义庄村子里盖的新楼房,孙堂红重新维修了孙家大院,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搞起来旅游接待。孙堂红还在夏义庄村里,给自己修了一栋豪华气派,既古色古香又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的精致别墅,别墅外面四面墙上,贴满金光闪闪的墙砖,近看像水晶宫,远看就像皇宫殿,孙堂红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美”。 孙堂红有个爱好,虽年近花甲,亦不免深染“寡人之癖好”。孙堂红喜寻花问柳,尤喜年轻漂亮懂事的女大学生,孙堂红沾染其手者非止三五十。知道孙堂红底细的部属乡亲,私下议论:“夏义庄村过去消灭了大地主,现在却多了个大流氓。”孙堂红结发老妻亦早闻之,哭闹几次之后,无奈其何,索性分居它处,眼不见心不烦耳。孙堂红干脆拿出钱,在市里、省里、北京、海南买了多套豪宅别墅,包养了几个年轻漂亮听话的大学生当二奶。如今的孙堂红,拥有多辆豪车,自己未婚独子,澳洲留学,黄脸老妻自留老宅。孙堂红潇洒游弋在群芳丛中,赚钱花钱两不误,真是有点:“醒掌天下钱,醉卧美人膝”的气势。现在孙堂红的日子,过的比孙太爷当年,那是要潇洒洋气的多。 这世道真是风水轮流转,转了一大圈,孙家从过去的侯府又转成了现在的豪门,这些其实很多都是,孙太爷当年深谋远虑,埋在地下的五麻袋银元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 五 ![]() 孙堂红被抓进监狱,应该是他自己罪有应得的事,他包养的几个年轻女大学生,有的女大学生还给他生了孩子,他一般是生个男孩给二百万,生个女孩给一百万,就把这些拜金女打发走了,孩子他自己请人照顾。有个女大学生叫小兰,长得乖巧可爱,善解人意,孙堂红非常喜欢,小兰生了孩子后,孙堂红没有让她离开,反而是悄悄找了个好地方,继续包养了起来,并给了小兰大把的钱花。但是孙堂红毕竟上了年岁,身体不顶年少,这些年花天酒地把身体弄垮了,晚上竟然“不举”,孙堂红吃了一车的“汇仁肾宝”,也是不顶多少事。这让青春年少的小兰夜里不上不下的,心里非常难受,时间长了,小兰就有了怨言。这小兰有文化,漂亮又有钱,看孩子有保姆,做饭有厨师,生活优越,但晚上孤单寂寞,就在网上和异性聊天,倒自己的苦水,聊着聊着就和一年轻男人聊到了床上,一开始瞒着孙堂红不知道,后来不小心,被孙堂红发现了,孙堂红就让自己手下人去打了这男的一顿,可这男的和小兰正处于蜜里调油期,好的不得了,感觉两人是真情呀,怎么能说分就离开?怎么能屈服于孙堂红的淫威?两人私下也早有准备,现在要和孙堂红撕破脸,更是费尽心思,拿到了孙堂红“涉黑”的直接证据,就秘密举报了孙堂红,恰好正是“扫黑除恶”专项活动期间,孙堂红在当地一手遮天,可到了外面大地方,人家官比他大的满街走,比他有钱的一抓一大把。现在举报证据确凿,公安局一抓一个准,孙堂红涉黑,重婚罪,企业偷税漏税,几罪合并,一下子孙堂红被抓进了监狱。孙堂红的大老婆花了大把的钱活动,请律师辩护,好不容易只判了五年,弄了个保外就医出来。树倒猢狲散,孙堂红钱花完了,威风也没有了,只是苟延残喘的活着,如同当年的孙太爷一样。 “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孙堂红还是读书少啊!”夏义庄村的人闲时这样评价他。 盛世买古董,乱世藏金银。富不用劳身,脑必须够用。这金钱就如地上的水,既能把一个家族淹没在涛涛巨浪中,也能把一个家族托起在万倾碧波之上,就看这个家族里的人,怎么生之,用之,藏之,花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