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苟且 小镇最边上的村子里那个牧羊人好像要火了,那篇讲述他痴情诗词的美篇经过微信圈扩散后,县电视台已经找他录制了节目。听说市报和市电视台的记者也在赶往采访的路上。 我首先惊诧于他的诗词储备,竟然高达七八千余首。我也算是唐诗宋词的铁粉了,可古诗词能全文背诵的最好的时候也不过七八百首吧,还不要说有好多会背的也许早又忘记了。不由心生无限钦佩! 再者惊诧于他居住的房屋,老式的楼梯、老式的家具、老式的盘炕、老式的炕头护窗、贴满了报纸的墙壁、裸露的楼板,整个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居家陈设,竟然没有一丝现代化气息。听说连微信也没有。真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看美篇介绍说,其实他常年跟着羊住在村外。羊圈旁垒了一个小小的窝棚,棚里就用木杆撑了一张床,门外是厚厚的羊粪。也不通电,每晚就是就着手电筒的微光读诗背诗,无论严冬还是酷夏。不过听说他对家乡的未来和发展倒是好像有很多“条陈建议”。 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杜甫,他老人家在写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到正躺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床上,裹着“多年冷似铁”、一蹬就会破的被子的儿子?他自己冻死就算了,为啥还要儿子和他一起埋单。有他这样的老爹,窃为他儿子不平。 这位奇才是没有儿子的,美篇里说曾经有过短暂的婚姻。我觉得他妻子的离开多多少少要和他沉湎诗词有点关系。 唯一的老娘是怎么都可以的,无可无不可。妻子的离去斩断了尘世对他的羁绊,这样他就可以在自己家乡美丽的天空下,逍遥地赶着他的羊群,背着他挚爱的诗词,过着他充满诗意的生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纵然他说得风轻云淡,可我还是不相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躺在窝棚里的简易床上,听着羊圈里偶尔传来的“咩咩”声,他就从来没有想起过曾经的妻子、有可能出生的儿子、和自己终将孤独老去的暮年;对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就没一点儿后悔。 也许有人要说林逋不也是一生未娶,梅妻鹤子,孤独终老么。可林逋和我们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从小勤奋,学贯百家,长大后又多年游历,胸中自成丘壑。他的所学早已嵌入了他的骨髓,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孤独是大师的孤独,是阅尽千帆后灵魂的沉淀与升华!而你的孤独是独自一人在时光中悄悄老去的无奈,是半夜和衣躺在冰冷的寒窑里翻着诗词取暖的无尽寂寞! 就是如林逋,他的生活也是富足有余的。由于他名动天下,不仅经常有官吏富豪粉丝的馈赠,还时时有朝廷的赏赐。 我也算一个古诗词爱好者,仔细想来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古诗词。生活中应该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人,我们可以在黄昏的夕阳里,或者在夜晚的灯光下,打开一本唐诗或者宋词,领略历史的星空中那些气势磅礴豪迈悲壮、圆润温和缠绵悱恻。让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在尘土飞扬的人生路畔开出鲜花,为我们卑微的生命增添色彩。木心曾说过:“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 可既然是爱好,那就说明它只能是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像手机桌面上的一个窗口。有时间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打开它,甚至于长时间沉湎;没时间没条件的时候就让它静静地沉睡。 因为人生不止是诗和远方,还有眼下的生活、眼前的责任。父母年迈,我们不能陪他们游山玩水乐度晚年,可生病吃药的钱你得有所准备吧。我们给不了孩子锦衣玉食宝马豪宅的生活,可最起码得让孩子吃住舒适,读书升学无后顾之忧吧。有一句话说得好,“套上了輓犋就不要说自己不够结实”。平凡的人们,哪一个不是在一边擦着汗,一边不停干。 我们可以像曾经登上过《中华好诗词》舞台的打工小伙郭立峰和那位身患重病的大姐一样,在工作和劳动之余享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快乐。但绝不可以因为背诗而影响自己的家庭和睦和生活质量,如果真那样就过犹不及了。 除非你不但会背,还确有操觚的实力,像写现代诗的余秀华一样一战成名,改写人生。否则的话总觉得有点得不偿失。 既然媒体已经关注了,真心希望那位赶着羊的乡间奇人可以就着热度,有所作为。那样也可以算是苦心人天不负了。 “风吹草低见牛羊”,听起来真的很美!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凝固时间 乡土永连心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