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华堂·乡典】王凤仙:字里行间故土情

 棣华堂 2020-09-29

字里行间故乡情

----读《故乡离我并不远》散文集有感

段时间有幸预约到秦文堂老师的散文集《故乡离我并不远》,如获至宝,回家后便迫不及待的认真品读。因本人与秦老师同乡,他讲述着旁人不曾留意的故事,特定时间的人和事,特定时刻的情和景,以及他对故乡的那份厚重的、真挚的爱,特别的令人钦佩。加上他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感情,读了他的文章不仅仅是感同身受,而是心灵的又一次洗涤。好多好多篇章,都触动着读者灵魂深处那些最敏感的地方。

我从25岁结婚后就很少回娘家,所以故乡就好像一杯茶水越喝越淡。恍惚间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今天读着秦老师的《故乡离我并不远》,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故乡。感觉故乡又像一部老电影,很久没有看,当它重现在眼前时,人物、地点、故事情节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清晰可见!文章语言自然而洒脱,情感丰富而真实,其中最让我心动的是对“真正意义上的家”的描写:“真正意义上的家不是房子和院子,不是奢华,不是富有。家的一半是出门时母亲的再三叮嘱,是成长中父亲的严肃面孔和严格的要求,以及小时候兄弟们争夺打闹的场景;家的另一半才是不能遮风避雨的祖房和父亲倾全家之力撑起的新房;家的全部含义里还有清明节祭祖,以及过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粗茶淡饭里溢出的亲情;家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家是亲情,家是幸福,家是忧愁。温暖在忧伤中,忧伤在幸福里,这才叫完整的家!”看到这我明白了,家是生命的开始,也是最终的牵挂,更是悲欢喜乐的源头。俗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正如秦老师所说:母亲离世那一瞬间,家残缺了,当父亲也随母亲走了以后,家便成了故乡。

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故乡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乡的情怀。不论是南巷的祖屋和圪套口的新房,还是什么东门口,西桥上,王节(家),冯节(家),管门口,大路上,南场泊池等等每一个角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田一梗,都像备份在云空间里的照片一样,这些照片充满童趣的阳光和在成长中酸甜苦辣,且不会褪色,可以随时随地翻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故乡就在我心中,永远!永远在!

我出生在上世纪的60年代,那时候的国家,刚从重创中走出来没多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匮乏。吃糠咽菜,饥肠辘辘是常事,穿衣服更是兄妹几个大的穿了小的穿,补丁摞补丁,民间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确如此,有的衣服到真不能穿时简直面目全非,根本不知道它本来是什么颜色的布料所做,不管怎样,只要衣能蔽体即可,没有好看难看的概念,因为最重要的是饥饿难耐的肚子,有多饥饿?看了秦老师的《五个糖糕》便可见分晓。

《五个糖糕》所记的已经是发生在文革中后期的事了,也就是说已经到70年代了,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应该有所提高了,但是《五个糖糕》能让人泪流满面,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也许因为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想更重要的是同乡人的缘故?可能也不尽其然吧。

《五个糖糕》描写的是作者上高中偶遇端午节,学校没放假,午饭每人五个糖糕还有一碗白面疙瘩汤,“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人一顿饭能拥有这么多的食物,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午饭了”。然而他没有心安理得的吃一口糖糕。这样的午饭对于那时饥饿的折磨,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中学生男孩子是多么难得的需求?而此时的他想到的却是家里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即使不太饿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想到自己的父母为了孩子们能吃饱饭常常假装不饿,多省一口给孩子们吃。接下来用纸包好这五个糖糕,完整的放进自己的小木箱里。“整整熬了四天,就像世代穷人突然揣了个金元宝似的,兴高采烈的往家赶”。一个“熬”字,可以想象出,一个饥饿的人拒绝美食的诱惑需要多大的意志?一个“赶”字,可以体会到,带着糖糕回家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

归心似箭,十几里山路,崎岖不平,一路小跑,满身大汗,40分钟左右终于回到了家。“双手捧着那个纸包,异常兴奋地和母亲说,这是学校端午节的糖糕,兴奋的有点语无伦次”。这时的母亲除了拥着,用温暖的手帮他擦着脸上的汗,更多的是心疼,心疼儿子忍饥挨饿上学,心疼儿子懂事孝顺。反复说“孩儿呀,孩儿呀!傻孩儿呀!你怎能不吃呢?你怎能不吃呢?”当母亲把层层纸剥开,糖糕出现在母子俩面前时,母亲的一声“都坏了呀!孩儿。你饿着肚子,怎么不吃呢?“看着母亲哭,我也哭了”母亲的大爱是心疼孩子没吃饿着肚子读书,儿子心疼母亲和弟妹因为自己的天真一顿难得美味泡汤了,母子俩的泪水里有后悔、失望、可惜、自责,但更多的是心疼和爱!这份厚重的爱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当时,母亲把变质的斑点一点一点扣掉,把烂了的部分清理干净,重新进行了高温灭菌,尽管所剩无几,一家人还是分着吃了。“只记得那时并没有吃出腐败变质的味道来”“弟弟妹妹也高兴地像过年似的,一两口就吃完了。”现在想想,肚子得有多饿才能吃不出糖糕变质的味呢?当然了,时过境迁后的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物质充裕,衣食无忧,住着楼房,开着汽车,甚至足不出户,万事皆办。但是,还有多少人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呢?每当看到饭桌上那些吃了几口就倒掉的饭菜,再想想“五个糖糕”真让人痛心疾首。更担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些传统美德会丢弃以至于消失,人和人的关系只有金钱和利益的关系,没有了良知和道德,失去了情谊与诚信。

这篇文章行文舒展自如,情节一波三折,没有华美的语言,特别的自然朴实。但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了太多的忧伤和无尽的亲情,也透露出了困难时代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气息。每句话都是揪着心含着泪颤抖着嘴唇读完的,这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久久不得平静。历史的厚重沉甸甸地堆积在心头,这是不得不铭记于心的过往,值得每个人久久回味,一品再品,越品越觉得像一瓶陈年佳酿,又香又醇。

 秦文堂太行情感(聆听)  五个糖糕

秦老师的散文集共选32篇。大部分是与故乡有关的叙事散文,还有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探究,其次也有关于地方文化的学术论文。总之每一篇都是经典。每一篇都能寻得一缕精魂,体味一段人生,总有些许片段与自己的人生发生碰撞。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希望每个故乡人都读读秦老师的文章,读后收获满满,怎一个“受益匪浅”了得!

最后我衷心祝福秦老师及家人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2020.9.15

文字凝固时间 乡土永连心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